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趙女士向南都「記者幫」反映,她居住在海珠區洪德路後樂新街,5月11日晚的一場暴雨,雨水倒灌浸入房屋,家具都在「水裡泡著」。她反映附近街巷地勢低,下水道排水能力差,一下大雨就容易水浸街,希望記者幫關注。
居民:一場暴雨,家具在水裡泡著
「就算以前颱風天竹來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厲害的,我的房屋已經進了水,然後我今天也搞了一天的衛生了。」趙女士告訴記者,11日晚7點左右下了一場暴雨,街面下水道疏散不及,一小時後雨水快速倒灌進入房屋。「我打開門一看,水已經是漫過一個街面了,大概一個小時後,那個水已經入屋了,水入屋的速度快得都是眨眼的那種感覺。」趙女士稱。
記者在趙女士發來的視頻中看到,雨水已浸過街面倒灌入屋,很多家具都在水裡泡著。「屋裡水漫過大概是腳眼的位置,五六公分了。」趙女士稱,發生水浸的原因主要在於街面下水道排水能力差,「下水道淤塞後,下暴雨時水就反湧倒灌進屋了。」趙女士說。
趙女士發來的水浸視頻截圖。
記者走訪:
街坊反映每年都有三四次「水浸街」
12日中午,記者走訪洪德路後樂新街,發現街面還留有部分雨後的淤泥,可明顯看出牆面底部雨水浸過的痕跡。住在後樂新街的黃女士正在清理前一晚暴雨後水浸的房屋,她告訴記者,11日晚的水位高出街面有10公分左右,雨水沒過門前臺階再倒灌進入房屋。隔壁的吳先生告訴記者,當時附近街巷都是「水浸街」的情況,「有的(街巷)地勢比後樂新街更低,水浸更嚴重。」
水浸後的路面。
居住在附近寶恕六巷的劉先生則介紹,因附近社區的街巷相較於公路地勢低,所以下雨天水往低處流。「起碼像11日晚那樣的大雨,超過一兩個小時就泡了,我住在這邊幾十年了,每年都有三四次泡水的情況。」劉先生稱,整個同福西路附近片區,每次遇到暴雨天氣「水浸街「的問題就凸現出來了,「(同福西路)馬路對面更嚴重,那裡的地勢比這裡更低。」
隨後,記者先後走訪了附近的後樂園社區、厚德社區和德和新社區,均為老城區,裡面街巷縱橫,低矮樓房多,各社區入口街巷均比馬路面地勢要低,有居民稱,「每次修馬路(路面)就不斷抬高,這裡地勢就低了。」此外,記者在走訪過程中,同樣有不少居民反映街巷排水系統差。
街道:原因需進一步調查,相關部門正在改善
對此,南華西街道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具體水浸原因還需要進一步調查,但附近社區出現「水浸街」的情況會及時安排工作人員抽水。此外,該負責人也提到,「水務局正在同福西路,還有在洲頭咀大街附近最近在施工後航道片區合流渠箱清汙分流工程,我們也希望工程結束後能改善這一塊的情況。」
街道辦發來的相關資料中稱,該工程有助於完善洲頭咀片區排水系統,落實雨汙分流,緩解暴雨水浸災害,包括對於洲咀大街兩側房屋地面低於馬路面的情況,幫助兩側居民加高門前地塊,防止雨水倒流,該工程預計7月底完工。
幫主說:記者在走訪過程中,附近居民普遍反映老城區「水浸街」的難題。身處老城區,「水浸街」固然有歷史遺留問題,但完善老城區的排水系統,緩解暴雨水浸災害,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仍是需要推進並解決的現實問題。媒體已將問題暴露出來,街道辦也表示相關部門正改善推進,但「水不浸街」是否指日可待,相關部門後續仍需用實際行動來回應。
採寫:南都見習記者 張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