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賀歲 一票難求 譚盾攜音樂巨製《敦煌·慈悲頌》載譽歸來

2021-01-21 每日甘肅網

「慈悲」賀歲 一票難求 譚盾攜音樂巨製《敦煌·慈悲頌》載譽歸來

  「現在我覺得自己應該要為未來留下點什麼,就像先人們留下了敦煌,借敦煌與我們交談。我則是用科技和音樂把古老的敦煌以及現代的文明傳承到未來。在遙遠的未來,只要《敦煌·慈悲頌》響起,我就還在。生命是無限的,《敦煌·慈悲頌》反映了我活著的理想。」

  ——譚盾

  蘭州音樂廳、廣州大劇院、長沙音樂廳、深圳音樂廳、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5個城市,8場演出。近日,國際音樂大師、指揮家譚盾攜手蘭州交響樂團、蘭州音樂廳合唱團完成「慈悲」賀歲音樂之旅,載譽而歸。

  敦煌基因、經典製作、大師指揮、中西合璧,每一個都具備史詩品質,由此也造就了所到之處均為:演出前,一票難求;演出時,掌聲雷動;演出結束謝幕時,觀眾久久不肯離去,大師一次次返回舞臺……

  這種演出盛況不僅讓人激動,更令人動容。

  在這個時代需要天地人和的時候,譚盾用「菩提樹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心經」「涅槃」奏響「慈悲」之音,用最生動、最無可替代的音符讓蘭州、讓黃河、讓敦煌綻放在眾生的世界裡。在古代東方樂器與現代西方樂器的同聲齊鳴中,奏響甘肅文化自信和新年篇章。

  音樂巨製《敦煌·慈悲頌》文化的分野在音樂大師手上,造就了前所未見的獨特景觀,展現出海納百川的浩瀚氣魄。在「禪園」充滿禪意的音樂中,感受內心的寧靜祥和;在「心經」西出陽關無故人、茫茫沙海遇知音的吟唱中感受戈壁大漠的神秘蒼涼,古老悠遠。音樂會終篇「涅槃」,表達了對人類苦難的理解和同情,對善良和悲憫的讚美,以及對生命的終極思考。尾聲,節奏漸快,旋律激昂,仿佛一縷照進迷途的光,歷經磨難,終究天地恩情、生命有暖,給人以安慰和希望。磅礴之音終匯成天地人和的時代旋律!

  1月3日、4日的巡演,譚盾第二次在他的家鄉奏響《敦煌·慈悲頌》。「謝幕時間長達一個樂章,臺上臺下的交流互動有一種透著驕傲的熟絡氣氛,很多旋律片段,家鄉人一聽便心領神會。」在瀏陽河與撈刀河的交匯處,敲響「和平的鐘聲」,「天地奉獻、恩比山高,天地付出、恩比海深」,這個場景讓譚盾無比感動,也讓他相信,「《敦煌·慈悲頌》所展示出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敦煌文化相互浸潤的慈悲心懷,無疑是最能打動所有觀眾的。」

  敦煌故事,甘肅之聲。《敦煌·慈悲頌》讓「聽得見的敦煌」觸手可及。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宏梅

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肅網訊」或電頭為「每日甘肅網訊[XXX報]」的稿件,均為每日甘肅網及甘肅日報報業集團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每日甘肅網」,並保留「每日甘肅網」電頭。

2、凡註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焦點

  • 海口跨年福利再加碼,芒果會員齊聚譚盾音樂會
    在海口為大家準備的跨年驚喜中,我們不僅有精彩紛呈的跨年演唱會,還有頂級視聽盛宴震撼上演——國際音樂大師譚盾陪你跨新年。這次跨年,我們傾情為大家奉上一場華麗的音樂盛典,譚盾老師攜紐約巴德愛樂樂團和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的近兩百名藝術家,帶來了他的最新力作《敦煌·慈悲頌》。《敦煌·慈悲頌》源起於敦煌壁畫的故事,是譚盾耗時六年的嘔心力作。六年中,為尋找散佚樂音,他走遍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眾多場所,飽覽數以萬計的敦煌瑰寶。
  • 譚盾《敦煌·慈悲頌》-穿越敦煌千年歷史 重現中華文明史詩
    譚盾在莫高窟內研看壁畫《敦煌·慈悲頌》-預告片《敦煌·慈悲頌》重現了千年以前深藏於洞窟壁畫之中的音樂遺產,溶解穿越至今天的舞臺,藉由全世界都有的音樂學院、合唱團和交響樂團這種體制性的聲音橋梁奏出載著民族的信仰
  • 譚盾《敦煌·慈悲頌》上演 取材於敦煌壁畫故事
    中新網10月9日電 日前,《敦煌·慈悲頌》演出在北京落下帷幕。《敦煌·慈悲頌》取材於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中的故事,是作曲家、指揮家譚盾歷時六年,十數次拜訪敦煌後的力作。演出現場。演出方供圖該作品於2018年在德國德勒斯登音樂節首演,後應邀到澳大利亞、香港、洛杉磯進行世界性巡演。2019年6月開始中國巡演,先後在西安、敦煌、長沙、青島、上海、海口等城市演出。譚盾認為,在創作過程中,「我不僅重溫了那些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如何做人的故事,也看到了未來,因為壁畫藝術其實具有很強的未來感,我從中感受到了未來音樂的力量」。
  • 穿越敦煌千年歷史 重現中華文明史詩 譚盾攜手《敦煌·慈悲頌》即將在蘭州音樂廳震撼上演
    譚盾《敦煌·慈悲頌》宣傳視頻預告《敦煌·慈悲頌》重現了千年以前深藏於洞窟壁畫之中的音樂遺產,溶解穿越至今天的舞臺,藉由全世界都有的音樂學院、合唱團和交響樂團如此非凡巨作亞洲首演使得樂壇震動,更是有樂評人評價:西有「歡樂頌」,東有「慈悲頌」, 兩頌齊驅,古今相遇,界限消融,民心相通。
  • 「蘭州,我的音樂之家!」譚盾在蘭解密音樂「密碼」
    >而他歷時6年創作的音樂巨製《敦煌·慈悲頌》將於2020年12月26日、27日每晚8點在蘭州音樂廳震撼上演在採訪中他不僅深情地講述了自己與蘭州、與敦煌、與音樂的不解之緣更用最誠摯的語言向這座城市把敦煌之魂傳遞給每一個人在音樂界,譚盾一直把傳遞世界和平、綠色環保做為音樂家的修行,他的藝術和音樂對世界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贏得過不少當今世界最具影響的藝術大獎。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人們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上面的那些和尚或者道士們動不動就會說一句出家人慈悲為懷,來給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解釋,又或者說人們在去寺觀裡面燒香拜佛的時候,也常常會情不自禁的說上一句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或者天尊慈悲之類的話語。
  • 譚盾:大音希聲達天下
    所謂的融匯中西,並不是簡單的運動幾個中式曲風,加入一些傳統樂器,而是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普世的精神內核搭配上西方人最熟悉的音樂形式。在這方面譚盾從不掩飾自己的野心,他曾經說過,「再過一百年,如果古典音樂還沒有中國學派,如果世界音樂史還沒有談中國音樂的美學,我覺得作為一個音樂家來說,是非常恥辱的。」對很多人來說,譚盾已經做到了。
  • 莫高窟暑期參觀一票難求,敦煌官方:將嚴查旅行社倒賣門票
    莫高窟暑期參觀一票難求,敦煌官方:將嚴查旅行社倒賣門票 遊客參觀莫高窟。周平浪 澎湃資料新華社8月7日電,記者從敦煌市旅遊局了解到,個別旅行社倒賣、違規代購門票等行為嚴重擾亂了暑期莫高窟參觀和敦煌旅遊市場,敦煌市旅遊局近日發出緊急通知進一步規範旅行社預約莫高窟門票行為。 目前正值敦煌旅遊最高峰,莫高窟遊客接待量連續超負荷。
  • 平凡人眼裡的『慈悲』
    以前我們並不懂得何為慈悲,以為施捨就是慈悲;後來明白,慈悲是一種心態,是對萬事萬物所充滿的敬畏之情! 所謂的慈悲,其實就是因為當一個人認知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世界的無窮變化,而對自然界生出的一種敬畏情懷。慈悲之心,是在追求世間公平與公正,是對待萬事萬物的一種心態! 慈悲不是膚淺的一聲:阿彌陀佛(梵語Amitabha)。
  • 白落梅: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這山長水遠的人世,終究是要自己走下去。人在旅途,要不斷的自我救贖。落霞孤鶩,秋水無塵。倚一扇老舊的軒窗,看過落花飛雨。終於明白,只要內心澄明,哪怕處身亂世,風雲驟起,日子亦可以簡靜清明朗。
  • 《文藝熱搜榜》:譚盾《武漢十二鑼》線下中國首演
    06《敦煌·慈悲頌》QQ音樂獨家上線熱搜指數:5.1今年7月29日,由譚盾親自執棒演繹的《敦煌·慈悲頌》為期10天的上海夏季音樂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是一部「將敦煌壁畫變成聲音譚盾花了3年的時間研究敦煌壁畫,並選定了其中6幅譜成曲,在聞名遐邇的德勒斯登音樂節進行了首演。後來,在澳大利亞、美國、中國香港等地的演出都獲得極大成功,並於2019年在西安、敦煌、長沙、青島、上海等城市進行首輪中國巡演,所到之處均一票難求,觀眾反響非常熱烈。
  • 心懷慈悲,人安心安(深度!)
    在薄涼的世界和季節裡,與慈悲的人同行一定是最幸福快樂的事。此岸、彼岸,無論你見或不見,念或不念,慈悲的人永遠都是人間的四月天。心懷慈悲的人總帶給人春天般的溫暖,他們不做作,不矯情。他們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讓人感覺如沐春風。
  • 譚盾《武漢十二鑼》線下中國首演,陳銳隔離在家完成巴赫「小無」的...
    06《敦煌·慈悲頌》QQ音樂獨家上線熱搜指數:5.1今年7月29日,由譚盾親自執棒演繹的《敦煌·慈悲頌》為期10天的上海夏季音樂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是一部「將敦煌壁畫變成聲音」的作品,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自己和大自然的深切對話。
  • 風雨同舟 慈悲濟世
    二、踐行慈悲濟世精神,助力抗擊疫情鬥爭。佛經云:「佛見眾生煩惱患,心苦如母念病子。」慈悲濟世,是佛菩薩的本願,是佛教徒的本分。據不完全統計,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佛教界捐款捐物累計達4.5億元人民幣。中國佛教界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願行。三、落實同願同行精神,開展國際互助合作。慈護眾生是佛教徒共同的心願,拔苦與樂是佛弟子一致的行動。
  • 呼和浩特教區主教所定可獲得禧年全大赦聖堂及開啟「慈悲之門」儀式
    我們的主教亦指定(某某)堂設立「慈悲之門」,好讓朝聖的信眾獲得天主的慈悲和大赦。現在讓我們讚美常常施恩救世的天主。(默禱片刻)主禮:天主聖父,我們讚美你;惟獨你為我們行了偉大的奇事。(參詠136:4)【答】:你的仁愛永遠長存。主禮:天主的獨生子,我們讚美你;你以自己的血解救我們脫離我們的罪過。
  • 採採小院•植物的慈悲
    想到這些,不禁笑出聲來(常常有很多不合時宜的認知)時,只聽大叔然又很哲學地總結:這種東西,山上有的是,不識得,漫天世界都是它,也等於沒有。 這讓我想起在《聖經植物》裡讀到的話:人類對於大多數植物的不了解,將難以體會上帝的創造奇妙。人體會不到上帝的慈悲,自然也體會不到植物的慈悲。體會不到植物的慈悲,自然對植物缺少愛的感情。
  • 為什麼人可以對動物和乞丐慈悲,卻很難做到對身邊的人慈悲?
    為什麼很多人放了很多生,救了很多命,施了很多食,也救助了很多貧窮,可以對那些動物、乞討者、餓鬼慈悲、同情和包容。但是人卻很難做到對身邊的人慈悲、同情和包容?而眾生本生就是自私的,人的慈悲、同情和包容遠遠抵不過知見和利益衝突的的侵蝕……當人與人之間可以表露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思想的時候,就是所謂的情商低,那是因為人還單純,人與人之間還存在信任;當人與人之間不再表露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思想的時候,也就是情商高的時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了信任,每個人都只有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以虛假的面孔來對待一切人
  •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現在不是從懲罰的角度去追溯始作俑者。在給我們帶來後果的同時,所有的肇始者也同樣有他自己的苦樂感受,和他人並無二致。如果說眾生皆苦,這時候,正是培養自己的慈悲,消除內心執念,消除分別心的好時機。我們總是習慣將習性分為善和惡劣。對那些有著明顯惡劣習性的別人,總是懷著厭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