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的陽光下,嘉興市南湖區正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不但岸邊綠樹成蔭、一步一景,而且湖水愈發清澈,水草搖曳,魚蝦嬉戲,水下的景色一覽無餘。2020年南湖區市控以上斷面Ⅲ類水比例達到90.9%,較去年同期上升45.5%,創歷史新高,改善率居全市前列。
南湖區屬長江流域太湖水系,湖蕩眾多,水上交通發達,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現有河道2385條,河道總長1595.55公裡,其中嘉興市級河道8條,南湖區區級河道9條,湖泊3個,水域面積39.60平方公裡,河道分布密度為3.75公裡/平方公裡。
南湖區以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汙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創新機制體制,一河一策精準施治,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問題,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
南湖區河道眾多,縱橫交錯,
跨區域的流域汙染風險較高
為破解這一難題,南湖區從機制創新的角度出發,抓住經濟利益激勵和約束這個「牛鼻子」,按照「誰汙染、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開展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先後與平湖市、海鹽縣和嘉善縣籤訂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形成河道共巡常態化,2020年首獲50萬元的生態補償。
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除了資金補償受償外,還建有考核、約談、區域限批等激勵約束方式,有力壓實了地方政府水汙染治理責任,上下遊兩地政府通過協議的方式,加強合作,增進交流,和諧發展,協同共治,共同維護流域生態環境安全,更好地保護和改善流域水質,統籌了流域上下遊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至此南湖區全域實現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全覆蓋,實現由「輸血式」到「造血式」補償的轉變,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同時,
南湖區為更好地提升水環境質量,
強化「五水共治」,
突出打好碧水攻堅戰
2020年,通過攻堅創新,打好「四塘」整治「大會戰」,創新開展以轄區內平湖塘、嘉善塘、海鹽塘、三店塘4條主幹河道為重點的健康「四塘」整治行動,運用無人機、無人船等科技手段開展水陸空多方位巡查排查;通過建管結合,推進「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再提質」,完成80個生活小區、3個工業園區「汙水零直排區」建設驗收。
以工程為抓手,強化治水項目化管理「新成效」。大力實施河道整治、疏浚和水系連通工程,強化水利工程運行管理,5個省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通過省級驗收;完成河道整治16.38公裡,新建汙水管網3.89公裡。通過深入實施「美麗河湖」建設工程,以點帶面、區域聯動,推進樂水小鎮、水美鄉村創建。累計擁有省(市、區)級美麗河湖58條,連線結網織起美麗河網,展現出水域安全、河流整潔、人水和諧的美麗風景。
水環境整治不僅是地方政府的執政行為,更重要的是聚民心、集民智、出民力,走出一條幹部和群眾共謀發展的治水道路。南湖區全面提升河道長效監管機制,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巡河、治河長效機制,全區三級河湖長累計上報並整改問題283個,匯集全民治水,新招募122名「民間河長」授旗出徵,開展大巡河和水源地探訪活動,累計巡查河道1396次,協調解決問題195個,營造了濃厚的全民治水、愛水氛圍,增強人民群眾參與感、獲得感,促進治水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長效治水護水機制。
沉水植物群落恢復後,引入水生動物構建食物鏈,提升南湖生物多樣性,實現水體的生態平衡和自我淨化。
項目實施後的南湖水面綠意點綴,水底水草悠悠,實現水下-水面-岸邊三者協調的優美景觀。營造水清、氣淨、景美、人遊的和諧城市環境,讓群眾充分享受治水成果、生態碩果。
主管 | 嘉興市生態環境局
主辦 | 政策法規宣教處
審核 | 嶽玉良
策劃 | 蔡華晨 黃妙妙
來源 | 五水共治 河湖長制
製作 | 微小航
【來源:嘉興生態環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