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嵇康的詩,文

2020-12-25 學史泛舟

一、嵇康的詩歌

嵇康今存詩五十餘首,五言多於四言,而以四言詩著稱。陳祚明說嵇詩「四言中饒雋語,以全不似《三百篇》,故佳」,五言則為「時代所限,不能為漢音之古樸,而復少魏響之鮮妍,所緣漸淪而下也」(《採菽堂古詩選》卷八)。嵇詩清遠、峻切,和阮籍的詩旨遙深不同。其詩徑遂直陳,有言必盡,而少宛轉之詞,但境界高遠,決非浮淺之作。其樂府《代秋胡歌》言「富貴尊榮,憂患諒獨多」,言「絕智棄學,遊心於玄默」,玄理味重而感慨良多。劉熙載即謂「《秋胡行》貴玄默之致,而激烈悲憤,自在言外」(《藝概·詩概》)。《幽憤詩》是他入獄後寫的,言詞的峻切、情感的憤激,可和《與山巨源絕交書》並論,不過更顯得憂思深重,憤慨中略含悲愴之意。詩寫他年輕時就「抗心希古,任其所尚;託好老、莊,賤物貴身」,結果「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理弊患結,卒致囹圄」。詩人說他不能學北遊之雁「順時而動,得意忘憂」,不能學「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他「有志不就,懲難思復」,內心傷悲,只能寄希望於將來。詩人把他遭人迫害的原因說得何等明白,他何曾掩飾過心中的不平!

嵇康的四言詩,往往能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鮮明的藝術形象,比如他的《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二章云:

輕車迅邁,息彼長林。

春木載榮,布葉垂陰。

習習谷風,吹我素琴。

交交黃鳥,顧儔弄音。

感寤馳情,思我所欽。

心之憂矣,永嘯長吟。

詩以春日長林美景寫「思我所欽」之憂心,妙在景新情真。王夫之即謂「春木四句,寫氣、寫光,幾非人造」(《古詩評選》卷二)。又十三章云:

浩浩洪流,帶我邦畿。

萋萋綠林,奮榮揚暉。

魚龍瀺灂,山鳥群飛。

駕言出遊,日夕忘歸。

思我良朋,如渴如飢。

願言不獲,愴矣其悲。

同樣表達思念之情,寫景又是一種境界,不但場面闊大,而且生機勃勃。極寫出遊之樂,對「願言(指思念)不獲」自有襯寫作用。又第九章云:「良馬既閒,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風馳電逝,攝景追飛。淩厲中原,顧盼生姿。」詩寫其兄嵇喜軍中馳射的英姿,一片想像之詞,卻神態宛然。而十四章云: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詩寫嵇康在大自然中作逍遙遊的活動和感受,表現出詩人「遊心太玄」即與道合一的最大人生樂趣和他對世無知音的感嘆。詩以清秀之語寫自在、自得之心,顯得自然飄逸而境界高遠。「目送歸鴻」二句寫名士風姿,一傳其神,一顯其形,比較而言,傳神者最為微妙。故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世說新語·巧藝》)。於此可見,嵇詩清峻而託喻清遠,雖情思不違玄理,卻語雋境美,令人生想。

二、嵇康的辭賦和散文

嵇康今存賦,惟《琴賦》為完篇,餘(題為《酒賦》、《蠶賦》、《懷鄉賦》)各有殘句若干。《琴賦》立意與其《聲無哀樂論》相同,都是從玄學本體論出發,說音聲之特質。賦序有謂:「餘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可以導美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歷世才士並為之賦、頌,其體制風流,莫不相襲。稱其材幹,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麗則麗矣,然未盡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覽其旨趣,亦未達禮樂之情也。」可見,作者是不贊成音樂以悲哀為美的傳統觀念的,其作《琴賦》在思想文化領域有很強的針對性。

嵇康寫得最多的散文,是玄理論文,傳於今者尚有《養生論》、《答向子期難養生論》、《聲無哀樂論》、《釋私論》、《管蔡論》、《明膽論》、《難張邁叔自然好學論》、《難宅無吉兇攝生論》、《答張遼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另有《卜疑》、《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呂長悌絕交書》、《太師箴》和《家誡》等,著述散文則有《聖賢高士傳》。

前人對嵇康之論評價甚高,李充《翰林論》即謂「研求名理而論生焉,論貴於允理,不求支離。若嵇康之論,成文矣」。劉師培解釋說:「李氏以論推嵇,明論體之能成文者,魏、晉之間,實以嵇氏為最。」(《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第四課)劉勰說阮籍、嵇康體性有異,謂「嗣宗倜儻,故響逸而調遠;叔夜雋俠,故興高而採烈」(《文心雕龍·體性》)。又謂「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殊聲而合響,異翮而同飛」(《文心雕龍·才略》)。劉師培發揮說:「嵇康、阮籍之文,文章壯麗,總採騁辭,雖闡發道家之緒,實與縱橫家言為近也。此派之文,盛於竹林諸賢。溯其遠源,則阮瑀、陳琳已開其始。」「彥和以『響逸調遠』評籍文,與《魏志》『才藻豔逸』說合。蓋阮文之麗,麗而清者也。以『興高採烈』評康文,亦與《魏志》『文詞壯麗』說合。蓋嵇文之麗,麗而壯者也。均與徒事藻採之文不同。」「嵇、阮之文,豔逸壯麗,大抵相同。若施以區別,則嵇文近漢孔融,析理綿密,阮所不逮;阮文近漢禰衡,託體高健,嵇所不及。此其相異之點也。」「嵇文長於辨難,文如剝繭,無不盡之意,亦阮氏所不及也。」(《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第四課)

嵇康的玄理論文,立論新穎、析理綿密,在阮文之上。如其《聲無哀樂論》,所說「聲無哀樂」即為一全新觀點。從玄學命題相互影響看,其立論基礎和思維方式,與何晏提出的聖人無喜怒哀樂有某種相似處。阮籍作《樂論》,雖不反對樂有哀樂之分,但他既把樂的本體定為自然,而平淡無味又是自然之道的本質屬性,因而他是有可能提出聲無哀樂論的。但他未能深入下去。嵇康卻用他用過的方法(從玄學本體論出發探討音樂的屬性、功用),建立了聲無哀樂論。而論述更為精細,對儒學音樂理論突破更為徹底。他講「聲音以平和為體」,「聲音有自然之和而無繫於人情」,實際上是講聲音以自然為本體,而以自然的屬性「和」為屬性。如此立論,便容易說明音聲是能超越哀樂之情的,而以無哀無樂的「和」為本質特徵;作樂的目的是要使人掙脫種種情感的束縛,進入自由、無限的境界。在寫法上,用的是主客對話形式。文章通過「秦客」和「東野主人」八番「難」、「答」以成完篇。反覆論難,自易帶來論證的嚴密和文章布局的嚴謹。當然,如此行文,也難免文詞繁複。

除玄理論文外,嵇康的《太師箴》和書作所蘊含的文化精神,也是出自於玄學思想。其中最能顯現其人格特徵和另類散文藝術風貌的,應是《與山巨源絕交書》。

山巨源即山濤,他本是「竹林七賢」之一,中途出仕為吏部郎,後得升遷,便舉嵇康自代。嵇康十分生氣,即作此書痛斥其行徑。作者在書中以老、莊思想作指導,極寫自己越禮教而任自然的放縱生活,揭露官場的齷齪,對山濤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直說自己非湯、武而薄周、孔,顯示出對世俗生活的極端蔑視。他拒絕的是山濤的舉薦,實是藉此宣布自己和司馬氏集團的徹底決裂。因作者具有大無畏的叛逆精神,故行文恣肆、出語尖刻,仿佛不盡其言輒不足以洩胸中憤怒之氣。如云:

真是通脫任性,直言盡言,不掩鋒芒,嬉笑怒罵,俱為文章。後世詩、文中所用「七不堪」、「二甚不可」的典故,即出於此書。事實上,此書不但是嵇康散文中逞性放言的名篇,也是魏、晉文章中頗能顯現魏、晉風度的代表作,其文風對後來的憤世之文深有影響。

相關焦點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嵇康篇)
    ——《酒會詩》說起「酒」,首先令人想到魏晉,竹林七賢。在魏晉之前的秦漢,人們似乎通常還是比較樸實的,也比較遵循禮法;而在魏晉之後的人們,行為舉止偶有放縱任誕的時候,便稱自己是追溯「魏晉風骨」了。魯迅先生在任中山大學教授的時候做過一篇演講,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他說魏晉的名士之所以與後來的不同,蓋因「嵇康阮籍的縱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後來到東晉,空談和飲酒的遺風還在,而萬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卻沒有了。」因此大約可以認為,魏晉名士先是「名士」,然後才是「飲酒的名士」。
  • 阮籍嵇康的魏晉風骨,是文人的狂歡,還是時代的悲涼
    神馳天地,心遊日月,對理想和至美的追求,已經超越於人世間的樊籠。活脫脫一個自我意識徹底解放如莊子一樣的逍遙者。再看嵇康。嵇康是《詩經》的忠實繼承者。《詩經》之後的四言詩,寫得最好的有兩人,一是曹操,二是嵇康。他們是風雅頌最後的知音。嵇康作為傑出詩人的地位,是他留下的的幾十首四言詩,以及一部分五言詩、六言詩,甚至開創性的七言詩。
  • 魏晉風流,名人志士,那些魏晉南北朝不得不說的事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名的名士隱士有很多,如建安七子,又如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琅琊王家王導,謝家謝安。有名的帝王將相很多,曹操,曹丕,諸葛亮,孫權,袁紹,司馬懿,董卓,有名的文人雅士有獨愛菊的陶淵明,苦練書法的王羲之,還有發明了地動儀的張衡。
  • 文學史: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
    魏晉南北朝文壇開拓出個性化與美文化的多元發展前景,其中辭賦創作的時代特徵最突出:講究對偶、聲律和藻飾之美成為風氣,文章句式結構發生變化,其結果是駢文的出現和成熟;賦體也趨於駢化。
  • 中國的魏晉南北朝就是例子
    首先,化妝需要的是鏡子,魏晉時期銅鏡已經很普及,鐵鏡也開始出現。南朝庾信有詩「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這一時期已經有裝載在玉盒子裡、可以隨身攜帶的小鏡子。同時,魏晉士族的生活十分小資精緻,他們在鏡子上刻了大量神獸、花飾等紋飾,讓鏡子更加美觀。其次是化妝品。
  •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它經歷了幾個朝代與政權?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社會動蕩分裂,南北政治長期處於對峙的局面,朝代政權更迭相當頻繁。按照歷史進程,魏晉南北朝可分魏晉和南北朝兩個階段。魏晉經歷了三國(220~265年)、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三個時段的演變;與東晉政權幾乎同時並存的在北方有所謂的五胡十六國。
  •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背後的人們
    周一良   六二.四.九  周一良先生1989年在美國期間,回憶《魏晉南北朝史論集》所收論文的有關掌故,寫成《我的〈我的前半生〉》,其中《新史諱舉例》一節曾涉及信中所說的「修改刪訂」情況:  我的《論宇文周種族》一文,系在史語所時撰寫,曾就此問題與所長傅孟真先生交換意見。文章在《集刊》發表時,「隨例」附帶提到傅所長。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之十:南北朝小說、文學批評
    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之十:南北朝小說 中國的小說源於古代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保存了許多神話傳說。秦漢時期的《說苑》、《新序》、《吳越春秋》、《越絕書》等都記敘了人物的言行,載有生動的故事,是中國小說的雛形。
  • 中國傳統服飾女裝的變遷:魏晉南北朝女裝
    魏晉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當時的時尚,「魏晉風度」也深刻的體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貧民百姓的流行服飾,體現在女子服飾上,則表現為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 魏晉南北朝場域下旅遊業的前世今生
    文丨深度歷史觀Li(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社會的發展帶動了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對於現代人而言,交通行業的發達使得旅遊已經不再是一件遙遠的事。每逢遇到佳節或者假期時,國人便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時間來進行旅遊活動的安排,甚至一些經濟優渥的人會選擇跨省或者進行歐洲旅行。
  • 經常並列出現的「魏晉」和「南北朝」,二者詩歌有何不同?
    在文學史上,魏晉南北朝多是連起來稱呼的,因為這兩個時期其實在文學的表現上有相似性,都屬於詩文過渡時期。以詩歌來說,其實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詩歌主要以「近體詩」為主,但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其發軔與成熟都在魏晉南北朝,到了唐代才能達到鼎盛。
  • 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魏晉南北朝旅遊活動為何會在士族間興起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旅遊活動更加豐富多樣,更被喻為中國休閒旅遊的開端。世人都說嚮往詩和遠方,那麼在千年之前的南北朝時期,士族是為何要進行旅遊活動,而他們開展旅遊活動的特點又是什麼。今天就讓我們慢慢細究。在魏晉南北朝那個動亂的年代,士族們不僅追求風花雪月和流觴曲水,還喜好遊歷於山水,寄情於天地間成為了一種更為強烈的訴求。那麼,這裡說的士族是誰?他們的旅遊活動動機和特點有哪些?抑或者,行走在詩與遠方的他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 「貴無」到「崇有」,從魏晉南北朝園林的發展窺探文人的思想轉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動亂時期,但是混亂的時期容易催生新事物、新思想,魏晉南北朝的混亂使得各種學說得以再次發展,破除了漢代以來的文化統一局面,重現「百家爭鳴」景象。同時魏晉南北朝的混亂是中國園林的轉折的催化劑,也給了中國園林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使其從之前的大氣磅礴轉變為細緻精巧。
  • 王宏:魏晉南北朝:超然塵外
    如果可以穿越,我最嚮往的還是魏晉南北朝,王氏家族在那時是極盛時期,書壇被王氏家族統治了千年之久,史學家眼裡社會苦痛、政治混亂的悲劇時代,在文學家眼裡「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
  • 「將進酒Bar」竹林七賢之嵇康阮籍:魏晉風骨,在逃離中相遇
    他們具有的自信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被稱為「魏晉風度」,這群人被稱作「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雕像。來源:網絡公元247年(魏正始八年),夜半,一男子夢中驚醒踢被而起,對著寢室同事說了句,「還睡什麼?趕緊溜吧!」頃刻間消失。
  • 魏晉風流付竹林
    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名士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試圖置身事外。他們在南太行一帶寄意山水,縱情詩酒。由於經常聚集於山陽嵇公竹林的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等七人,時人就以竹林七賢稱之。嵇公竹林何處尋根據多種資料記載,七賢所遊之竹林不僅實際存在,而且是一個可以確定其具體位置的場所。
  • 閻步克丨變態與回歸: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歷程
    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著有《察舉制度變遷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樂師與史官》《品位與職位》《從爵本位到官本位》《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服周之冕》《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等。
  • 魏晉南北朝那些「黑歷史」,你絕對想不到
    一提起魏晉南北朝,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亂。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六鎮之亂、侯景之亂……絕對是戰亂不斷,理起來更亂。每天都是打打殺殺,老百姓日子肯定不好過,何況對手還是野蠻、彪悍的胡人。
  • 魏晉南北朝的佛道雙修現象
    佛、道雙修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上佛、道雙修的形式和內容各不相同,有宗教思想、宗教儀式和宗教修行方法層面上的各種「佛道雙修」。之所以能夠形成這樣一種現象,因素有很多,有佛教早期傳入中土時依附黃老道教的歷史因素,還有道教改造時期吸收佛教思想禮儀的因素等等,本文主要是從宗教與科學這樣一個新的視角對方法論層面的佛、道雙修進行專題分析。
  •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最偏愛的飾物是什麼?
    環境造就人,這種首飾也是魏晉南北朝女子獨創。難以知曉,她們怎麼想到將兵器作為首飾?穿越文字的山路,攀登至歷史的峰頂看看,那應該是她們對和平的渴望。鮮花插髮髻,也是魏晉南北朝女子的喜好。或許是感到生活太苦了吧,她們需要鮮花的香氣來調節心緒。「陽春白花生,摘插環髻前。惋指榻忘愁,積與及盛年。」鮮花配美人,鮮花解憂愁,已經不只是髮髻,還是一味心靈良藥。個性,這個詞語常常與魏晉南北朝女子聯繫。是的,她們還擁有一種叫「華勝」的個性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