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9 10:44:34 來源:蕪湖新聞網
一家10位「公交人」 滾滾車輪見證蕪湖公交「蝶變」
劉衛娣翻看以前的合影
公交事業的發展,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時代進步。在蕪湖,大家都知道劉衛娣和她的「劉衛娣線路」,其實,在劉衛娣家,有10位親人在公交系統工作,是名副其實的「公交世家」。
今年,是劉衛娣在公交崗位的第39個年頭,也就在這幾天,她到了退休年齡,要離開自己最愛的公交崗位。多年來,她每天開著公交車穿梭在蕪湖的大街小巷,也見證了蕪湖公交的飛速發展,目睹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
從「冒黑煙」到綠色環保
站在晃晃悠悠的鉸盤上,看著窗外疾馳而逝的風景,感受著公交車在行駛過程中的轉動,聽著售票員的吶喊聲,跟著等車的人群擠上擠下,這樣的乘坐公交車的場景,應該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市民回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84年,我成為一名公交車駕駛員,當時開的公交車還是那種老解放牌,車輛密閉性較差,玻璃透風,冬天要穿著大衣,戴著帽子、手套,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從工作到現在,劉衛娣感觸最深的就是公交車型的變化。
從前有歌謠是這麼形容老解放牌公交車的:「一去兩三裡,壞車四五回,推車六七次,八九十人推」。「兩節車廂,長長的車身,轉彎時車體的連接處如同手風琴一樣拉伸並會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劉衛娣笑著說,工作那麼多年,她還會時不時的想起自己剛工作那會的情景。「那個時候,根本沒想過公交車上還會像現在一樣能安裝空調。冬天車廂內特別冷,因為長時間跟車,售票員和司機的手都被凍傷了。夏天高溫三四十攝氏度,車廂的溫度能達到五六十攝氏度,熱得像蒸籠一樣,衣服穿在身上就沒幹過。」劉衛娣說,她母親工作那會,車廂內環境更差。「母親和我說,車窗玻璃有時候都是壞的,下雨的時候,雨水都能打到司機、售票員和乘客身上。」
幾十年過去,從燒汽油、柴油、天然氣、混合動力車再到純電動,蕪湖公交車實現了大跨越。與公交車30多年朝夕相伴,劉衛娣經歷了公交車型的不斷更新改進。「不但車型得到改善,公交車上也安裝了空調,冬暖夏涼。公交上還裝了電視,乘客坐車也不再無聊。」在劉衛娣看來,蕪湖公交通過一次又一次進化更新,在動力、承載力和安全性能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不但乘客有了好的出行體驗,公交車駕駛員的工作環境也大大改善。「剛剛投放的新能源公交車,就更舒適了,車內乘坐非常安靜、平穩,極大提升了乘客的出行體驗。」
從兩條線到「路路通」
「1953年,蕪湖市區第一輛公共汽車線路開通,一條線路以蕪湖鐵工廠(蕪湖造船廠前身)為起點,金馬門為終點;另一條線路以弋磯山為起點,金馬門為終點。」上個世紀70年代,劉衛娣的父親轉業後在公交集團做行政工作,60年代開始,母親就是一名售票員,在劉衛娣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她講了不少蕪湖公交的歷史。「隨著蕪湖公共運輸的發展,1958年,蕪湖市公交公司成立,並陸續增闢了一路、三路、四路、二路車,後來又陸續增加了五、六、七、八、九等線路,慢慢地,蕪湖有了完善的公交網絡。」
「我最早開的是7路車,當時一條線路就幾臺車,總共也就一二十條線路,公交車主要就在主城區跑。」劉衛娣說,那個年代人多車少,公交車承載量非常有限,每輛公交車上擠得滿滿當當,經常車門都關不上。「碰到高峰期和流量大乘客多的站點,為了保證車輛行駛安全,駕駛員還要從駕駛室下車,到車門外把乘客往裡推,再把車門管好,然後再啟動車輛。」
如今,蕪湖的城市框架不斷擴大,而公交車也不斷調整線網布局,最大限度地滿足市民出行。「現在基本道路通到哪裡,公交車就開到哪裡。這是我父母輩們根本不敢想像的發展速度,母親也經常感嘆公交日新月異的變化。」遺憾的是,劉衛娣的父母已經相繼離世,再也無法感受到未來蕪湖公共運輸的新變化。
車輪滾滾,不僅是車的變化,也包括公交系統的變革。「以前的調度站房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現在公交用上了智能調度系統,每臺車都有GPS定位和視頻監控,哪兒擁堵、哪兒客流量大,都能智能調控。」在劉衛娣看來,公交線路和站點變化的背後,是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蕪湖的城市道路很窄,兩輛公交車會車並不容易,常常沒有辦法直接通過。路面凹凸不平,遇到下雨天,公交車經常因為輪子陷在水坑裡無法前進,需要乘客下車,減輕公交車的重量。如果依然開不出水坑,就需要乘客幫忙,一起把公交車推出坑。」劉衛娣回憶說,以前道路差,到處塵土飛揚,開一趟往返下來,身上和臉上滿是灰塵。現如今,蕪湖道路發展突飛猛進,路面乾淨整潔,綠化帶點綴下,道路優美如畫。
從紙質車票到手機支付
劉衛娣姐妹6個,除了四妹不在公交系統,其他的都工作在公交崗位上。「大姐和我是駕駛員,其他成員有些是售票員,有些是調度員。帶上父母親戚,家裡一共有10位親人在公交系統。」劉衛娣回憶說,「早前,因為受支付方式限制,售票員的工作非常辛苦」。
「他們每天要在人群中穿插,疏導乘客有序上下車,記住每個乘客的上下站點,收錢給票。」早期的時候,蕪湖公交車實行的是按照站點里程收費,乘坐公交車的市民非常多,單單記住乘客的上下車站點,就是一門技術活。「我記得母親經常天沒亮就出門,一直到天黑才回來,那時候也沒有食堂,母親都是自己帶飯吃,忙的時候就把我們姐妹幾個鎖在家裡。」碰到節假日、有人休假,她的母親總是第一個頂上,正因為她這個苦幹精神,1976年,她母親被評為省勞模,受這樣的環境薰陶,劉衛娣也成為了一名全國勞模。
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催生了公共運輸票證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開始,蕪湖公交車實行無人售票投幣支付,然後是IC卡先充值再刷卡支付。」在劉衛娣看來,人們乘坐公共運輸支付方式的變化,也見證了百姓生活的變遷。「去年,蕪湖發行城市一卡通,大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劉衛娣說,現在隨著移動端手機支付的普及,市民只要拿出手機,打開支付寶APP,使用公交乘車碼,「滴」的一聲掃碼支付乘車。「全程操作簡單、快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蕪湖公交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據統計,截至目前,蕪湖公交運營線路109條(其中晚間線路16條),線路總長度1935公裡,線網長度814.50公裡,營運車輛總數1400餘臺,日均行駛裡程23萬公裡,日均客運量42萬人次,出行分擔率達22%。蕪湖公交集團已有586臺新能源車,今後購車也優先採用新能源車,以實際行動致力於打造「綠色公交」。「出行越來越方便,生活越來越美好。」在劉衛娣看來,蕪湖公交的未來會更好。
大江晚報記者 湯榮汛 文 汪武 攝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