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把中西藝術融為「彩色的詩」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今年是林風眠先生誕辰120周年。他是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巨匠,他一生都為中西藝術的融合探索奮鬥。

詩人艾青曾寫詩給他的老師林風眠,讚美他的畫是一首首「彩色的詩」。

《摸索》是他的宣言書

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出生於廣東梅縣。他從小喜歡繪畫,孩提時代就臨摹《芥子園畫譜》。中學時,他的作品受到美術老師梁伯聰的讚賞。那個時期,他受傳統繪畫尤其是嶺南派高氏兄弟的畫風影響較大,這也是當時的風氣使然。

1919年底,林風眠啟程赴法留學,他先後入第戎美術學院和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深造,接受美術教育,在遊學德國3年後又回巴黎學習深造。

1922年,20歲出頭的林風眠嶄露頭角,作品《秋》入選巴黎秋季沙龍,令他備受鼓舞。當時的巴黎是世界藝術的中心,恰逢藝術「大爆炸」時代,在學院之外,各種藝術運動、思潮和流派風起雲湧。林風眠置身其中,如魚得水,從美術館、博物館、畫廊、咖啡館以及形形色色的藝術場所中廣泛汲取營養,積極擁抱塞尚、馬蒂斯、莫迪利亞尼、畢卡索等人的新潮藝術,開啟了第一次創作高潮。

1924年初,林風眠與留法同學劉既漂、林文錚、吳大羽、王代之等人發起組織「霍普斯會」藝術團體。在林風眠積極參與籌備的斯特拉斯堡「中國古代與現代美術展覽會」盛大展覽上,他的參展作品多達42件,其中油畫14件、彩墨畫28件,是眾多畫家中作品最多的一位。在展覽上,巨幅油畫《摸索》尤為引人矚目。該畫長四五米,高兩米多,創作於柏林遊學期間,畫面上人物眾多。在古希臘的荷馬、義大利的但丁、中國的孔子,以及雨果、託爾斯泰等歷史上的名人、思想家齊聚一堂,畫面宏偉,線條粗獷,色彩陰鬱深沉,可謂青年林風眠內心澎湃的宏大敘事。據說,這件作品是他僅用一天時間創作完成的。也正是在這次展覽會上,蔡元培對林風眠刮目相看,大為賞識,日後多有提攜。

多年後,林風眠的學生蘇天賜評價:「《摸索》是林風眠的宣言書和墓志銘。他以《摸索》宣告他的人生取向,追躡他們的腳步,走過他漫長而崎嶇的一生。」

將西方語言與中國元素糅合交織

1926年初,林風眠學成回國,先後就任北京藝專和杭州藝專校長。他躊躇滿志,以藝術報國的救世熱心,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創作了《人道》《人類的痛苦》《悲哀》等作品,用畫筆表達人類命運的吶喊。這些作品畫面筆觸粗獷,色調強烈而凝重,氣氛沉重而激越。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林風眠一路顛沛流離,經歷遷校奔波和並校辭職,從風光一時的藝專校長變成形單影隻的「孤家寡人」。孤居重慶時期,中年林風眠不再憤世嫉俗,轉而遠離現實喧囂,安於寂寞,以達摩面壁的勇氣,大膽嘗試中國畫的革新探索和實驗。他將水墨實驗看作一場修行,潛心修煉,勤奮創作,銳意於筆觸、線條等水墨基本元素的訓練,常常將一個造型、一個構圖進行千百次的錘鍊。林風眠的學生李可染回憶:「有一天老師用很流利的線條畫馬,畫得很快,從早到晚畫了90張。」

林風眠自信地說:「我要嘗試把西方的東西放到東方裡,再把東方的放一點到西方。有人也想放,正在放,卻放不進去。」他將西方塞尚、馬蒂斯等藝術家的現代繪畫語言巧妙地與中國古代民間繪畫元素糅合交織,渾然一體,並實現了從水墨畫向彩墨畫轉變的順利過渡。有學者評價:戰爭年代的艱苦探索,林風眠苦心孤詣,孕育了包括花鳥、風景、靜物、仕女和戲曲人物各類題材的「林風眠格體」。

凝聚心血的「林氏組合畫」

1951年,林風眠離開杭州藝專,定居上海,直到1977年移居香港。二十多年的滬上生活,儘管跌宕起伏,卻是林風眠繪畫風格的成熟期。

剛到上海時,林風眠經常去看戲,大畫戲曲人物,有油畫,也有彩墨。他不再局限於對人物形神的傳達,而是更大膽地將西方立體主義的風格和剪紙、皮影戲等中國民間藝術精華結合在一起,形成嶄新的面目。《水漫金山》《霸王別姬》等作品就是這種結合的代表。那段時間,林風眠還應美協的安排,到農場、山區、漁場深入生活,採風創作。這類作品雖然是「應命之作」,但林風眠對農村、勞作和田野風光滿懷喜悅之情,他運用現實主義的視角,著力刻畫土地、天空、田苗、蔬果的色彩,婦女和兒童的平靜親和,將畫面處理得稚拙、樸實、飽滿,既富有圖案化和裝飾性,又處處洋溢著畫家的真誠和愛心。

在滬生活期間,林風眠的水墨創作再上一層樓,獲得巨大成功。最典型的就是他凝聚心血創作的一批「林氏組合畫」系列,有靜物、花鳥、風景、仕女以及裸女人物等多種。每種都有不同的變化樣式,比如花鳥,有樹枝上春意綿綿的小鳥,也有暮靄中匆匆飛過的秋鶩,有閒庭信步的白鷺,也有晚歸的魚鷹;風景畫裡既有絢爛的荷塘、金黃的秋林,又有沉鬱孤寂的山色,有時也畫月夜的海灘等。對於同一母題,他能分化出許多變體,甚至有晨昏午後時間上的微妙呈現。

由於特殊的原因,林風眠7歲時就與母親分離,終生未見。因此他對女性、對母愛始終懷有錯雜的情感、深切的依戀和綺麗的想像。林風眠擅畫美人圖,他的美人圖可謂活色生香。他的仕女圖更接近傳統意蘊,線條秀勁,設色淡雅,頗有民間瓷畫的風姿神韻。而他的裸女畫法則頗受莫迪利亞尼的影響,充滿鮮活脫俗的氣息。花卉靜物堪稱林風眠著意經營的題材,他借鑑了塞尚、馬蒂斯等西方畫家的靜物畫樣式,非常注重畫面的整體構成和顏色的協調明麗,使杯、盤、瓶、花和水果乃至背景精緻完美地聚合在一起,達到豐富、多變與微妙的藝術效果,同時蘊涵幾何美感。

1977年,林風眠移居香港,自此他的畫風更加老辣奔放,恣意縱橫,可以看作是其典型時期風格的強化和延續。

「畫嘛,亂畫嘛!」

林風眠一生致力於對中西藝術的融合探索,讀懂他的畫,有幾點不容忽視:

首先,他的畫幅基本採用方形布陣,向四方等量擴展,以求最完整、最充實的內涵表現。在方形畫面中,他善於將所有的空間集中調配,或方中有圓,如大理花、繡球花等各式盆花及水果、瓶罐等靜物組合,令人感覺飽滿熱烈;或平遠取景,其常見的風景畫習慣把主要的景物置於前景或中景,層層深遠,平和寧靜中蘊涵動勢與活力;或均衡布置,他的仕女和靜物非常注意左右與上下的均衡,在形、色、線的變化和呼應中達到統一和諧。林風眠在方形畫幅中還擅長圖案構成,既愛方圓,也愛銳利,他用心地將所有畫面元素服從背後完滿的幾何秩序。

其次是強調黑白對比,色彩多樣統一。林風眠在宣紙上大膽使用黑色,突出黑白對比,竭力發揮黑的效果,用黑背景、黑烏鴉、黑礁石、黑衣女、黑松林,搭配白色局部,比如白衣女、白浪花、白牆、白馬,甚至用白色的線條勾勒和點綴。在黑白對照中,他又巧妙地利用淺淡的灰色層次過渡襯託,顯得意境孤寂荒寥,仿佛世外桃源,清曠絕俗。在色彩運用上,林風眠自嘲是「好色之徒」,淡妝濃抹,信手拈來,既華麗濃鬱,又厚實平淡,一派天真明淨,擁有非凡的駕馭能力。

最後,就繪畫的思想性而言,在林風眠的作品裡洋溢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浪漫抒情與詩情畫意。難怪詩人艾青稱讚林風眠是「繪畫領域中的抒情詩人」。據他的學生回憶,林風眠在日常生活中顯得膽小,在藝術上卻十分大膽,內心堅強。他常對下筆拘謹的學生說:「畫嘛,亂畫嘛!」他以一生的寂寞耕耘,為中國畫的現代探索打開一條新路,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畫改革先驅,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中西合併的開拓者,一生孤獨卻燦爛——林風眠畫作欣賞
    六歲時,母親走了;求學途中,父親去世了;新婚不久,妻離子去了;事業剛起色,職位丟了;主持的三次西化藝術運動,都失敗了。      儘管命運對林風眠並不慷慨,但他一生都在奮鬥,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作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堅持的「兼容並蓄」的學術思想成為中國美院始終堅持的學術脈絡,開創的「東西融合」的藝術道路,創造了中國藝術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 林風眠:蒼涼孤獨卻又星光璀璨
    這是林風眠的其中一幅畫作《蘆雁》,他曾說,這幅畫作是他自況自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也曾用「一隻孤鶩」來形容林風眠。可以說,在20世紀中西融合的藝術家中,林風眠因苦難的人生和藝術經歷,走出了一條獨特美的歷程。 1919年,林風眠在梅州中學的同窗好友林文錚告訴他留法勤工儉學的消息,於是他們決定一同前往。
  •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林風眠的水墨仕女
    「畫冠中西」展出作品《白衣仕女》「畫冠中西」展出作品《讀書仕女》仕女是林風眠盛期作品的一個重要方面>「畫冠中西」展出作品《琵琶仕女》總的看,他的仕女畫多用典雅的色澤捕捉一種可望不可及的美,並由姿情和氣質傳達東方女性溫柔嫻雅、清淡秀媚,如夢如詩。
  • 【保利拍賣2020秋拍】調和中西——紀念林風眠誕辰120周年
    我真正對他的了解,是三十多年後的1979年,他到法國的巴黎東方美術館開個展時,我才得以耳提面命地領悟他的藝術觀念。林風眠有一句「名言」曾廣為傳播:「藝術的美,像一杯清水,使人清醒涼爽;像一杯醇酒,使人甦醒恬靜;像人間一個最深情的淑女,使悲哀者得到慰籍」。
  • 林風眠國畫作品欣賞
    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於是一位富於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後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 百年巨匠——林風眠作品欣賞
    ▲《秋林盡染》編者按:林風眠是一代美術宗師和融合東西方藝術的殿堂級人物,也是梅州客家兒女的驕傲。20世紀初,在中華民族面臨重重危難之際,從梅江邊上小山村走出來的林風眠,以復興東方藝術為己任,胸懷遠大理想,提倡兼收並蓄,調和中西之藝術,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兼顧高度個性化的抒情畫風,為中國現代繪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和風格典範,同時,他前後執掌南北兩藝專,培育出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名師巨匠,堪稱中國美術教育史上的劃時代巨獻,生動闡釋了近代以降嶺南藝術家「得風氣之先
  • 絕配:木心的詩,林風眠的畫
    詩: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中國當代文學大師、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6本小說、散文和詩集。畫:林風眠,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學院(現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
  • 林風眠100幅高清作品(珍藏)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林風眠的學生中最著名的五位: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蘇天賜、席德進。他們有活躍在北方與南方者,有在巴黎者,也有一位在臺灣。
  • 【不周學院】半生孤鴻,卻仍溫良如故,憑風而眠——林風眠
    1928年創辦杭州西湖國立藝術學院,任院長。抗日勝利後,在杭州西湖國立藝術學院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美協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委員。1977年定居香港。▲廣東梅州林風眠故居林風眠畢生致力於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在留法期間,他認真學習西洋畫法,並融入中國文化。
  • 「一切景語皆情語」,林風眠的彩墨風景畫
    風景是林風眠脫胎傳統山水畫、翻出新境的重大成就。他認為水墨依靠濃淡乾濕的變化可以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但對於光影的傳達卻比較蒼白,如果能引入豐富的色彩,將會為畫面帶來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對於林風眠的風景畫,他的學生趙春翔的一段話或許可以讓我們從直觀美的角度更切近地去了解。
  • 林風眠:把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兩者結合起來的藝術
    他認為20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是適應時代高節奏的,他的目的是創造適應20世紀下半葉的全新藝術。林風眠的目光沒有局限在國內,他還經常託在法國的學生趙無極寄些最新資料給他,以便了解世界最新動態。可以說林風眠對東西方藝術的研究只是一種途徑,只是想通過它們去創造時代的藝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藝術。
  • 蘇利文眼中的林風眠和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1926年的上半年,在上海的碼頭,林風眠走下自歐洲回國的輪船。他吃驚地發現人們正揮動著寫有:「歡迎,林校長!」的小旗子迎接他。教育部長易培基曾發電報給他,電文中聘請他出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的校長職務。這項任務只是一種策略,目的是避免扶正對代理校長頭銜感到不快的陳延齡。
  • 11月19日,「畫冠中西」林風眠、吳冠中師生作品展湖南展出
    ,力圖變革的藝術家們一生遭遇的都是中西藝術融合的宏大命題。作為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重要旗幟,林風眠和吳冠中均是20世紀為此做出了重大影響力的傑出藝術家。提到林風眠,他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是揭開了中國現代藝術教育新篇章的重要人物,更在於他構建了一條「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學術脈絡,他用一生孤獨的奮鬥指明了這條振興東方藝術的創新之路。
  • 林風眠誕辰120周年:首家紀念館落成,呈現「世紀風眠」
    地處廣東梅州的林風眠紀念館外景1950年林風眠在杭州玉泉寓所「林風眠之路」是一條民族藝術的自主創新之路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出生於廣東梅縣。林風眠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1928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籌辦國立藝術學院(後來的中國美術學院)並任院長。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風眠畢生致力於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
  • 圓桌|從齊白石到林風眠,近現代繪畫何以成為「第二高峰」
    近日,「碰撞交融生長——第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高峰論壇暨中國近現代藝術名家作品展」於北京798藝術區舉辦。展覽共展出齊白石、李可染、林風眠、宗其香等42位近現代藝術名家的87件作品,涵蓋了北京上海等地等代表畫家的優秀作品。
  • ...求學西方藝術,被外國老師批評你為何不去學習你們國家的傳統藝術
    林風眠聽了楊西斯的一番話,把目光投向承載了幾千年優秀傳統的中國藝術,在博物館林風眠平生第一次看到了中國古代精美的陶瓷和繪畫珍品,激動的差點忘形,完全被中國傳統藝術的超凡魅力所折服。後來的林風眠說道:「說來慚愧,作為一個中國的畫家,我竟然在外國老師的指點下才開始學習中國的傳統藝術」。他發現要學習外國的藝術,中國的藝術同樣也要學習,這個時候林風眠就確立了中西融合創造藝術的想法。
  • 講好風眠故事 厚植藝術精神
    而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他把自己從歐洲傳統學院派的自然主義風格中拉出來,在西方的現代派藝術和東方的古代藝術之中找到了一個中西藝術的契合點,這是林風眠的智慧與自覺。 他與徐悲鴻、高劍父、劉海粟等人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他更多地把這種注意力投向現代派,這點就和同樣去法國留學的徐悲鴻不一樣。徐悲鴻主要是對於西歐學院派的古典主義的研習,林風眠則追求的是現代主義。
  • 林風眠與上海中國畫院
    1954年,華東美術家協會在上海正式成立,林風眠擔任理事。同年,他出席了上海市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當選為第一屆市政協委員。由此,林風眠開始慢慢參加上海的一些官方藝術活動,與上海的畫家在活動中有所交往,並於深入生活的採風與勞動中嘗試了新的繪畫題材。
  • 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上海中國畫院將辦紀念特展
    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正式宣布成立,一批20世紀成就卓著的藝術大家進入畫院成為畫師,共同開啟了海派藝術的新篇章。這其中,就包括三位同齡的藝術大家——謝之光、林風眠、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