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經濟圈(區)概況

2020-12-12 大河網

  

  長三角經濟圈

   現狀: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它位於長江入海口,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區域內共有1個直轄市——上海,3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15個城市,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1%;人口7534萬人,佔全國的5.9%。

  

  基本特點:

  

  1.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強力引領「長三角」經濟快速增長。「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均呈現出明顯的「二、三、一」特徵,第二產業在地區經濟增長中的主導性表現非常突出,佔GDP比重普遍高於50%。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處於全國最高經濟梯度,已基本走過了輕工業、重工業時代,進入到重化工業後期和現代服務業時代。

  2.產業集群的成長提升「長三角」區域整體競爭力。目前「長三角」區域內部的產業一體化程度較高,各城市的產業聯繫較密切,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緊密,已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如沿滬寧線形成的寧滬信息產業帶等集群,不僅吸納了眾多具有國際一流技術的世界500強企業集聚進入,同時完善了「長三角」區域產品鏈和產業鏈配套體系及配套能力開發,不斷鍛造著「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3.核心城市輻射帶動,其他城市錯位競爭,共同打造世界級製造業中心。處於「長三角」區域的蘇浙滬三省市正以「區域聯動、優勢互補、各展所長、錯位發展」的思路,致力於打造以上海為龍頭、以蘇浙兩翼的產業現代化和配套能力為支撐的世界級製造業中心。逐漸把產業的控制部門和高端部門留在中心城市,協作配套業務向周邊地區及全國擴散,並藉此延伸「長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務業輻射半徑和影響區域,把產業做大,增強服務業擴張的基礎和依託。

  4.資源、能源瓶頸影響「長三角」產業擴張。當前煤電油運緊張,人力資源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的缺乏也已經演變成阻礙地區發展的巨大隱患。資源、能源、土地的緊缺嚴重地影響了「長三角」地區的投資環境和產業發展。

  珠三角經濟圈

  

  現狀:

  珠三角經濟圈又稱為珠三角都市經濟圈或珠三角經濟區,是指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區域的9個地級市組成的經濟圈,這9個地級市是指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慶市、江門市、中山市和東莞市。此外,珠三角經濟都市經濟圈也同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城市,是中國市場化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經濟圈。

  

  基本特點:

  

  從經濟水平來看,珠三角經濟圈表現出明顯的出口拉動型經濟特點。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藉其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以「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起步,並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2006年廣東私營企業進出口額達903.2億美元,遠遠高於其他各省市。

  從動力機制而言,外資推動是本區域最大的發展動力。「珠三角模式」區別於其他發展模式的最大特徵,在於它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吸引外資的絕對領先地位。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發揮其信息優勢和僑鄉眾多的人文優勢,以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的直接進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臺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上世紀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經濟企業遍及城鄉。

  從產業結構來分析,珠三角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珠三角經濟圈產業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多以服裝、玩具、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近些年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品增速快,如2002年,大規模半導體集成電路增長27.8%,微波通信設備增長67.5%,移動通信設備增長188%,微型電子計算機增長31.4%,行動電話增長67.7%,彩色顯像管增長39.1%。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此外,石油化工、電器機械也正在形成新的產業支柱。

  環渤海經濟圈

  

  現狀:

  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於東北、西北、華北的接合部,這裡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密集的骨幹城市群,改革開放以來已形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系統,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

  目前,環渤海經濟圈正在加強同東北亞地區的國際開發合作。以京津塘為代表的環渤海區域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合作潛力。

  

  基本特點:

  環渤海經濟圈有厚實的發展基礎,依託其廣闊的腹地和區內市場以及便捷的交通樞紐條件,已發展成為中國規模較大、較為發達和成熟的現代物流中心和消費市場區之一。

  1.從產業特色來說,環渤海經濟圈以重化工-資本密集型為主。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其鋼鐵、機械、汽車、石油化工、建材、造船以及微電子等IT產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2002年,重工業產值佔整個工業的比重,遼寧高達79.9%,河北為69.4%,山東為61%.該經濟圈的農副產品、海洋產品加工和出口也保持著較大的優勢。

  2.在動力機制方面,環渤海經濟圈主要表現為國資主導型。這一經濟圈屬於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傳統計劃體制的慣性影響較大,儘管近些年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但國有經濟比重仍相對較高。2002年遼寧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的增加值比重仍高達62.7%,北京的GDP中來自國有經濟的份額仍然佔到53.5%.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的比重,天津高達86.7%,北京和遼寧也都在40%以上。

  3.在外向化程度上,環渤海經濟圈與珠三角和長三角尚有一定距離,但近年來,隨著外商投資逐步「北上」,尤其是日韓及歐美等跨國公司紛紛在京設立研發機構,該經濟圈對外開放呈現加快勢頭。

  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經濟區)

  現狀: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進一步帶動區域經濟走向全國甚至世界的特點,是具有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

  

  基本特點:

  

  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萬~8000萬,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它面對臺灣,毗鄰臺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是一個有著特殊使命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截至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巖、莆田、三明、南平、寧德以及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金華、台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汕尾、揭陽共計23市。

  福建省是在2004年初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6年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體福建省加大投資力度,改善基礎設施,力促經濟發展,壯大經濟區的總體實力。過去的6年也是福建省經濟發展最快的6年,福建省生產總值從6053.14億元到首超萬億;財政總收入從622.76億元到突破1500億元;海洋經濟總量進入全國沿海省市第三位,海峽西岸經濟區漸成規模。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協作,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整個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布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第四大經濟圈崛起之成渝經濟圈
    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城市圈我們比較熟知的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也就是珠三角經濟圈);而這三個都市群都位於東部沿海地區,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西部城市群開始崛起;成渝經濟帶;中原城市群;長江經濟帶;遼中南;山東半島;關中經濟帶;海峽西岸經濟帶;
  • 中國經濟版圖:四大板塊和七大經濟圈
    四大板塊區域經濟戰略: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  七大經濟圈:即泛長三角經濟圈、泛珠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東北經濟圈、海峽經濟圈、中部經濟圈和西北經濟圈等。七大經濟圈的另一表達為「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西部經濟圈」、「中部經濟圈」、「東北經濟圈」和「深港創新圈」  八大城市群:《中國發展報告2010》確立了今後重點發展的8個大城市群:哈長(黑龍江哈大齊和吉林的長吉)、閩東南、江淮、中原、長江中遊(長株潭、武漢城市圈、昌九)、關中平原、成渝和北部灣。
  • 煥新西南品牌戰略 弘陽集團佔位四大經濟圈
    值得關注的是,起源於長三角的弘陽集團,歷經多年發展,如今已經成功佔位四大經濟圈。憑藉經濟圈的強大勢能,弘陽集團逐步實現穩健增長和全國化布局。從布局到深耕  佔位四大經濟圈此次區域品牌發布會的成功舉辦,及全新產品的亮相,意味著弘陽集團成功佔位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並且完成了從布局到深耕的轉變。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經濟圈,構成了我國的三大經濟圈,組成了強大的經濟體。
  • 我區榮獲成渝經濟圈·文旅融合發展榜樣區縣
    (記者 黃清嫻)10月18日,記者從區文化旅遊委獲悉,2020重慶國際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主論壇——成渝雙城經濟圈文旅融合高峰論壇暨第三屆T12中國西部文旅產業發展峰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論壇主辦方發布了第三屆T12西部旅遊總評榜·成渝雙城經濟圈年度旅遊榜。
  • 最新定調,中國第四大城市群呼之欲出!
    文|凱風誰是中國第四大城市群?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堪稱中國三大世界級城市群。這三大城市群以不到8%的國土面積,創造了接近全國近40%的GDP,創造了6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囊括11個萬億GDP城市,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三大世界級城市群的地位毋庸置疑。
  • 四川海螺溝攜手四大川渝5A景區共建成渝雙城經濟圈
    活動當天,還舉行了第二屆海螺溝溫泉康養發展大會暨成渝雙城經濟圈5A景區聯動協作啟動儀式,與會人員就如何深化發展溫泉康養產業以及川渝5A景區如何建成高質量度假旅遊目的地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交流。會議顯示,以海螺溝為代表的甘孜州溫泉旅遊產業地熱資源優越、旅遊產品豐富、市場前景向好、發展空間巨大,應著力打造國際溫泉度假旅遊目的地。
  • 借勢「經濟圈」 「四大支撐」推動江北寸灘十年發展
    新華網重慶5月27日電(歐陽虹雲 劉夢迪)今年以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速推進,為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區江北的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寸灘街道作為江北上段地區城市形態和中下段地區城郊形態的聯結點,正抓住機遇進一步強化「四大支撐」。
  • 國有大行研究機構萬字長文詳解中國五大經濟圈的發展潛力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五大經濟圈的第一產業佔比都有明顯的收縮,到 2019 年五大經濟圈第一產業的佔比全在 10%以下;第二產業總體平穩,除京津冀第二產業佔比下降明顯,從 61%下降至 29%外,其他四大區域只有小幅收縮;而五大經濟圈的第三產業都有明顯的發展,其中京津冀的第三產業佔比最高,達 67%,其餘地區也在50%以上。
  • 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眉山市與重慶三大區聯推巴蜀文旅走廊線路
    四川新聞網消息 (呂偉利) 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近日,眉山市與重慶三大區——渝北、涪陵、大足聯推「川渝一家、人文相親」研學之旅等多條巴蜀文旅走廊線路。丹稜、青神兩區和四縣。
  • 打造「四大名城」 眉山定位「成渝雙城經濟圈高端文旅目的地」奮步...
    提升產業層次,與英國默林集團、英國洲際酒店集團等國際知名文旅企業精誠合作的同時,還引來了英迪格酒店等國際高端品牌,基本實現「一區三帶」全域開花、「四大基地」,眉山文旅逐步變身「品質之旅」。  未來,眉山要定位「成渝雙城經濟圈高端文旅目的地」,結合眉山實際,打造「四大名城」,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休閒度假名城、現代都市消費名城、錦繡天府公園名城。  千載詩書城、天府新眉山,未來的眉山,將更加美麗!(方旭 記者 王青山)
  • 「雙城經濟圈」是對成渝地區現實和發展路徑更加精準的把握
    新華網:怎樣看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肖金成:2003年,我在主持國家發改委的重點課題,也就是「中國空間結構調整」的研究時,就發現在西部地區有一個很有發展基礎,很有活力、潛力的地方,所以提出全國未來9大高增長地區裡面就有成渝地區。隨後的西部大開發,我們認為成渝地區的地位會上升。
  • 茶學入門:中國現代四大茶區,歷史名茶大多出自江南茶區!
    根據茶區的生態環境以及茶樹品種的不同,我國共分為四大茶區,主要包括江南茶區、江北茶區、西南茶區以及華南茶區。縱觀中國十大歷史名茶,大多數名茶皆出自江南茶區。中國現代四大茶區一、江南茶區江南茶區的區域範圍主要在長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以北,行政區包括粵北、桂北
  • 理解寧波都市區的內涵、定位及與寧波都市經濟圈的區別
    省委關於制定浙江省「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編制實施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規劃綱要,加快提升國際化水平,充分發揮都市區對全省轉型升級、創業創新的核心帶動作用。作為全省重點建設的四大都市區之一,寧波都市區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戰略機遇。
  • 共建雙城經濟圈|榮昌:著力打造「雙城經濟圈橋頭堡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15日,重慶市委五屆八次全會上,把打造榮昌「雙城經濟圈橋頭堡城市」、推進建設榮昌國際貨運機場等,列為了重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內容。▲生豬交易全國實時運行平臺錨定榮昌未來發展坐標定位榮昌生豬交易市場辦公區位於榮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成都金牛區區長周德強:抓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多重機遇,三大方面...
    今年,是金牛區建區60周年。新的一年,金牛將如何「作戰」?5月15日,成都市兩會期間,成都市人大代表、金牛區區長周德強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談到,「金牛區要抓好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公園城市建設等重大機遇,產業發展抓轉型,城市建設抓示範,社區發展治理抓突破,基本建成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中優提質典範區』。」
  • 重慶兩江新區建設「兩高兩區」獲點讚 中國社科院專家:持續加強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服務峰會現場(資料圖)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 實習生 李茂佳近日,重慶市舉行了兩江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新聞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胡文龍認為,推動兩江新區做大做強、高質量發展,建設「兩高兩區」,意味著兩江新區正在全力打造「升級版」、「增強版」的國家級新區。
  • 四大產業集聚區撐起「中國智造」
    在政策東風吹拂下,我國正在形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產業集聚區,產業集群將進一步提升各地智能製造的發展水平。(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四大產業聚集區正在形成   據《2016—2017中國智能製造年度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正在形成珠三角、長三角
  • 北海: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始發港、中國四大漁場之一、「天下第一灘」
    地理位置北海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是全國14個沿海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最美的海濱城市之一;其既是中國西南地區同時擁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機場、高鐵、高速公路的城市,也是中國大西南連接東協的最便捷的出海口。
  • 成渝雙城經濟圈電子商務合作宣言發布
    2020年,隨著川渝經濟圈建設的不斷深化,兩地一體化發展進程加速的同時,也為兩地企業組團聯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5月28日,由四川省電子商務協會、成都市電子商務企業協會主辦,四川蘇寧易購銷售有限公司承辦的《成渝雙城經濟圈電子商務合作宣言》發布暨「四川&重慶」蘇寧易購雙城聯動在蘇寧成都青白江物流園舉行。
  • 「環首都經濟圈」升溫 「貧困帶」變「經濟特區」
    「環首都經濟圈」升溫 「貧困帶」變「經濟特區」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