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報 記者 潘婷婷 實習生 姚夢楠 通訊員 諸傑
7路公交車資料照片 (沈國強 提供)
沈國強 (攝影 商報記者 張凡)
1922年冬天,第一輛公汽駛過西湖邊。從此,公交車與西湖,與杭州人的生活牢牢地粘在一起。
杭州的公交車,每個人都有珍藏的一段記憶,沈國強也是。
他的父親是一位老公交人, 戴著印著「市交」字樣帽子扮演公交車司機,是他小時候最愛玩的遊戲。玩的次數太多了,連街坊鄰居都喊他「公交佬」逗趣。
19歲那年,沈國強如願成了真正的公交人,一名售票員。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可是相當榮耀的崗位,他穿上工作服、背上小票袋、帶上劃線的紅藍筆,走上3路車,開啟了自己的公交歲月。
當時,公交車沒有刷卡、投幣,都是人工售票,他早上五點上崗,日常姿態就是「站著」,「上車請買票,月票請出示」,4年間他練就了一身好業務,熱情周到地為乘客服務。
1984年,他終於實現兒時夢想——開上了3路公交車。這條線路途經杭州很多繁華路段,路上開車的盛景,他歷歷在目,「路很窄,人車混道,公交車前是自行車大軍,公交車喇叭一按,『呼啦』一下自行車就散開了。」
在他記憶中,當時3路車的車身只有9米,車內只能容納六七十人。這條線路是開往火車站的,每天坐車的乘客都像打仗一樣,爭先恐後往車上湧,實在擠不上了就「掛」在車門口。
當時的公交車沒有空調、電扇,屬於「冬冷夏熱」,車子跑起來,整個車廂叮叮噹噹,用沈國強的話來說,「除了喇叭不響,什麼都在響」。車子經常突然「拋錨」,幸好有一群「鐵桿乘客」幫忙推車。現在大家坐的公交車是雙語智能報站,當時是司機口頭報站,一口「杭普話」還鬧過不少笑話。
1988年之後,沈國強開始做安全員,他與公交一起共同成長、進步。他清楚記得,公交車經歷了雙層車、電車、仿古車、海豚車、敞篷車,到如今的新能源車。
他看到了杭州公交踏出的每一步:1993年,16路實行無人售票。1995年,16路推出IC卡乘車支付系統。1996年,16路安裝了GPS衛星定位系統。
40年前,杭州公交運營車輛只有429輛,現在已經有9405輛,線路從32條發展到現在的804條,年總行駛裡程從2171萬公裡增加到了68084萬公裡。
杭州公交的版圖一直在加速擴大,而且也更加安全舒適。
自從2005年12月推出「斑馬線禮讓」之後,杭州 「車讓人」蔚然成風,車上還配備了安全錘、車載監控、GPS等設施,這些都讓乘客的安全得到了最大的保障,他拍手叫好。
2014年,他離開了一線崗位,原來的「小沈」,也成了大家口中的「老沈」,如今他已經是杭州公交駕駛培訓公司的副總經理,但每次坐公交車,他會留心觀察司機、乘客、車上的點滴,甚至會給遊客介紹公交線路。
對於公交事業,始終熱情滿滿,他有天馬行空的公交設想:西湖邊的公交車可以與杭州十大景點結合做成「定製款」,比如「滿覺隴號」、「曲院風荷號」等。「公交車不僅僅是運載那麼簡單,它承載的還有一座城市的人文和歷史。」
再過兩年,59歲的沈國強就要退休了,但是他對「杭州公交」依舊充滿熱情。他計劃在退休後編寫一部有關公交車安全管理的教材,把這麼多年積累的經驗,寫進書裡交給年輕公交司機們。
另外,沈國強還想把「私藏」多年的杭州本地旅遊攻略拿出來分享。從做司機起他就保持著一個習慣:每條線路開通後,去了解每個站點的特色,比如景點、美食等。他想做一名志願者,為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幫點小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