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經濟圈
現狀: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它位於長江入海口,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區域內共有1個直轄市——上海,3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15個城市,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1%;人口7534萬人,佔全國的5.9%。
基本特點:
1.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強力引領「長三角」經濟快速增長。「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均呈現出明顯的「二、三、一」特徵,第二產業在地區經濟增長中的主導性表現非常突出,佔GDP比重普遍高於50%。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處於全國最高經濟梯度,已基本走過了輕工業、重工業時代,進入到重化工業後期和現代服務業時代。
2.產業集群的成長提升「長三角」區域整體競爭力。目前「長三角」區域內部的產業一體化程度較高,各城市的產業聯繫較密切,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緊密,已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如沿滬寧線形成的寧滬信息產業帶等集群,不僅吸納了眾多具有國際一流技術的世界500強企業集聚進入,同時完善了「長三角」區域產品鏈和產業鏈配套體系及配套能力開發,不斷鍛造著「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3.核心城市輻射帶動,其他城市錯位競爭,共同打造世界級製造業中心。處於「長三角」區域的蘇浙滬三省市正以「區域聯動、優勢互補、各展所長、錯位發展」的思路,致力於打造以上海為龍頭、以蘇浙兩翼的產業現代化和配套能力為支撐的世界級製造業中心。逐漸把產業的控制部門和高端部門留在中心城市,協作配套業務向周邊地區及全國擴散,並藉此延伸「長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務業輻射半徑和影響區域,把產業做大,增強服務業擴張的基礎和依託。
4.資源、能源瓶頸影響「長三角」產業擴張。當前煤電油運緊張,人力資源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的缺乏也已經演變成阻礙地區發展的巨大隱患。資源、能源、土地的緊缺嚴重地影響了「長三角」地區的投資環境和產業發展。
珠三角經濟圈
現狀:
珠三角經濟圈又稱為珠三角都市經濟圈或珠三角經濟區,是指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區域的9個地級市組成的經濟圈,這9個地級市是指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慶市、江門市、中山市和東莞市。此外,珠三角經濟都市經濟圈也同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城市,是中國市場化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經濟圈。
基本特點:
從經濟水平來看,珠三角經濟圈表現出明顯的出口拉動型經濟特點。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藉其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以「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起步,並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2006年廣東私營企業進出口額達903.2億美元,遠遠高於其他各省市。
從動力機制而言,外資推動是本區域最大的發展動力。「珠三角模式」區別於其他發展模式的最大特徵,在於它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吸引外資的絕對領先地位。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發揮其信息優勢和僑鄉眾多的人文優勢,以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的直接進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臺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上世紀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經濟企業遍及城鄉。
從產業結構來分析,珠三角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珠三角經濟圈產業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多以服裝、玩具、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近些年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品增速快,如2002年,大規模半導體集成電路增長27.8%,微波通信設備增長67.5%,移動通信設備增長188%,微型電子計算機增長31.4%,行動電話增長67.7%,彩色顯像管增長39.1%。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此外,石油化工、電器機械也正在形成新的產業支柱。
環渤海經濟圈
現狀:
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於東北、西北、華北的接合部,這裡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密集的骨幹城市群,改革開放以來已形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系統,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
目前,環渤海經濟圈正在加強同東北亞地區的國際開發合作。以京津塘為代表的環渤海區域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合作潛力。
基本特點:
環渤海經濟圈有厚實的發展基礎,依託其廣闊的腹地和區內市場以及便捷的交通樞紐條件,已發展成為中國規模較大、較為發達和成熟的現代物流中心和消費市場區之一。
1.從產業特色來說,環渤海經濟圈以重化工-資本密集型為主。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其鋼鐵、機械、汽車、石油化工、建材、造船以及微電子等IT產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2002年,重工業產值佔整個工業的比重,遼寧高達79.9%,河北為69.4%,山東為61%.該經濟圈的農副產品、海洋產品加工和出口也保持著較大的優勢。
2.在動力機制方面,環渤海經濟圈主要表現為國資主導型。這一經濟圈屬於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傳統計劃體制的慣性影響較大,儘管近些年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但國有經濟比重仍相對較高。2002年遼寧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的增加值比重仍高達62.7%,北京的GDP中來自國有經濟的份額仍然佔到53.5%.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的比重,天津高達86.7%,北京和遼寧也都在40%以上。
3.在外向化程度上,環渤海經濟圈與珠三角和長三角尚有一定距離,但近年來,隨著外商投資逐步「北上」,尤其是日韓及歐美等跨國公司紛紛在京設立研發機構,該經濟圈對外開放呈現加快勢頭。
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經濟區)
現狀: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進一步帶動區域經濟走向全國甚至世界的特點,是具有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
基本特點:
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萬~8000萬,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它面對臺灣,毗鄰臺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是一個有著特殊使命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截至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巖、莆田、三明、南平、寧德以及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金華、台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汕尾、揭陽共計23市。
福建省是在2004年初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6年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體福建省加大投資力度,改善基礎設施,力促經濟發展,壯大經濟區的總體實力。過去的6年也是福建省經濟發展最快的6年,福建省生產總值從6053.14億元到首超萬億;財政總收入從622.76億元到突破1500億元;海洋經濟總量進入全國沿海省市第三位,海峽西岸經濟區漸成規模。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協作,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整個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布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