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的這些作品,真是讓人美醉啦!

2021-02-19 書畫新風景

林風眠 秋林

欣賞林風眠的作品,猶如享受音樂,不論其對線條的處理還是色彩的運用,皆讓你感到那難以言明的韻律和淡淡的詩思之境。

林風眠 楓林

林風眠《楓林》一類風景的原初記憶,主要得之於1953年秋天蘇州天平山之行。天平山的楓林、松柏、池塘、小路和逆光的山體,給林風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蘇天賜說要畫的「新風景」,或許就是這陽光下的秋色,以及它給予畫家的啟示:用光色語言創造世界,表達情感!

秋天的楓林,無比的具有詩意,綠色、黃色、紅色交相輝映的楓林正在秋天中悄悄經歷著轉變,粗壯且黑得油亮的樹幹筆直而上,杈枝井然有序,與淡墨寫就的遠山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楓樹下,幾間黑瓦白牆的房屋點綴其間,立於河岸略略發黃的青草地上;池塘裡,浮萍或綠或黃,與倒影的楓林與遠山形成了別有一番詩情的畫面。

林風眠 秋林暮豔 1960年作

《秋林暮豔》畫面有隱藏的嚴密層次感。深遠背景是尖聳連綿的山群,往後牽引出一片藍天暮日,往前推展出一排秋林茂葉和寧靜河溪。前景的河溪以有層次的色彩來點映,表現林木山峰的倒影,在空間層次上是比中國傳統山水畫有更複雜的設計,也活用了水彩等的媒材特點。

《秋林暮豔》採用高彩度的不透明重彩,色澤豔麗而深邃濃鬱,能於一小小的尺幅間見光影明暗,點出秋林紅葉在日暮夕照映襯之下的蓊鬱豔麗、色彩流轉之形態。橫山的虛、直樹的豔、躺流河水的靜,恰好是「橫–直–橫」、「虛–實–虛」的構圖跳躍和交錯空間層次,層層展開、均衡對稱、虛實相間,滲透了西方藝術的空間構造與畫面張力,而又隱含中國的虛靜簡逸精神本源中。

林風眠 山村秋色

從《山村秋色》此圖可以看出,林風眠對叢樹以及山巒的描繪,一反傳統,而以不同的匹配這些複雜自然形象的「林家筆墨」,給予出色的再現。此圖既得傳統繪畫審美情趣,又與當代賞者共鳴,而在古往今來的諸多畫家中,至此境者寥寥無幾。

林風眠 山水 1979年作

林風眠 秋山林影

覽該畫幅,畫面追求的是一種寧靜而有力、講究形式和韻味的美,力圖將西方現代藝術的構成方法融入具象彩墨的描繪之中。色彩自然又不失協調,結構單純平實又高度寫意,採用西方平遠的透視技法,汲取中國畫對物象內在精神情韻的探求,在渲染中表現層次和立體感,使所描繪的物象線條簡潔而神韻盡現。同時還從中國民間藝術和工藝美術得到靈感運用於造型和線條中,使得風格更加鮮明和獨特。實為不可多得的力作。

林風眠 秋韻

林風眠 坐愛楓林晚


林風眠 坐愛楓林晚

林風眠 山村秋色

《山村秋色》畫幅不大,畫中內容也無非是背景一片黛色遠山,映襯寥寥一行秋樹,其間點綴幾間村舍,僅此而已,但卻顯得寥廓深遠,讓人一時難以看透。藝術家雖然畫的只是山村秋色的小景,卻似乎有了一種「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深邃意境。林風眠的秋系列風景畫體現了藝術大師以自身文化修養對自然造化的直接參悟,他以最簡單和凝鍊的形式語言,在咫尺之間營造出了悠遠靜謐「新的風景」。

林風眠 春柳村

林風眠 小池秋色

該畫可以看出林風眠作畫的旨趣,不在於中國傳統筆墨的理解和追求,畫面上你無法找到宋元明清的影子,全然沒有我們一度津津樂道的運筆和皴法。取而代之的,是稚樸抽象的造型、是大膽濃烈的色彩。寧靜的池塘,靜穆的群山,挺拔的秋林,簡易的屋舍,在林風眠的畫中,更象是一種符號,一種可以藉助於表達自己情緒的符號。林風眠著色特別,此畫中的色彩不是平塗,而是帶有筆觸的,或點或擦,有橫掃,也有彈跳;其用色,濃烈大膽,可以有大塊的凝重冷色,也有醒目的一抹暖色。簡單而寧靜,濃烈而憂鬱,這就是林風眠的《小池秋色》,這就是林風眠。

林風眠 蘇堤人家

畫家用他天才的色彩感描畫了一幅如煙如夢的蘇堤春景。嫩綠的鵝黃依附在隨風飄蕩的柳枝裡,沉澱在煙霧迷濛的西湖里,瀰漫在漫天無際的陰雲裡,滲透牆壁的雨漬裡,捉摸不透,飄忽不定。

中國傳統水墨畫最大地毛病就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然,畫家常以克制、冷漠的筆墨程序來虛構造景,而林風眠則毫不吝嗇用顏色和光感來表現所見的春光,他成功地在宣紙上引進了色彩,引進了陽光。

他摒棄傳統的筆墨程序,用極盡纏綿如舞綢、裂帛、急雨的線條,追求流暢的自由奔放的即興情趣,將傳統文人充滿玄學趣味的境界悠遠,變為燦爛熱烈單純明朗充滿對現實的熱愛與力量的世界,將寫意精神和含蓄抒情的詩意內涵保持了下來,鬥方的構圖,靈動的筆墨,呈現出完全不同於傳統水墨繪畫的氣象。

那春柳、河岸、房屋生動自然,絲毫沒有生澀造作之感,藝術本身的張力穿透色彩迎面撲來,給人以明朗、燦爛、優美的享受。

林風眠 花港觀魚 1934年作

林風眠 山水

林風眠 山水

林風眠作品

林風眠作品

林風眠作品

從用筆方面來說,林風眠是近現代對傳統筆墨貢獻最大者。他打破了將筆墨與「書法用筆」禁錮的鎖鏈。在他看來,那種違背物象本體,而徒然以抽象之觀念,適合於書法的趣味的線條並不是用筆的唯一。

正是基於如此筆墨理念,林風眠超越了古人,而其繪畫的精神又和傳統一脈相承。

林風眠 翠嶺鄉居

林風眠作品

林風眠 鸕鷀漁歌

林風眠 西湖 1977年作品

林風眠作品

林風眠作品

林風眠作品

林風眠 松下聽泉 1943年作

林風眠作品

相關焦點

  • 林風眠國畫作品欣賞
    作品:  他的作品總有一種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這種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審美情趣的悲劇美。這與畫家本人顛簸曲折的一生有關。  林風眠是廣東梅縣人,原名鳳鳴,出生於1900年。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在第戎美術學院,後又來到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繪畫。20年代,年僅25歲的林風眠出任國立北平藝專的校長。1928年又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出任校長。
  • 夜色荷塘美——林風眠
    林風眠 蘆汀晚塘欣賞林風眠筆下的荷花,總讓人感覺有一種宗教般靜穆的美感。林風眠曾說:「我是睜著眼睛在做夢,我的畫確是一些夢境」。在觀念上,林風眠則將西方現代流派中重視對光影、色彩、線條、結構、節奏的審美觀引入中國畫,將視覺美、節奏美與中國畫傳統的意境融會貫通,從審美觀念上對中國畫革新做出了偉大探索。
  • 林風眠100幅高清作品(珍藏)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歷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藝術學院 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
  • 百年巨匠——林風眠作品欣賞
    ▲《秋林盡染》編者按:林風眠是一代美術宗師和融合東西方藝術的殿堂級人物,也是梅州客家兒女的驕傲。20世紀初,在中華民族面臨重重危難之際,從梅江邊上小山村走出來的林風眠,以復興東方藝術為己任,胸懷遠大理想,提倡兼收並蓄,調和中西之藝術,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兼顧高度個性化的抒情畫風,為中國現代繪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和風格典範,同時,他前後執掌南北兩藝專,培育出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名師巨匠,堪稱中國美術教育史上的劃時代巨獻,生動闡釋了近代以降嶺南藝術家「得風氣之先
  • 林風眠:蒼涼孤獨卻又星光璀璨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這些習慣的養成,我不能不感謝祖父對我的教訓。」林風眠在《自傳》中寫道。 林風眠8歲時進入舊制的立本小學,開始學習古書,邊學習邊畫畫。一年之後,他畫了一幅神奇的中堂《松鶴圖》,栩栩如生的仙鶴引起全村人的驚詫,並被一位富商買走,這便是他生平賣出的第一幅畫。
  • 中西合併的開拓者,一生孤獨卻燦爛——林風眠畫作欣賞
    佇立在他的作品前面,都會被他的藝術魅力所吸引,使人反覆回味,意猶盡而味無窮,不忍離去。       我們現在可以欣賞一下浙江長樂2018春拍中的兩件林風眠作品:》,純以水墨表現,四隻小鳥錯落整幅畫面,用筆簡潔,以闊筆墨塊,或濃墨,或淡墨,表現出小鳥的恬靜、悠然與自信,遠離喧囂世俗糾葛,這種和諧之美,是絢麗與寧靜的世界。
  • 11月19日,「畫冠中西」林風眠、吳冠中師生作品展湖南展出
    但是,今天我們回望這兩位藝術大師的作品,不能僅盯著他們的筆墨、圖式,更應看到他們探索傳統國畫現代化的方向與思路,他們的探索是與當時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同步的,體現的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與藝術擔當。作為向日葵美術館開館一周年致獻的大展,本次「畫冠中西」展覽是繼「二石二虹(鴻)」大師書畫、信札手稿展後推出的又一重磅展覽。
  • 【不周學院】半生孤鴻,卻仍溫良如故,憑風而眠——林風眠
    今天,就讓我們再次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林風眠,走進那段不可複製的生命旅程。林風眠,家名紹瓊,字鳳鳴,後改風眠,廣東梅縣白宮鎮閣公嶺村人。出生於貧農之家。父伯恩,兼做石匠,工於宋體碑文。七八歲的時候,林風眠的童年生活,看祖父在石頭上雕刻出各式花鳥圖案,照著畫譜開始學畫。
  • 「一切景語皆情語」,林風眠的彩墨風景畫
    風景是林風眠脫胎傳統山水畫、翻出新境的重大成就。他認為水墨依靠濃淡乾濕的變化可以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但對於光影的傳達卻比較蒼白,如果能引入豐富的色彩,將會為畫面帶來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對於林風眠的風景畫,他的學生趙春翔的一段話或許可以讓我們從直觀美的角度更切近地去了解。
  • 林風眠:把中西藝術融為「彩色的詩」
    在林風眠積極參與籌備的斯特拉斯堡「中國古代與現代美術展覽會」盛大展覽上,他的參展作品多達42件,其中油畫14件、彩墨畫28件,是眾多畫家中作品最多的一位。在展覽上,巨幅油畫《摸索》尤為引人矚目。該畫長四五米,高兩米多,創作於柏林遊學期間,畫面上人物眾多。
  • 最憶是西湖:林風眠的西湖印象
    ——林風眠 1989年10月,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林風眠九十回顧展」,九十高齡的林風眠親自出席開幕,引起極大轟動,該次展出林氏各時期藝術之代表,《西湖》即在此之列,並收錄於展覽畫冊《林風眠畫集》。
  • 【保利拍賣2020秋拍】調和中西——紀念林風眠誕辰120周年
    林風眠教授當時在我們這些十幾歲的毛頭小夥子眼裡,顯得高不可攀。林風眠有一句「名言」曾廣為傳播:「藝術的美,像一杯清水,使人清醒涼爽;像一杯醇酒,使人甦醒恬靜;像人間一個最深情的淑女,使悲哀者得到慰籍」。 ——朱德群 在91載的跌宕人生中,林風眠始終將「為藝術而藝術」視為無上的信仰,即使在最慘澹、最困頓的人生時刻也不曾放棄「為藝術戰」的偉大信念。
  • 林風眠在香港的歲月片斷
    林汝祥先生與林風眠先生是相識於微時的同宗兄弟,並一直保持聯絡,可謂情深誼厚。風眠先生年長汝祥先生10多歲,故汝祥先生稱其為「風眠哥」。 汝祥先生親自到香港紅磡火車站接風眠先生。風眠先生見到汝祥先生時,傷感地說: 「我甚麼都沒有帶來,以前的作品大都被毀了,帶有的少部分,又被內地海關扣留……」汝祥先生安慰他說:「您人來了,就如機器運到了香港,還愁不能生產產品嗎?」
  • 相比櫻花,這裡的藍花楹真是美醉啦~
    在南半球的澳洲、南非,每到十月底,十一月初都會出現一團團紫色的「雲海」。此般浪漫的紫色漫天飛舞,讓人覺得瞬間進入了美妙的童話世界~而且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光線下,藍楹花卻展現出不一樣的色彩變化,如夢如幻、如痴如醉……
  • 林風眠與上海中國畫院
    1954年,華東美術家協會在上海正式成立,林風眠擔任理事。同年,他出席了上海市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當選為第一屆市政協委員。由此,林風眠開始慢慢參加上海的一些官方藝術活動,與上海的畫家在活動中有所交往,並於深入生活的採風與勞動中嘗試了新的繪畫題材。
  • 林風眠 、巨然,肝膽豪情今猶在,一筆若溪破長空
    荷花人獨影,鷺聲墜孤魂。 >暗墨彌散間,索筆牽夢人。一醉三十年,不解乾與坤。三生路已遠,寂寥獨行人。血灑九州內,逍遙天地魂。蕭翼賺蘭亭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奪魂做靈影,聖手憫世人。湖山春曉圖 223×87釐米 絹本設色 美國大都會藝術館藏古來競技場,不見大師人。
  • 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上海中國畫院將辦紀念特展
    這其中,就包括三位同齡的藝術大家——謝之光、林風眠、關良。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謝之光、林風眠、關良三位畫師誕辰120周年,上海中國畫院將於6月12日-7月12日舉辦「海上風標——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作品展,不少作品都是難得一見。此次展覽由上海中國畫院與文匯報社聯合主辦,展覽時間為2020年6月12日-2020年7月12日。
  • 往事|林風眠晚年的兩次日本個展,有哪些令人費解之處?
    當時知道林風眠的人不多,甚至連文化處的人也不清楚林風眠為何許人,但趙寶智完全憑自己個人的理解,覺得林風眠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應有公正的地位。但是我並不是為了迎合這個潮流,因為當時覺得畫水墨畫能賺錢,而且成本低,所以許多人都去畫水墨畫。自己並沒有這個因素,只是想把自己喜歡的題材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去畫,腦中沒有一定要畫西洋畫,畫水墨畫,畫油畫,畫水彩畫這些條條框框。我就是有一種非常自然的想法,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林風眠的水墨仕女
    「畫冠中西」展出作品《白衣仕女》「畫冠中西」展出作品《讀書仕女》仕女是林風眠盛期作品的一個重要方面。「畫冠中西」作品:《捧花仕女》「畫冠中西」展出作品《琵琶仕女》總的看,他的仕女畫多用典雅的色澤捕捉一種可望不可及的美,並由姿情和氣質傳達東方女性溫柔嫻雅、清淡秀媚,如夢如詩。
  • 這9個酒文案真是讓人太醉啦
    這9個酒類品牌文案,真是讓人太醉啦!No.1 哈爾濱啤酒——為什麼一上課就想睡覺?因為學校是夢開始的地方。No.2 酒狐米酒——美顏養生,溫潤笑盈。No.3 掌聲穀粒——時光的滋味,生命需要漫長,發酵以使豐盛。No.4 紅星二鍋頭——生活有多難,酒就有多嗆,不如意事十有八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