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從泊山洞出來去蜀山鎮吃飯,天氣有點悶熱,昏昏欲睡。飯後,繼續去景點。此刻,對於要去的地方,我都是一無所知,只有陌生好奇。
天井山
先去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那裡屬於蜀山鎮境內,距離我們吃飯的鎮子很近,據說也很有名。沿著139縣道向北,中午車不多,一路都有指示牌,好像前面有好幾處景點。沒去過的地方,都很誘人,以為那裡會有讓人痴迷的景物。不久,公路爬上一個山坡,右邊一條岔路口,有進出的道路標誌,綠地,停車坪,像是景區大門。
路中間一座大牌坊,赫然寫著「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很氣派。下坡,進山的路口被竹竿攔上了,有人在那裡看著。前面的車子都在調頭,在另一條岔道路邊找地方,停在樹蔭下,遊人下車走進去。問及,看守的人說,接上級通知,裡面廟宇在拆建施工,車子不讓進去。景區沒有封閉,人可以走進去,至少還有一公裡。我們不了解情況,但是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節假日正是大家出遊的時候,人流高峰,景區這樣做,大大增添了遊人的困難。這樣熱的天氣,老人孩子在太陽下走那麼遠,很夠嗆。一些家長抱著孩子,汗流浹背。感覺景區對假日遊客高峰的預案不夠,攔車的做法有些簡單粗暴。
我們也只好下車,走進去。大哥大嫂來過這裡,中午天熱犯困,就和大兒子回去了,S老師Z老師夫婦留下來陪我。道路漸漸地爬上一個平緩的山坡,拐彎看不見了,感覺蠻遠。好在周邊的森林漂亮,粗大的樹木,結實茂盛,很有年代感,樹冠掩蓋了森林裡的秘密。路邊有一些雜樹林,溪水流過,別有韻味。
山路走到頭,下坡,那裡有一些房屋,景區管理處,派出所,賓館山莊,公司駐地等單位,聚在一起。周邊都是停車場,大部分空著。私家車被攔在外面了,都開進來停車場或許不夠用。雙泉寺的老房子正在拆除,新的大殿還是毛坯房,都在圍擋裡面,和道路沒關係。看來,基建施工只是藉口,擔心接待能力和管理跟不上,才是攔車的原因。這一帶可以用來停車的空地很多,規劃一下可以臨時利用起來。外面路口沒有停車場,都是停在路邊,堵塞交通很不安全。從路口走進來,景區也沒有安排接駁車,老人孩子確實很不方便。
這裡是遊客集散中心,遊人很多。路邊的大樹下,草地上,一些遊客在吃東西,打開的食物鋪在地上,如同野炊。有一些小販,好像是當地村民,賣水和食物,山貨特產。有砂石小路通往山裡,好像裡面還有村子。這些原生的山景比景區誘人,有時間更願意去村裡看看。
路邊有一片水杉林,草地樹蔭,還有石頭的桌凳,大人帶著孩子在那裡休息,吃東西,嬉戲。這樣的放鬆,祥和溫馨。
查看了資料。天井山因山頂有一口天井,終年不枯不溢,而得名。這裡山勢不高,最高處不足200米,但是屬於石灰巖地貌,山谷奇峰,溝壑縱橫,怪石、泉水、天然洞穴,自然地質奇觀很多。山上森林茂密,群山疊翠,物種繁多,1992年被林業部批准建立國家森林公園。
這裡人文自然交織,最有名的還是雙泉寺。據史料記載,雙泉寺創自六朝,三國吳赤烏甲申年已有該寺,興起於唐,盛於明,衰於清,是安徽佛教祖庭之一,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久享盛名。雙泉寺原名福源禪寺,因門前有雙泉,唐朝改為雙泉寺。來到這裡,就想看看古寺。
久遠的古寺大都歷經戰火動亂,幾番毀損幾番重建。尤其是這些年,各地大興土木,新修寺廟,古寺也是新容顏,只有名字還可溯源。如有留存,往往也是古樹,石碑,某根大梁上一行字,更珍貴的還有發現地宮存有金匣子,舍利子,卷宗等寶物。雙泉寺也是如此,在地宮裡出土了一方石碑,記載了北宋年間建的舍利塔,還有幾百顆舍利子。現在雙泉寺正在新建擴建,後面的大殿已經建好,正在裝修。前面的一片舊房正在拆除,鑿巖機「噹噹噹噹」在破壁。
路邊老的寺院建於80年,小巧安靜。雖說山門狹小,裡面的彌勒佛塑像有些呆板,不生動,也不是古蹟,還是有些喜歡。相比很多新建的寺院,宏大無比,如同暴發戶,多了喧囂,失去很多寺院應有的沉靜。這裡,狹小的山門,杏黃的牆壁,增添幾分遠離凡塵的肅穆,彌勒佛的鄉土讓寺院更加貼近民間。
山門的門聯寫道:「山中一塔忘年月,廟外雙泉自古今」。山門的旁邊原來有一座舍利塔,毀於文革期間,門前的雙泉依然是人們觀賞之處。門聯記載了歷史,已經沒有實物對應了。
雙泉寺現在是安徽省重點文保單位,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牆上懸掛各種牌子。還有幾塊的石碑砌在牆裡。
從山門進去,裡面沒人,安安靜靜。廟門關閉,看來寺院不願過多的遊人打擾。門上也有一副對聯:「山中藏古寺,門外盡勞人」。據說這幅對聯原來是在大殿立柱上的,現在貼在了寺院門上,看起來更貼切。不知為什麼,這裡沒有一個遊人進來,院子一頭鑿巖機在哐哐作響,反而顯得廟門前特別安靜。。
山門外面遊人如織,人聲鼎沸。門口就是一顆巨大的青檀樹。旁邊牌子上的說明,樹齡1700年了,令人驚訝,真是生命的活化石。樹的胸徑八個大人才能合圍,樹冠枝繁葉茂,合蓋一畝多地。為了保護古樹,樹幹部分最近用水泥封上了,仿佛古樹已經垂危。
古樹被水泥包裹,如同上了一副支架。從枝葉上看,古樹依然生機勃勃。
從上山的大路上看去,新修的樓閣和邊上矮小的山門不成比例,原來的寺廟很袖珍,依照現在的體量,找不到寺廟的入口了。
天氣有點悶熱,大路上到處都是人,有些順著石階爬上山。我們在雙泉水池邊的石凳上休息,走進來已經有些疲勞,望著長長的石階,沒有了爬上去的衝動。時間短促,每到一處只能打卡,不能仔細品味。留下一點想念,尋一個好的時節,在這裡轉上一天。起身再次走回停車的地方,去了豬頭山。
豬頭山
從天井山出來,依舊走139縣道向北,一路是低矮的丘陵。自從S老師和我說了豬頭山,就一直犯嘀咕:是山形像豬頭吧。一路注意觀察前方的山頭,那一座是豬頭的樣子。其實,豬頭山也叫都督山,相傳大都督周瑜曾路過此山,因而得名。也有一說,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從未來過無為,倒是朱恆因為督兵豬頭山,領兵有方,升為右都督。因此,豬頭山被改叫都督山,其實是因為朱桓,而不是周瑜。但民間一直叫豬頭山,歷史更加久遠。在車上遠遠地看見一座山峰,孤傲陡峭,上面還有一個亭子,好像有點什麼。那裡就是豬頭山了吧?走近,是一個小鎮,拐上山坡,山上一大片寺廟,貼在絕壁上,有點意思。
到了豬頭山才知道,山上的寺院稱為西九華寺,為江北名寺。江南青陽縣有九華山,故這裡稱西九華。寺廟最早建於宋景德二年(1005年),歷經戰亂,毀建多次。現在,山上的建築群還很壯觀,是安徽省級文保單位。
在山下望去,新修的大路直達山腳,拾級而上。寺廟沿山修建,飛凌懸崖絕壁,層層疊疊。諸多神靈匯聚於此,俯視眾生,他們互相交流,想必也不寂寞吧。抬頭仰望,又犯嘀咕:爬一趟來回要多少時間啊?
爬上寺院的大平臺,廣場上豎立著蓮花觀音,周邊有一些小販,是個旅遊的小集市。在平臺上,清晰地看見寺院四層大殿,如果算上最高處的樓塔,就是五層了。
一些遊客在廣場上拍集體照。這裡可以拍到全景。
直接穿過廣場往上爬。從平臺上去,幾十米臺階,是新修的山門天王殿,再上面一層是大雄寶殿。記不住是哪個大殿裡面的塑像,還是舊的。上去的臺階很陡,人不少,一路都是累的氣喘籲籲走不動的遊客,大人孩子,男人女人,不斷地停下來歇歇。我們也是,T恤早已溼透,
一口氣爬到最上面那一層,在那裡看風景,稍事休息。東面臨長江,大片的河湖水網,阡陌田疇。新修的進山朝覲大道,直達山腳的廣場。我們是開車上來,一直開到廣場下面的停車場。南面,遙望天井山。
寺院的殿房主要集中在這一層,老的新的挨在一起,有大幾十間房屋。匆匆走一遭,沒有拍照。進去的山門正在維修,搭了腳手架,還有一些工人,很雜亂。遊人很多,三聖殿,石碑,露臺,只是看看。
就快到山頂了,最上面的塔要上去看看。頭頂上是絕壁,從邊上繞過去,上了山脊,最後從背後到了塔的下面。從山腳到山頂,有六百多級臺階。這是一座三層的磚塔,中空,人可以上。塔建在絕壁上,只有西面可以上來。
塔身是六面型的。鑽進去爬到頂層,裡面供奉的是娘娘。六扇窗戶呼呼來風,很快就涼爽起來。
塔的穹頂上畫有壁畫,說著民間故事,內容和畫技也很鄉土。壁畫和娘娘塑像一道,傳遞著民間久遠的信念與寄期。
從塔上的窗戶向東面望去,田野,河流,道路,村鎮。
豬頭山的北面,稻田,水庫,山莊,還有進山的小路。山野很誘人。覺得可以沿著山脊走過去。下山的時候,往北面走了一點,看看山脊上是否有路。
豬頭山西面是一個大山窪,對面又是一座山梁。不知山谷裡在燒什麼,冒起嗆人的煙霧。四面都看過了,風景不錯。涼風吹拂,很舒服。轉身下山去,二十分鐘就到了山下。
歸途風景
豬頭山上下五十分鐘,這時天色漸晚,人也睏乏。一天跑了四處,忙於打卡。除了泊山洞,其他的三處可以轉半天的。返回時沒有再走南面蜀山鎮,而是從豬頭山下村裡的水泥路直接向東,穿過山林河渠,從圩區的水網中回去。水泥路很窄,經過村子或彎道,小心錯車。好在一路車很少。經過一個山窪,周邊都是稻田,沉甸甸的稻穗一片金黃,忍不住下來看看。
看見這樣的稻田,忍不住下車拍照。其實,稻田並不需要有人來打擾。稻米靜靜地堅硬著,等待著,田野裡呈現成熟的顏色
這樣的田野安靜的讓人心醉。遠處的山,藏在樹叢裡的村子,有了一絲惆悵。
導航指引著轉山窪,過小橋,穿村落。快到圩區了,經過村子郭巨山。那是一個不高的土丘,往下就是湖蕩了。這裡距離大哥家裡約四公裡,山上有一座廟。早上經過的時候就想去看看,回來途中,就上去看看。
這是新修的廟,叫做郭巨山寺,就一座大殿,旁邊牆上有說明。傳說朱元璋當年躲追兵,曾在此避難,後來當了皇帝,當地百姓修廟祭拜。皇帝知道後,賜廟一座,特靈,有求必應。早年,廟毀於戰火。現在好事者發起,再建新廟。後面的屋子裡有一居士老太,自己摘菜做飯。S老師說,初中就在這裡讀書,要去後山看看。
山上布滿雜樹,密不透風。爬上山坡,樹叢中有一個很大的院落,裡面就是原來的中學。S老師以前每天都要來這裡讀書,來回將近十公裡。現在這裡做了鎮上的養老院,院子裡晾曬了床單,毛巾,安安靜靜看不見一個人。原來的教室已經改成了住人的房間,寬敞的院子似乎還有操場的痕跡。S老師在院子裡轉了一遭,仿佛在憑弔他的少年時光。
離開郭巨山,回到大哥家裡,一日的遊歷,和疲勞一起,堆積成雜亂的記憶和紛繁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