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市二七區垃圾分類數據監控中心,工作人員正通過智慧監管雲平臺實時監測垃圾分類情況。河南日報記者 王錚 攝
12月1日,在鄭州首個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分揀處置廢舊紡織物。河南日報記者 李林 攝
□河南日報記者 李林
12月1日,《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施行第一天,情況如何?記者到鄭州首個投用的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和部分居民小區進行走訪。
中原區率先實現垃圾分類「閉環」運行
12月1日8時,鄭州市中原區生活垃圾分揀中心正式投用,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等收運車整裝出發,記者跟隨其中一輛廚餘垃圾收運車現場採訪,發現新型收運車「現代感」十足,車輛裝卸物品的踏板全部為自動化,為防止廚餘垃圾異味外洩,採取了整箱運輸的方式。在每一個小區裝運廚餘垃圾時,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都會認真登記,以便全過程記錄廚餘垃圾的減量情況。
當天11時,已經堆滿大批廚餘垃圾的分揀中心進料倉內,機器聲轟鳴,大型抓手開始向螺旋輸送帶上放置廚餘垃圾。工作人員介紹,約100噸的廚餘垃圾會在8小時內完成有機物、無機物分離和壓榨脫水,最終達到減量至少30%的效果。同時記者留意到,分揀中心的大數據平臺也在實時顯示各類垃圾的處理指標,嚴格監控垃圾處理過程中的減量化和無害化情況。
垃圾分類各個小區「動靜」不一
當日,記者在鄭州市國棉五廠家屬院看到,這裡的居民不僅已經習慣了垃圾分類投放,而且在引導員的幫助下都將廚餘垃圾進行了破袋投放。「我們家屬院裡垃圾分類已開展了一段時間,一般家庭的廚餘垃圾並不多,固定時間投放也不覺得麻煩。」居民王飛鵬說。
在鄭州市啟福尚都小區,記者看到一位居民從垃圾分類引導員手中兌換了一袋洗衣粉。她告訴記者,該小區實施垃圾分類投放已有2年時間,垃圾分類日漸成為居民的生活習慣。
但記者走訪鄭州北部的個別居民小區,發現小區內的垃圾投放方式並沒有很大變化。
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解釋,上海在實施強制分類之前已經做到垃圾分類全覆蓋,鄭州目前覆蓋率為75%,現階段需藉助《辦法》實施加快完成垃圾分類覆蓋,提升正確投放率,後期將組建專門的執法隊伍,在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培訓後再開展執法工作。
通過應急措施解決「前分後混」問題
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鄭州市鄭東新區、管城回族區和經開區的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將在明年2月底前建成投運,其他各縣市區的生活垃圾分揀中心計劃在明年6月底前建成投運。
據悉,在分揀中心建成之前,各區對廚餘垃圾的處理也都有相應的措施,如通過對一些環衛中轉站進行升級改造,對廚餘垃圾進行壓榨脫水,實現垃圾減量,然後拉到發電廠焚燒發電。此外,鄭東新區、中原區和管城回族區還建成了多個小型垃圾處理站,也可對廚餘垃圾進行臨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