無為小記(二)天井山-豬頭山(都督山)

2021-02-24 七彩驢眼

中午,從泊山洞出來去蜀山鎮吃飯,天氣有點悶熱,昏昏欲睡。飯後,繼續去景點。此刻,對於要去的地方,我都是一無所知,只有陌生好奇。

天井山

先去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那裡屬於蜀山鎮境內,距離我們吃飯的鎮子很近,據說也很有名。沿著139縣道向北,中午車不多,一路都有指示牌,好像前面有好幾處景點。沒去過的地方,都很誘人,以為那裡會有讓人痴迷的景物。不久,公路爬上一個山坡,右邊一條岔路口,有進出的道路標誌,綠地,停車坪,像是景區大門。

路中間一座大牌坊,赫然寫著「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很氣派。下坡,進山的路口被竹竿攔上了,有人在那裡看著。前面的車子都在調頭,在另一條岔道路邊找地方,停在樹蔭下,遊人下車走進去。問及,看守的人說,接上級通知,裡面廟宇在拆建施工,車子不讓進去。景區沒有封閉,人可以走進去,至少還有一公裡。我們不了解情況,但是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節假日正是大家出遊的時候,人流高峰,景區這樣做,大大增添了遊人的困難。這樣熱的天氣,老人孩子在太陽下走那麼遠,很夠嗆。一些家長抱著孩子,汗流浹背。感覺景區對假日遊客高峰的預案不夠,攔車的做法有些簡單粗暴。

我們也只好下車,走進去。大哥大嫂來過這裡,中午天熱犯困,就和大兒子回去了,S老師Z老師夫婦留下來陪我。道路漸漸地爬上一個平緩的山坡,拐彎看不見了,感覺蠻遠。好在周邊的森林漂亮,粗大的樹木,結實茂盛,很有年代感,樹冠掩蓋了森林裡的秘密。路邊有一些雜樹林,溪水流過,別有韻味。

山路走到頭,下坡,那裡有一些房屋,景區管理處,派出所,賓館山莊,公司駐地等單位,聚在一起。周邊都是停車場,大部分空著。私家車被攔在外面了,都開進來停車場或許不夠用。雙泉寺的老房子正在拆除,新的大殿還是毛坯房,都在圍擋裡面,和道路沒關係。看來,基建施工只是藉口,擔心接待能力和管理跟不上,才是攔車的原因。這一帶可以用來停車的空地很多,規劃一下可以臨時利用起來。外面路口沒有停車場,都是停在路邊,堵塞交通很不安全。從路口走進來,景區也沒有安排接駁車,老人孩子確實很不方便。

這裡是遊客集散中心,遊人很多。路邊的大樹下,草地上,一些遊客在吃東西,打開的食物鋪在地上,如同野炊。有一些小販,好像是當地村民,賣水和食物,山貨特產。有砂石小路通往山裡,好像裡面還有村子。這些原生的山景比景區誘人,有時間更願意去村裡看看。

路邊有一片水杉林,草地樹蔭,還有石頭的桌凳,大人帶著孩子在那裡休息,吃東西,嬉戲。這樣的放鬆,祥和溫馨。

查看了資料。天井山因山頂有一口天井,終年不枯不溢,而得名。這裡山勢不高,最高處不足200米,但是屬於石灰巖地貌,山谷奇峰,溝壑縱橫,怪石、泉水、天然洞穴,自然地質奇觀很多。山上森林茂密,群山疊翠,物種繁多,1992年被林業部批准建立國家森林公園。

這裡人文自然交織,最有名的還是雙泉寺。據史料記載,雙泉寺創自六朝,三國吳赤烏甲申年已有該寺,興起於唐,盛於明,衰於清,是安徽佛教祖庭之一,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久享盛名。雙泉寺原名福源禪寺,因門前有雙泉,唐朝改為雙泉寺。來到這裡,就想看看古寺。

久遠的古寺大都歷經戰火動亂,幾番毀損幾番重建。尤其是這些年,各地大興土木,新修寺廟,古寺也是新容顏,只有名字還可溯源。如有留存,往往也是古樹,石碑,某根大梁上一行字,更珍貴的還有發現地宮存有金匣子,舍利子,卷宗等寶物。雙泉寺也是如此,在地宮裡出土了一方石碑,記載了北宋年間建的舍利塔,還有幾百顆舍利子。現在雙泉寺正在新建擴建,後面的大殿已經建好,正在裝修。前面的一片舊房正在拆除,鑿巖機「噹噹噹噹」在破壁。

路邊老的寺院建於80年,小巧安靜。雖說山門狹小,裡面的彌勒佛塑像有些呆板,不生動,也不是古蹟,還是有些喜歡。相比很多新建的寺院,宏大無比,如同暴發戶,多了喧囂,失去很多寺院應有的沉靜。這裡,狹小的山門,杏黃的牆壁,增添幾分遠離凡塵的肅穆,彌勒佛的鄉土讓寺院更加貼近民間。

山門的門聯寫道:「山中一塔忘年月,廟外雙泉自古今」。山門的旁邊原來有一座舍利塔,毀於文革期間,門前的雙泉依然是人們觀賞之處。門聯記載了歷史,已經沒有實物對應了。

雙泉寺現在是安徽省重點文保單位,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牆上懸掛各種牌子。還有幾塊的石碑砌在牆裡。

從山門進去,裡面沒人,安安靜靜。廟門關閉,看來寺院不願過多的遊人打擾。門上也有一副對聯:「山中藏古寺,門外盡勞人」。據說這幅對聯原來是在大殿立柱上的,現在貼在了寺院門上,看起來更貼切。不知為什麼,這裡沒有一個遊人進來,院子一頭鑿巖機在哐哐作響,反而顯得廟門前特別安靜。。

山門外面遊人如織,人聲鼎沸。門口就是一顆巨大的青檀樹。旁邊牌子上的說明,樹齡1700年了,令人驚訝,真是生命的活化石。樹的胸徑八個大人才能合圍,樹冠枝繁葉茂,合蓋一畝多地。為了保護古樹,樹幹部分最近用水泥封上了,仿佛古樹已經垂危。

古樹被水泥包裹,如同上了一副支架。從枝葉上看,古樹依然生機勃勃。

從上山的大路上看去,新修的樓閣和邊上矮小的山門不成比例,原來的寺廟很袖珍,依照現在的體量,找不到寺廟的入口了。

天氣有點悶熱,大路上到處都是人,有些順著石階爬上山。我們在雙泉水池邊的石凳上休息,走進來已經有些疲勞,望著長長的石階,沒有了爬上去的衝動。時間短促,每到一處只能打卡,不能仔細品味。留下一點想念,尋一個好的時節,在這裡轉上一天。起身再次走回停車的地方,去了豬頭山。

豬頭山

從天井山出來,依舊走139縣道向北,一路是低矮的丘陵。自從S老師和我說了豬頭山,就一直犯嘀咕:是山形像豬頭吧。一路注意觀察前方的山頭,那一座是豬頭的樣子。其實,豬頭山也叫都督山,相傳大都督周瑜曾路過此山,因而得名。也有一說,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從未來過無為,倒是朱恆因為督兵豬頭山,領兵有方,升為右都督。因此,豬頭山被改叫都督山,其實是因為朱桓,而不是周瑜。但民間一直叫豬頭山,歷史更加久遠。在車上遠遠地看見一座山峰,孤傲陡峭,上面還有一個亭子,好像有點什麼。那裡就是豬頭山了吧?走近,是一個小鎮,拐上山坡,山上一大片寺廟,貼在絕壁上,有點意思。

到了豬頭山才知道,山上的寺院稱為西九華寺,為江北名寺。江南青陽縣有九華山,故這裡稱西九華。寺廟最早建於宋景德二年(1005年),歷經戰亂,毀建多次。現在,山上的建築群還很壯觀,是安徽省級文保單位。


在山下望去,新修的大路直達山腳,拾級而上。寺廟沿山修建,飛凌懸崖絕壁,層層疊疊。諸多神靈匯聚於此,俯視眾生,他們互相交流,想必也不寂寞吧。抬頭仰望,又犯嘀咕:爬一趟來回要多少時間啊?

爬上寺院的大平臺,廣場上豎立著蓮花觀音,周邊有一些小販,是個旅遊的小集市。在平臺上,清晰地看見寺院四層大殿,如果算上最高處的樓塔,就是五層了。

一些遊客在廣場上拍集體照。這裡可以拍到全景。

直接穿過廣場往上爬。從平臺上去,幾十米臺階,是新修的山門天王殿,再上面一層是大雄寶殿。記不住是哪個大殿裡面的塑像,還是舊的。上去的臺階很陡,人不少,一路都是累的氣喘籲籲走不動的遊客,大人孩子,男人女人,不斷地停下來歇歇。我們也是,T恤早已溼透,

一口氣爬到最上面那一層,在那裡看風景,稍事休息。東面臨長江,大片的河湖水網,阡陌田疇。新修的進山朝覲大道,直達山腳的廣場。我們是開車上來,一直開到廣場下面的停車場。南面,遙望天井山。

寺院的殿房主要集中在這一層,老的新的挨在一起,有大幾十間房屋。匆匆走一遭,沒有拍照。進去的山門正在維修,搭了腳手架,還有一些工人,很雜亂。遊人很多,三聖殿,石碑,露臺,只是看看。

就快到山頂了,最上面的塔要上去看看。頭頂上是絕壁,從邊上繞過去,上了山脊,最後從背後到了塔的下面。從山腳到山頂,有六百多級臺階。這是一座三層的磚塔,中空,人可以上。塔建在絕壁上,只有西面可以上來。

塔身是六面型的。鑽進去爬到頂層,裡面供奉的是娘娘。六扇窗戶呼呼來風,很快就涼爽起來。

塔的穹頂上畫有壁畫,說著民間故事,內容和畫技也很鄉土。壁畫和娘娘塑像一道,傳遞著民間久遠的信念與寄期。

從塔上的窗戶向東面望去,田野,河流,道路,村鎮。

豬頭山的北面,稻田,水庫,山莊,還有進山的小路。山野很誘人。覺得可以沿著山脊走過去。下山的時候,往北面走了一點,看看山脊上是否有路。

豬頭山西面是一個大山窪,對面又是一座山梁。不知山谷裡在燒什麼,冒起嗆人的煙霧。四面都看過了,風景不錯。涼風吹拂,很舒服。轉身下山去,二十分鐘就到了山下。

歸途風景

豬頭山上下五十分鐘,這時天色漸晚,人也睏乏。一天跑了四處,忙於打卡。除了泊山洞,其他的三處可以轉半天的。返回時沒有再走南面蜀山鎮,而是從豬頭山下村裡的水泥路直接向東,穿過山林河渠,從圩區的水網中回去。水泥路很窄,經過村子或彎道,小心錯車。好在一路車很少。經過一個山窪,周邊都是稻田,沉甸甸的稻穗一片金黃,忍不住下來看看。

看見這樣的稻田,忍不住下車拍照。其實,稻田並不需要有人來打擾。稻米靜靜地堅硬著,等待著,田野裡呈現成熟的顏色

這樣的田野安靜的讓人心醉。遠處的山,藏在樹叢裡的村子,有了一絲惆悵。

導航指引著轉山窪,過小橋,穿村落。快到圩區了,經過村子郭巨山。那是一個不高的土丘,往下就是湖蕩了。這裡距離大哥家裡約四公裡,山上有一座廟。早上經過的時候就想去看看,回來途中,就上去看看。

這是新修的廟,叫做郭巨山寺,就一座大殿,旁邊牆上有說明。傳說朱元璋當年躲追兵,曾在此避難,後來當了皇帝,當地百姓修廟祭拜。皇帝知道後,賜廟一座,特靈,有求必應。早年,廟毀於戰火。現在好事者發起,再建新廟。後面的屋子裡有一居士老太,自己摘菜做飯。S老師說,初中就在這裡讀書,要去後山看看。

山上布滿雜樹,密不透風。爬上山坡,樹叢中有一個很大的院落,裡面就是原來的中學。S老師以前每天都要來這裡讀書,來回將近十公裡。現在這裡做了鎮上的養老院,院子裡晾曬了床單,毛巾,安安靜靜看不見一個人。原來的教室已經改成了住人的房間,寬敞的院子似乎還有操場的痕跡。S老師在院子裡轉了一遭,仿佛在憑弔他的少年時光。

離開郭巨山,回到大哥家裡,一日的遊歷,和疲勞一起,堆積成雜亂的記憶和紛繁的思緒。

相關焦點

  • 安徽縣級市,無為市
    無為市地貌總的特徵是「山環西北,水驟東南」,兼有平原區和低山丘陵區,呈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位於皖江城市帶的核心區域,處在南京都市圈、合肥經濟圈、馬蕪銅經濟圈的交匯區域,境內有京福高鐵、北沿江高速、蕪湖長江二橋連接線、蕪銅高速、廬銅鐵路等縱橫交錯,坐擁59.3千米的長江岸線。境內有米公祠、泊山洞、黃金塔、新四軍七師師部舊址、天井山森林公園、竹絲湖等景點。
  • 安徽縣級市,無為市
    無為市地貌總的特徵是「山環西北,水驟東南」,兼有平原區和低山丘陵區,呈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位於皖江城市帶的核心區域,處在南京都市圈、合肥經濟圈、馬蕪銅經濟圈的交匯區域,境內有京福高鐵、北沿江高速、蕪湖長江二橋連接線、蕪銅高速、廬銅鐵路等縱橫交錯,坐擁59.3千米的長江岸線。境內有米公祠、泊山洞、黃金塔、新四軍七師師部舊址、天井山森林公園、竹絲湖等景點。
  • 無為:水韻濡須,三國故裡,宋朝名城!
    無為,自古乃水鄉澤國。別稱有二,曰濡須,曰芝城。南望銅陵,北依巢縣;東鄰蕪湖,西接廬江。曹操伐吳,置軍濡須,久攻無果,遂號無為。三國軍事據點,草船借箭;宋朝四大名城,風光無限。此外有三:曰揚州,曰壽春,曰臨安。道家云:無為者,自然也。無為無我,自在自然。
  • 無為市旅遊必去的7個景點,其中有一塊奇石曾被著名書法家參拜
    米公祠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無為縣城內西北隅,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於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任無為知軍時所建。寶晉齋為米芾所題,以收藏晉人字畫墨跡。齋前鑿有墨池,池中有一小亭,名投硯亭,是米芾讀書和揮毫的地方。
  • 石澗-響山-毛公山-都督山:一條綿延在無為與巢湖交界的風景線
    程傳衡 | 無為「北大門石澗」瑣談 石澗瀕臨裕溪河,環抱太平山,自古就是無為通往州府的北大門。原名石澗埠,系一條源於青苔山的碎石溪流穿鎮而得名。省道巢無公路橫貫南北,「T」形老街本有些規模,今僅殘存百餘米長的石板街和一些明清民居。新街騎路而建,街市興隆,商鋪林立。
  • 無為 鶴毛鎮
    ,位於無為縣西南邊陲,南與崑山鄉接壤,西與廬江白湖鎮毗鄰,北倚軍二路。全鎮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依次為山地、丘陵、圩畈區,山圩並舉,以丘陵山地為主要地理特徵,圩區有5個行政村(以下簡稱村),半山半圩6個村,山區有萬年臺村,平均海拔85.7米。境內西河及其支流郭公河環繞全鎮。自然資源境內土壤主要為紫色土、黃土、石灰巖土、水稻土,全鎮物產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
  • 「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無為正式撤縣設市
    12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覆同意撤銷無為縣,設立縣級無為市,以原無為縣的行政區域為無為市的行政區域。無為市由安徽省直轄,蕪湖市代管。《道德經》中的「無為」是一種大智慧,即做與不做,都只是一種應對,是一種應對的策略嗎,是一種應對的狀態。無為,取「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之意,安徽省中南部的無為市,似乎就與這種先人智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無為,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無為始建制於隋朝,無為地貌分為平原區和低山丘陵區。
  • 無為文旅!帶你走進無為毛公山,家門口的美麗風景
    無為東南環水,西北聚山,湖山叢秀,可謂皖中佳地。秦漢以來,人文歷史淵源有自,惜歲月所浸,荒蕪漫失,不可稽考者,不知凡幾。予竊愧,於史知之不詳,於聞未加深探。攬之於勝,紀之於遊,參酌史志文獻,增益成篇。然猶惑記之不周,奈之何如,繪之於圖,書之於詩,相與參合,以紀湖山人文之萃。
  • 安徽新晉縣級市,曾經被稱為「小上海」如今GDP高居蕪湖第1名
    在蕪湖市代管的縣級市中,還有著一個「小上海」。這就是安徽新晉升的縣級市——無為市,2019年12月無為從縣城正式晉升為縣級市,由安徽省直轄,蕪湖市代管。無為於隋朝始建,市名取「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之意,使得整個縣城無形之中帶有歷史文化氣息。
  • 蘭州周邊「豬頭山」,農業公園體驗一番
    「豬頭山」,山名由來,據一位老人們講,在很早以前這個山形神似豬頭,不過在1958年的時候山體滑波,豬頭山形狀被毀。山上還有一座古老的寺廟,是當地百姓祈福平安燒香拜佛的地方。叫豬頭山寓意著吉祥如意,能保佑地方平安的意思。這豬頭山形被毀後,這名子慢慢很少人叫了,如今在地方政府的發展農業改造之後叫「達家臺農業公園。」
  • 關於即墨區龍山街道天井山「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即墨區城東十裡處的龍山街道有一座名山,位於大村村南,叫天井山,其山形端容,林木蓊蔥,曲徑清幽,溪水涓湧。山頂有一天然石潭,深十五米,其水汩汩,清澈甘潤,因而得名「天井」,此山因名「天井山」。天井山「沒尾巴老李」行雨靈驗傳說已久,在即墨境內是人人皆知。在陝西省、北京城、東北也是名聞遐邇。清朝山東省境內被譽為求雨靈驗的廟壇有七處,其中以即墨天井山龍王神行雨最靈。龍王廟前的龍池內有自明朝以來僧人、道士以及大小官吏敬制的「龍牌」多面,上面刻有「即墨縣天井山行雨靈應龍牌」的字樣。
  • 盛開在雲端的杜鵑花——天井山雲錦杜鵑開了
    小編是個典型的「花痴」,這個新年一茬接一茬的花事,讓小編「豔遇」無限,也美得心花怒放。
  • 徒步探訪廣東天井山深處的自然秘境—鴛鴦湖
    天井山主峰附近有一處天然形成的小湖泊,形似天井,當地人把此湖稱之為「天井」,天井山因此得名。由於天井山屬於自然保護區,這些年來已經很少有人進山,所以有關鴛鴦湖的傳說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天井山山體特別龐大,人跡罕至,時常有野生動物出沒,絕對不建議在沒有嚮導帶路的前提下擅自進山,否則很容易出現各種意外。
  • 徒步廣東天井山最後的一處自然秘境——鴛鴦湖
    天井山主峰附近有一處天然形成的小湖泊,形似天井,當地人把此湖稱之為「天井」,天井山因此得名。由於天井山屬於自然保護區,這些年來已經很少有人進山,所以有關鴛鴦湖的傳說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天井山山體特別龐大,人跡罕至,時常有野生動物出沒,絕對不建議在沒有嚮導帶路的前提下擅自進山,否則很容易出現各種意外。
  • 淺談蜀漢的四大都督——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
    在這樣的亂世中,一種軍事制度——都督制度就形成了。蜀漢、曹魏、東吳都設置了都督,主管某個防區的軍務。下面小編要說的是蜀漢的四個最為重要的都督,分別是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這四個都督,幾乎撐起蜀漢的整個國防。漢中都督漢中這個位置對蜀漢來說非常重要。蜀漢歷任漢中都督中也不乏名將。
  • 天井山雲錦杜鵑花怒放,春花爛漫時節待遊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當看到這個句子的時候,你或許覺得只有中國幾大名山才能有如此豪邁之境,但幸運的是在韶關,還有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這麼一處屋脊之地。天井山主峰海拔1702米,因它的頂上有一個天然形成的湖泊,形似「天井」而得名。公園素有「南嶺天然博物館」、「廣東生態屋脊」、「華南夏宮」,廣東的「生態屏障」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