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文眼中的林風眠和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2020-12-25 書畫藝術風雲榜

1926年的上半年,在上海的碼頭,林風眠走下自歐洲回國的輪船。他吃驚地發現人們正揮動著寫有:「歡迎,林校長!」的小旗子迎接他。教育部長易培基曾發電報給他,電文中聘請他出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的校長職務。這項任務只是一種策略,目的是避免扶正對代理校長頭銜感到不快的陳延齡。但林風眠並沒有收到帶電報。

當林到達北京時,北京的文化生活已陷入了沉悶的低谷。但他一接手就愛是尋求學校的發展。餘紹宋教藝術史,李超士教西畫。林風眠還從法國迪戎聘請了他留學時認識的同學安椎·克羅多擔任油畫教師。

正當林風眠大刀闊斧地改革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並賦予它新的生命時,保守畫家們緊密地聯合起來,站在這位狂熱的「空降」現代派藝術家的對立面。與此同時,政治陰霾密布於北京上空。1926年3月18日,學生們遊行請願,反對政府向在中國進行擴張的日本人妥協,政府開槍射擊,打死了47名學生。段祺瑞政府下令逮捕了50多位「激進」的教授和知識分子。

隨之而來的是大批重要人物的紛紛離去。由於政治的介入,北京作為進步思想中心的地位開始動搖了。魯迅正是成百上千逃往相對安全的上海外國租界地避難的人之一。

北京成了具有林風眠式激進思想的人們的不易長呆的地方。林在當時得到了「少帥」張學良的幫助和保護,逃亡了新首都南京。在那裡,遊歐多年回國的蔡元培正竭盡全力在中國大陸發展高等教育。他在藝術界具有很高的威望,1927年,他為林風眠提供了一個在杭州創辦藝術學院的機會,在那裡林有可能把他的進步思想付諸實踐,林對此興奮不已,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林一直留在北京,他以極大的勇氣和熱情所進行的現代主義教學和實踐完全有可能在北京紮下根。1927年5月,在他南行之前,他以組織北京藝術大會和發表挑戰宣言的方式,勇敢地播撒新思想的種子,恰如對1917年陳獨秀的作家宣言的迎合。

打倒模仿的傳統藝術!

打倒貴族的少數獨享的藝術!

打倒非人間的離開民眾的藝術!

提倡創造代表時代的藝術!

提倡民間的表現十字街頭的藝術!

但是林風眠之後的繼任者、正統的徐悲鴻的目標是相當不同的,那種院動力也不復存在了。1928年徐悲鴻南下到了南京,不懈努力的蔡元培在南京大學(後稱第四中山大學)建立了藝術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在徐悲鴻之後,先後由比較重要或者不太重要的人物擔任校長,到來1930年則根本沒有校長。自那以後,藝專隨著校長及人事的頻繁變動勉強維持,只由一批北京國畫家擔任著幾乎是掛名教授的職務。儘管1934年嚴智開任校長時重新籌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開設繪畫、圖工、藝術師範和雕塑四科,但仍未能恢復它在1920年代早期所具有的中心地位。隨著新藝術運動的中心在上海、南京、杭州和廣州牢牢地確立。畢業於北京的重要西畫家大大減少了。

相關焦點

  • 林風眠100幅高清作品(珍藏)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林風眠的學生中最著名的五位: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蘇天賜、席德進。他們有活躍在北方與南方者,有在巴黎者,也有一位在臺灣。
  • 林風眠國畫作品欣賞
    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後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風眠於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 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上海中國畫院將辦紀念特展
    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正式宣布成立,一批20世紀成就卓著的藝術大家進入畫院成為畫師,共同開啟了海派藝術的新篇章。這其中,就包括三位同齡的藝術大家——謝之光、林風眠、關良。
  • 林風眠:把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兩者結合起來的藝術
    他認為20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是適應時代高節奏的,他的目的是創造適應20世紀下半葉的全新藝術。林風眠的目光沒有局限在國內,他還經常託在法國的學生趙無極寄些最新資料給他,以便了解世界最新動態。可以說林風眠對東西方藝術的研究只是一種途徑,只是想通過它們去創造時代的藝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藝術。
  • 林風眠:蒼涼孤獨卻又星光璀璨
    當時正旅居法國的蔡元培作為嘉賓出席,他被林風眠的作品《摸索》深深吸引。蔡元培讚嘆作者是藝術天才,幾次和夫人去林風眠的住所看望他。 那時的林風眠在藝術上初露鋒芒,但沒過多久,他的德國妻子羅達就在分娩時染上疾病,與嬰兒一同夭折。 1926年1月,深受妻子逝世打擊的林風眠選擇回國。
  • 11月19日,「畫冠中西」林風眠、吳冠中師生作品展湖南展出
    作為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重要旗幟,林風眠和吳冠中均是20世紀為此做出了重大影響力的傑出藝術家。提到林風眠,他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是揭開了中國現代藝術教育新篇章的重要人物,更在於他構建了一條「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學術脈絡,他用一生孤獨的奮鬥指明了這條振興東方藝術的創新之路。
  • 林風眠:把中西藝術融為「彩色的詩」
    今年是林風眠先生誕辰120周年。他是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巨匠,他一生都為中西藝術的融合探索奮鬥。詩人艾青曾寫詩給他的老師林風眠,讚美他的畫是一首首「彩色的詩」。1919年底,林風眠啟程赴法留學,他先後入第戎美術學院和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深造,接受美術教育,在遊學德國3年後又回巴黎學習深造。1922年,20歲出頭的林風眠嶄露頭角,作品《秋》入選巴黎秋季沙龍,令他備受鼓舞。當時的巴黎是世界藝術的中心,恰逢藝術「大爆炸」時代,在學院之外,各種藝術運動、思潮和流派風起雲湧。
  • 中西合併的開拓者,一生孤獨卻燦爛——林風眠畫作欣賞
    六歲時,母親走了;求學途中,父親去世了;新婚不久,妻離子去了;事業剛起色,職位丟了;主持的三次西化藝術運動,都失敗了。      儘管命運對林風眠並不慷慨,但他一生都在奮鬥,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作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堅持的「兼容並蓄」的學術思想成為中國美院始終堅持的學術脈絡,開創的「東西融合」的藝術道路,創造了中國藝術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 講好風眠故事 厚植藝術精神
    而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他把自己從歐洲傳統學院派的自然主義風格中拉出來,在西方的現代派藝術和東方的古代藝術之中找到了一個中西藝術的契合點,這是林風眠的智慧與自覺。 他與徐悲鴻、高劍父、劉海粟等人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他更多地把這種注意力投向現代派,這點就和同樣去法國留學的徐悲鴻不一樣。徐悲鴻主要是對於西歐學院派的古典主義的研習,林風眠則追求的是現代主義。
  • 【不周學院】半生孤鴻,卻仍溫良如故,憑風而眠——林風眠
    村前石橋隱隱,橋下流水潺潺,四野蓮花如雪,一望蘆葦似翠,這是少年林風眠眼中的故鄉。小時候,母親帶他到染坊裡,那有有各種各樣的色彩吸引著他,藝術的種子,在心裡生根發芽。1917年梅州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美術學院。1918年參加勤工儉學赴法留學。
  • 現場|程十髮美術館今開館:呈現其藝術人生與林風眠特展
    程十髮和畫師們藝術文獻展」和「燦若晨星——林風眠特展」四個展覽,多角度展現程十髮的藝術人生。其中,「海上標程——程十髮藝術大展程十髮作品、文獻」,展現程十髮的藝術成長、藝術道路,全面展示程十髮的書畫藝術成就;「海上標程——程十髮藝術大展程十髮捐贈作品」,是程十髮先生自己珍藏的一百多件歷代書畫作品的全面展示,程老晚年時將這些作品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星光璀璨——程十髮和畫師們藝術文獻展」呈現上海中國畫院眾多畫師歷年來的重要作品,並輔以大量的照片和文獻,以饗觀眾;「燦若晨星——林風眠特展」呈現林風眠先生從
  • 往事|林風眠晚年的兩次日本個展,有哪些令人費解之處?
    林風眠與日本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1930年暑期,應日本外務省文化事業部之邀請,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林風眠率團赴日本考察高等藝術教育,舉辦了國立西湖藝展。林風眠的水墨畫《海鳥》還被東京《美術畫報》彩色版刊出。當時還初遇了橫山大觀、石井柏亭等日本著名藝術家。據擔任展覽會幹事的王之雲回憶:「到達東京車站時,受到日本名畫家、美術界和各大報紙記者的歡迎。
  • 林風眠與上海中國畫院
    1954年,華東美術家協會在上海正式成立,林風眠擔任理事。同年,他出席了上海市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當選為第一屆市政協委員。由此,林風眠開始慢慢參加上海的一些官方藝術活動,與上海的畫家在活動中有所交往,並於深入生活的採風與勞動中嘗試了新的繪畫題材。
  • 百年巨匠——林風眠作品欣賞
    ▲《秋林盡染》編者按:林風眠是一代美術宗師和融合東西方藝術的殿堂級人物,也是梅州客家兒女的驕傲。20世紀初,在中華民族面臨重重危難之際,從梅江邊上小山村走出來的林風眠,以復興東方藝術為己任,胸懷遠大理想,提倡兼收並蓄,調和中西之藝術,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兼顧高度個性化的抒情畫風,為中國現代繪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和風格典範,同時,他前後執掌南北兩藝專,培育出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名師巨匠,堪稱中國美術教育史上的劃時代巨獻,生動闡釋了近代以降嶺南藝術家「得風氣之先
  • 夜色荷塘美——林風眠
    林風眠 蘆汀晚塘欣賞林風眠筆下的荷花,總讓人感覺有一種宗教般靜穆的美感。林風眠曾說:「我是睜著眼睛在做夢,我的畫確是一些夢境」。林風眠 荷塘與20世紀的中國藝壇上與其他多從傳統入手的藝術大師相比,林風眠的荷花則多吸取了西方的繪畫方式。他的畫面上有墨有彩,但這種墨與彩不完全是中的,也不完全是西的。
  • 最憶是西湖:林風眠的西湖印象
    單純的意義並不是繪畫中流行的抽象的寫意畫,而是向複雜的自然物象中,尋示它顯現的性格、質量和綜合的色彩表現。 ——林風眠 1989年10月,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林風眠九十回顧展」,九十高齡的林風眠親自出席開幕,引起極大轟動,該次展出林氏各時期藝術之代表,《西湖》即在此之列,並收錄於展覽畫冊《林風眠畫集》。
  • 林風眠誕辰120周年:首家紀念館落成,呈現「世紀風眠」
    林風眠是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也是東西方藝術融合貫通的創新者。上世紀以來,幾度風雨變遷在他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的人生映襯著一個民族百年文化的尋覓和磨難。昨天是林風眠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澎湃新聞獲悉,當天,由中國美術學院、梅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主辦的紀念林風眠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在林風眠故裡廣東梅州舉行。
  • 林風眠的這些作品,真是讓人美醉啦!
    橫山的虛、直樹的豔、躺流河水的靜,恰好是「橫–直–橫」、「虛–實–虛」的構圖跳躍和交錯空間層次,層層展開、均衡對稱、虛實相間,滲透了西方藝術的空間構造與畫面張力,而又隱含中國的虛靜簡逸精神本源中。林風眠 秋山林影覽該畫幅,畫面追求的是一種寧靜而有力、講究形式和韻味的美,力圖將西方現代藝術的構成方法融入具象彩墨的描繪之中。
  • 「蘇利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新華網北京9月10日電(記者 徐磑)「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與20世紀中國美術」學術研究展10日亮相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