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座城市有了藝術,也就有了城市自己的語言。從紅坊到法國館,歷經十年後,1月17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式宣布入駐靜安·臨港新業坊,並將於5月完成改建後對公眾開放。
用藝術煥發「工業遺存」活力
此次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將目光聚焦於原上海傳統的老工業區,整個園區在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原廠房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保護性改建,大躍進時代的工業廠房轉型成為了公益美術館。曾經的人去樓空的廠房,如今因藝術再次煥發活力。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坐落於新業坊園區3號樓,坐擁近7000平方米。這一全新的展館、全新的周邊環境勢必給一家民營美術館帶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
該館負責人表示,現在是一個「用腳投票」的時代。那麼,對於美術館來說最主要的「投票」就是:觀眾的「腳」和藝術家的「腳」。與美術館群落式環境相比,遷址後的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無法再依賴旅遊或群落的人流效應,而是需要一方面深耕社區,發展更多的社區型觀眾,另一方面也要深耕項目,用更高品質的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來吸引非社區型的觀眾和優秀的藝術家。
這一挑戰背後隱藏著的機遇使得一家已經運營十年的民營美術館有機會更嚴肅地思考:如何在小眾式的精英文化和開放式的大眾文化之間搭建出多元通路;如何在美術館急速擴張,而城市發展急需理性化的時期,探索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具有示範性的實踐案例。因此,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開拓具有三個使命:城市空間的更新、博物館環境的提升,運營模式的創新。
設計理念來源於《老子·道德經》
城市的發展經歷了躍進式的工業化和大拆大造的營建,經歷了逃離工業和城市,回歸自然的浪漫主義情結,如今又要重新將生活的日常帶回到工業遺存。改造工業遺存、更新城市文化成為了近年來的一大趨勢。
面對原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的工業遺存,中國美術學院謝天副教授及其團隊用「知白守黑,空色有無」的設計思路與理念對美術館場地進行設計改建。
「知白守黑」語出《老子·道德經》,在這裡有多層含義:從視覺上,用最簡潔的色彩襯託藝術品最豐富的含義;在界面上,用新與舊的材料和肌理來凝固我們的歷史認同;在空間情緒上,用一種靜默的態度來內化情感。而「空色有無」源於佛教,此處則是對美術館空間特殊性的表達。無形叫做空,有形叫做色。
對於藝術品來說,美術館即是「空」,而藝術品即是「色」,場所的「空」與「無」是因藝術品的「色」與「有」而存在。兩者有無相生,互為依存。另一方面,空間設置成沒有任何痕跡的舞臺,進而最大程度去容納藝術家的創作,去容納藝術作品,進而更準確地展現其美學的內涵。
「文獻中心」將成為靜安區圖書館藝術分館
據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透露,在2018年上半年,美術館團隊曾為了選擇新址而考察了14處空間,綜合考慮之後,原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的工業遺存成為最終選擇。早期工業遺存往往是大尺度的機械和廠房,是一種紀念碑式的存在。這對於後工業時代的市民,尤其是年輕人來說,工業遺存是一種陌生化的存在,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陌生化也是諸多現當代藝術的創作手法,這或許也是很多美術館空間和工業遺存能夠交疊的重要原因。
現代美術館的一大使命則是給這些陌生化空間賦予日常性。在一個陌生化的環境裡,體驗到親切溫暖的感受,這種反差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一直用豐富的文化項目和公教活動來試圖平衡陌生化與日常性。如美術館的學術項目「國際藝術評論獎」、「核心筒空間計劃」和品牌公教「上海製造」以及「詩歌來到美術館」,與展覽項目齊頭並進,既有對藝術前沿的關注,又有對藝術普及的關心。而新美術館則也擁有更完善的空間設置來滿足多種功能,包括展覽區域、核心筒空間、民生美術文獻中心、多功能公教教室、咖啡館、衍生品商店等。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表示,新美術館將保留目前法國館的項目,而展覽空間將會增加,同時「文獻中心」將會擴張4倍,成為靜安區圖書館藝術分館。入駐儀式當天,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同時發布了2019年展覽計劃,其中包括宮島達男在國內最大規模的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