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和恩
唐和恩支前竹竿
唐和恩兒子唐振明
你看過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年拍攝的電影《車輪滾滾》嗎?你還記得那位手持竹竿的淳樸可愛的支前民工耿東山嗎?你知道電影的原型是咱煙臺人嗎?
在萊陽的膠東第一縣委革命歷史文化展覽館裡,有這樣一根竹竿,它長一米左右,上面斑斑點點刻著許許多多村鎮名字。
別看這件複製品的小竹竿不起眼,但它的真品卻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陳列的國家一級文物。在這根小竹竿上,共刻下了山東、河南、江蘇、安徽4省共27個縣70多個村鎮,行程達4000多公裡。
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支前路線圖。它真實地記載了那段戰火紛飛年代艱苦而光榮的歷程,記載了人民群眾為革命戰爭勝利立下的不朽豐功。它也是淮海戰役中解放軍高歌猛進的歷史見證。
本期《跟著作品遊煙臺》來到萊陽,帶你尋訪小竹竿原主人、《車輪滾滾》故事原型——萊陽龍旺莊鎮西陡山村人唐和恩。他曾在那根三尺長的竹竿上刻下豪邁的詩句:「一根竹竿行萬程,省縣村鎮刻分明。勝利回家留紀念,傳給後代好革命。」
故事,從這首詩開始……
一根竹竿行萬程
時間倒回到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前夕,膠東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支前運動,共動員了260餘萬人次參加支前活動。
1948年秋天,解放區的人民迎來了「土改」後的第一個大豐收。正在地裡忙著收莊稼的唐和恩,聽說村裡要組織民工隊到淮海前線去,便放下手裡的活,急急忙忙跑往村支委會去請戰。那年,他37歲。
很快,就到了要出發的日子,上級安排的任務是運送公糧,唐和恩便帶著本村的小車隊啟程,加入了淮海支前大軍。
「當時他被任命為分隊副指導員,兼分隊黨支部委員和小隊長。」唐和恩的小兒子、今年72歲的唐振明告訴記者,啟程的那天,父親就隨身帶了根一米多長的小竹竿。
「別看竹竿小,用途可不少。」累了,可以用它當拄棍,過河、涉水、踏雪時則用它探路。半年多的時間裡,他和隊員們推著木輪小車,跋山涉水,隨軍轉戰,先後支援了濟南戰役、徐東阻擊戰和淮海戰役。
曾多次完成支前任務的小支隊長唐和恩曾堅定地向上級保證:「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哪裡;前線需要什麼,我們就運送什麼。」他們和數百萬支前民工一樣,頂風冒雨,忍飢耐寒,日夜奔走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出色地完成了運輸任務。面對種種艱難險阻,他們與天鬥、與地鬥、與敵人鬥,按時把糧食彈藥送到戰士們的身邊。
省縣村鎮刻分明
途中,為了節約糧食支援前線,唐和恩與隊員們吃紅高粱、紅蘿蔔、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給子弟兵吃。有時,要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有的民工倒下了,他和隊員們立即把民工所運的物資分裝在自己的車子上繼續前進。
遇上陰雨天氣,他和民工就把自己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脫下來,蓋在運糧的車上,寧願自己淋溼挨凍,也不能使軍糧受半點損失。滿載著軍糧的木輪小車艱難地行進在泥濘的路上,一拱一條溝,一步兩個坑,運輸隊員深一腳、淺一腳,鞋拔掉了,腳磨破了,沒有一個喊苦叫累的,仍然拼命拉,使勁推,大家心中只有一個目標,解放全中國。
幼年讀過私塾,聰穎善學的唐和恩把支前所走過的地方,用小刀刻在小竹竿上面,作為一個永久的紀念。
一個冬日下午,急速行進的小車隊被一條數十米寬、結著薄冰的河面擋住了去路,近處又沒有橋梁可以通過。繞道過河,必須多走若干路,浪費兩三個小時。此時,西北風夾著雪花打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唐和恩望著眼前的河水,看著停在河邊的一車車糧食,急得兩眼冒火。大夥看出他的心事,說:「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爬雪山,過草地都過來了,咱們還能被這條河溝擋住嗎?」唐和恩一看大夥的勁頭,渾身更是有了無窮的力量。
他脫下棉衣扛起一包糧食,第一個跳下河去,在前面破冰探路。隊員們有的扛糧,有的抬車,在齊腰深冰冷刺骨的河水裡跟著唐和恩徐徐地前進。隊員們雖然凍得唇青臉紫,直打哆嗦,但他們相互鼓勵,彼此照顧,順利地達到彼岸。可是,還沒來得及穿衣服,國民黨的飛機就來了,他和隊員們迅速疏散,一口氣跑了半裡多路,避開了空襲,按時將糧食送到目的地。到了前面村上休息時,他找老鄉打聽一下村名,在小竹竿上刻下了「郭莊」二字。
勝利回家留紀念
淮海戰役勝利後,唐和恩被評為特等功臣,被授予「華東支前英雄」稱號。他帶領的運輸隊也人人立功,被評為「華東支前模範隊」,同時榮獲「華東支前先鋒」錦旗一面。新中國成立後,唐和恩隨身攜帶的那根小竹竿也複製陳列在淮海戰役紀念館裡。
1951年至1973年,回到村裡的唐和恩成了本村生產大隊長、黨支部書記。「那個時候,父親一方面帶領大夥勞作,掙工分。另外,還經常到部隊、機關、學校等單位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唐振明講起父親經常講的一個故事:「一次,父親拉的小車走到臨朐一帶,一下子陷進了泥坑,推拉了6次都沒有效果,最後猛地一拉,繩子斷了,他一頭栽到泥坑裡,摔得滿身是泥,嘴角破了,牙齒也磕掉了一顆。有的民工要替他去拉,他說:『前方的戰士身上穿個窟窿都照樣衝鋒,咱磕掉個牙算啥』!」
去年,唐振明老人第一次去到徐州,在淮海戰役紀念館支前廳,看著竹竿,淚流滿面。他對已去世多年的父親,說出了心裡話:「父親你放心吧,我們處在新的幸福時代,我會踩著你的腳印繼續前進。」
在唐振明的家中,記者看到了唐和恩生前手書的一份材料——《淮海戰役傳統教育材料》,時間是1983年3月2日,第三次修整。在這份材料中,他這樣寫道:「我僅是大海一滴水,應該在前進的道路上,多出一把力,多流一滴汗。」並賦詩三首抒發豪邁情懷:「太陽出來東方紅,偉大領袖毛澤東。淮海戰役打勝仗,消滅蔣匪百萬兵」「千裡迢迢去支前,不怕艱苦不怕難。決心消滅蔣匪賊,留下竹竿作紀念」「一根竹竿走萬程,省縣村鎮刻分明。勝利回家留紀念,傳給後代好革命」。
傳給後代好革命
如今的西陡山村正以「小竹竿」為點,開始著手挖掘支前文化。「也正是父親所說『傳給後代好革命』的具體實施。」唐振明說。
「西陡山紅色旅遊開發處於起步階段,品牌的開發深度不夠,影響不大,且區域內紅色旅遊資源比較單一,這對區域紅色旅遊開發帶來了難度。」西陡山村黨支部書記郭世傑告訴記者,「西陡山區域交通比較好,但村內部交通較弱,道路周圍的環境也比較差,基本沒有任何道路景觀和綠化,因此首先要改變交通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休閒體驗。」
接下來,西陡山將以紅色文化為主題,以唐和恩故居為依託,將西陡山紅色文化與民風民俗、故居建築、農業農耕等資源相融合,引導整村的旅遊項目開發、產品體系培育、配套設施與商業運營的發展,放大「革命精神」與「紅色教育」,打造集教育、體驗、休閒、度假等功能於一體,以特色文化體驗為主題的鄉村紅色文化旅遊區。這裡計劃發展為萊陽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山東省紅色旅遊主題村落。
「村兩委將以支前文化為主題,深入挖掘,並與產品打造相結合,強調參與性和文化旅遊的代入感,打造主題文化特色村;以時間為軸線,以支前過程為路徑,打造支前文化特色基地。圍繞主動請戰、民兵文化、竹竿文化、精神文化、凱旋迴鄉為主題,修繕唐和恩故居、竹竿雕塑、憶苦思甜大食堂、支前文化拓展基地、萌娃軍營、合歡廣場等建築。」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民兵、民工用小車、扁擔保障了部隊作戰,身為民兵骨幹的唐和恩,帶領支前大隊推著獨輪車跟隨大軍轉戰南北,為前線送糧、運彈藥、轉移傷病員,可以此為背景深挖文化內涵,以展覽展示民兵文化和唐和恩生活情境為特色。」郭世傑說。YMG全媒體記者 劉晉 通訊員 劉荊荊 徐東 攝影報導
唐和恩支前竹竿刻記的行程路線
1948年8月初十日,路線(山東)萊陽縣、水集、院上、李家莊、馬嵐、平度縣、門度、大營、桃古莊、昌邑縣、寒亭、濰縣、住留店、肖格莊、昌樂縣、團家坊子、益都縣、三教堂、臨淄、金岑鎮、三組嶽店。8月15日,崔郡、桓臺縣、(運服裝)張店、淄川縣、孫家大莊。(節約糧)18日,博山市、南廟山。20日,萊蕪縣、顏莊。25日,新泰縣、站裡、洛陽縣、東宋福、蒙陰縣、青陽鎮。9月9日,界牌、孟良崮、沂水縣。10月初1日,青駝寺、臨沂縣。10月初六,鄭莊、朱陳、蒼山縣、於家莊、趙北、張家橋。10月15日,小中村、石埠、藺陵縣(江蘇)、泗湖、小崗子、渡水橋。10月20日,牌莊、邳縣、岔河、(飛機轟炸)橋頭、沙窩、夾口、澤縣、吳家莊、蘆塘、鐵佛寺、官湖、運糧河、土山戰城、睢寧縣、溝北(河南)、線集(送彈藥)、洪集、銅山縣。10月25日,武家村、徐州市、臥牛山、毛莊、肖縣、裡潮、瓦子口、桃園、紅廟、陳士樓、黃口車站、(護軍糧)大吳集、安徽、新圍子(冬至)。11月20日,岱家圍子、宿縣、店集(磕掉牙)。陽曆年,戈莊、濉溪口、(飛機炸)豐樓、大吳於、泮家樓、丁庵、太山營、徐州、薛城。12月17日,漢城(孟子廟)鄒縣、滕縣。12月20日,兗州、閻家評功發獎。正月初一復員、孔子廟曲阜縣、馬莊重回兗州坐車。初3日,濟南、昌濰下車。初7日,萊陽縣。初八日,陶漳區。YMG全媒體記者 劉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