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從靜安雕塑拆除的大狐狸雕塑嗎?
朝夕陪伴了4年,它的離去曾讓許多市民好一陣傷心。
當時傳說它要去倫敦「看門」,但其實並沒有。
在日前開幕的奉賢上海之魚國際公共藝術雙年展上,「回家的狐狸」作為領銜展品現身位於奉賢「上海之魚」湖畔的雕塑公園。
7米高的身軀依舊端坐在貨櫃上,眼神卻不再憂鬱,似乎在驕傲地宣示:
「我大狐狸又回來啦!」
從一張苦瓜臉,到如今神採奕奕,大狐狸究竟經歷了什麼?要從4年前開始說起。
靜安雕塑公園大狐狸1.0 來源網絡
靜安雕塑公園,2014年來了一隻「大狐狸」。
秸稈製作的身體,憂鬱的小眼神,妖嬈的坐姿,讓它成為了雕塑公園裡的「網紅」。
創作它的英國藝術家埃裡克斯·林斯勒說,創意是來自於英國城市裡隨處可見的狐狸。
這隻憂鬱的大狐狸旨在喚起人們對自然與城市如何和諧共存的思考。
在雕塑公園一擺就是兩年,天天日曬雨淋,秸稈製作的身體很快就壞掉了。
2016年布展方在整修時發現,大狐狸的身體上居然出現了30多個鳥巢。
有了小鳥的陪伴,大狐狸2.0表情似乎也舒展了一些。
安裝了鳥巢的大狐狸2.0 新民網
設計師還專門製作了100多個鳥巢,內部裝了攝像頭,計劃在上海博物館的大屏上投射,讓人們可以觀察小鳥的日常。
可惜設計師忽略了上海本地小鳥習慣自己築巢,不喜歡住在別人造的「房子」裡。
於是鳥巢基本「空置」,人類的「偷窺」計劃也宣告失敗。
大狐狸身上的鳥巢 網絡圖
回歸寂寞的大狐狸一杵就是兩年。直到2018年9月,大狐狸雕塑被撤展拆除。
當時許多市民還特地趕來相送,對它說一聲再見,心中非常不舍。
大狐狸要回家了,本來傳說它會去倫敦「看門」,但它其實是一隻「本地狐狸」,並沒有去英國,而是回到了奉賢區,它誕生的地方。
原來雕塑的策展公司羅浮紫,落戶在奉賢區,大狐狸就是用產自奉賢的秸稈製作的。
現在它的新家,位於奉賢博物館旁的雕塑藝術公園,比鄰上海之魚人工湖,在雙年展中擔任「領銜嘉賓」。
奉賢雕塑公園的大狐狸3.0 李永生 攝
大狐狸3.0是奉賢區莊行鎮新葉村的老阿姨們,在英國藝術家指導下手工編織的,工藝有了些許調整,但最大的變化是,它的眼神不再憂鬱,雙目炯炯有神注視前方。
是回家後感到安心?還是在欣賞「上海之魚」的美景?
答案可能都不是,順著它的目光尋去,很快就能發現最合理的解釋。
原來讓大狐狸擺脫憂鬱氣質,一臉心心念念的是「它」。
奉賢雕塑公園內的公雞雕塑 李一能 攝
據策展方介紹,本次國際公共藝術雙年展在奉賢區雕塑藝術公園、泡泡公園、年豐公園、青年藝術公園等展區設有數十件中外藝術家驚喜打造的的公共藝術作品。
他們用包括工業廢料、廢棄共享單車、生活垃圾等各種材料,表達各自對於城市公共藝術的理解。
而大狐狸,則無疑是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展品。
大狐狸的表情終於不再憂鬱 李永生 攝
人們喜愛這一雕塑,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它可愛的外表和呆萌的表情。
更是因為城市發展需要與自然和諧共存,已經是上海全體市民的共識。
這隻大狐狸4年來的變化,也寓意著城市環境正在越變越好,而它的眼神則觸動到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有空的話就去奉賢看看它吧,對它說一句:「好久不見,歡迎回家!」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李一能
編輯 | 熊二
視頻攝影 | 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