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完CITE之後有一種感覺久久纏於我心但找不到一個詞來形容,直到那晚翻看雜誌的時候無意中翻到一個詞我覺得十分合適:科技邊緣人。而我甚至有點恍惚,怕自己以後跟不上時代了,被科技邊緣化。
昨天我是和另外兩名同事一起去看的展覽,她們跟我是同齡人,但畢竟沒怎麼關注科技圈,有些東西還是得經過解說才知道牛逼在哪兒,具體應用在哪兒。而隨著我們繼續逛展,我發現有些東西我也開始懵圈了:全屋智能家居,全面進化為智慧屏的各種電視,還有坐上去需要上手時間的搭載智能大屏電動車;一個個被科技進化了的傳統電器,我像一個好奇寶寶,仿佛第一次玩智慧型手機一樣這裡摸摸那裡按按,像是打開了新世界;我一時間竟感到無所適從:我不禁有些擔心以後要是不會用智能中控屏,不會找充電樁,怕是以後在市區開車都舉止困難,以至於我在展覽現場和小鵬的工作人員聊起來詢問他們關於充電樁的配套細節。
科技在不斷的更新和升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傳統熟悉的形態的設備會慢慢進化成讓我們感到陌生的形態,最終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學習怎麼使用。
而當時在展覽看起來很前沿的東西,遲早會下放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有些已經出現並普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但因為信息不對稱,又或者有接觸的門檻,身邊的朋友也未必知情。比如我有個同事說她的iPhone充電速度很慢,但是她可能並不知道有PD快充這東西,有時候哪怕加錢可以解決問題,她也不一定能把錢加去正確的地方;另一個同事說現在的科技很先進了,手機甚至可以無線充電了,然而無線充電這東西我天天都在辦公室用。有些東西聽上去很遙遠,但普及程度可能已經家家戶戶。
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ternet of Things),外行人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名詞實際上已經化身為小米百貨融入於我們的生活當中,智能燈泡,智能空調,智能吸頂燈,智能路由器,以前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電器,現在全都進化了,物聯化了,一回到家全屋的電器已經準備好為你而來;在逛展的時候我提起現在甚至還有智能窗簾,天天自動開自動關。當時候我同事說道:那以後的人得多懶啊。
是啊,以後的人得多懶啊,只不過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如果讓20年前的人來評判,他們或許也會評判我們的懶惰:自己在家不做飯天天叫外賣;外面有電影院不看在家看電腦;甚至連周末的兩個小時都懶得抽出來,天天刷小視頻。如果讓幾十年前的人來評價我們現在的生活,或許也是一個「懶」字吧。
即使話雖如此,但是我們現在的生活,難道不香嗎?
我爸也是幾年前才開始接觸智慧型手機,剛開始只是多了個大屏幕讓他打電話發簡訊和手寫更方便,後來換了手機之後,天天發微信和朋友們各種吹水;再換了個更大的手機之後則是天天刷小視頻,偶爾我都能在房間聽到他被小視頻逗笑的聲音。
我們自認為上一輩的那些不會用科技的人,他們可能只是有著接觸的門檻,而當這個門檻一旦放低並開始接觸的時候,跟我們這一輩人並無什麼異樣,大多數都是抱著手機喊真香;
然而,這也不能代表他們能無縫的接入現在的無紙化生活;隨著網絡化辦公和各種在線繳費的盛行,一個門檻的降低,另一個門檻卻又在提高。
過去半年我在家辦公的這段時間裡,偶爾會從家裡人口中聽到,誰誰誰因為不會用手機銀行轉帳,外面下著大雨也要開車過去銀行轉錢;誰誰誰因為不會用微信在線付款,排著隊耗了好幾十分鐘去交了個電費水費;甚至現在在深圳的社區醫院裡都開始小程序無紙化掛號,微信掃處方單上的二維碼繳費,我上次看社康看病的時候工作人員也不厭其煩的幫助各種長輩掛號和繳費。
科技這東西進步的是在太快,玩的溜的就像在施展魔法,玩的不溜的,就仿佛開始和時代脫軌;而疫情期間各種健康碼的使用,則直接加速了這個進程加速進程。
幾個月前我從廣州回深圳時,因為要出示粵康碼或者穗康碼才能進站乘車,而在車站也零星見到上了年紀的人因為不懂使用智慧型手機而無法出示粵康碼,最後被拒絕進站。在車站外面的他們著急而又毫無辦法,不是他們不想使用,而是科技已經進步成超出他們理解範圍的形態,他們想去接觸,卻已經跟不上節奏。他們想去擁抱,但早已被科技排擠在邊緣之外,他們就是「科技邊緣人」。
甚至還有新聞說有老人因為無法出示健康碼無法乘車,最後獨自走路跨省回家,仿佛回到了古代進京考舉的錯覺;而在疫情期間因為深圳地鐵需要實名制,地鐵站裡的單程票售票機甚至全部停止服務,你只能使用二維碼、深圳通、銀聯閃付進站。這對於我們來說其實也不是什麼事兒,只不過我只是好奇會不會有人因為只會購買單程票,不會使用二維碼進站也不會購買深圳通,甚至他們自己的銀行卡能刷地鐵都不知道;最後被深圳白領們大喊真香的二維碼進站,最後被他們落得個「真TM難用」的罵名。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說:這種人主動要被社會淘汰的,上來深圳幹嘛,給社會添堵嗎?我就會想起小木碗的故事:兒媳婦覺得老人家吃飯端不穩碗麻煩,做了個木碗,兒子覺得自己的父母長大後都老的端不穩碗,乾脆自己做個木碗以後供他們使用。我只是好奇甚至擔心,我們以後會不會成為那些需要端木碗的「科技邊緣人」。
我當晚翻的雜誌,裡面這麼去總結:
「科技邊緣人」的出現,既是科技本身未到成熟形態的縮影,也是我們對當今人文、商業和制度關係的深刻反思。
科技和商業,社會和人文,相逢在迷茫的十字路口,路標上的是諾基亞的那句老話:科技以人為本。
如果說有什麼辦法可以在未來避免這種困境,那大概只有終身學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