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出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淺談地球上多元化氣候類型形成的原因

2020-12-10 有魔氣歷史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作為華夏文明成書最早、流傳最廣的啟蒙讀物,《千字文》開篇僅用短短八個字很好地闡述了大地宇宙的起源、日月星辰的運行的基本規律,同時它也表明了華夏先祖對天地自然、對宇宙、對地球的認知和探索願望。

探索地球,人類將能更好的了解自己。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木崢嶸、百花競擇!旖旎的大自然哺育了我們,為人類文明提供了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家園。下面就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地球上不同氣壓帶的成因、板塊地貌的形成以及由此導致的氣候分布差異。

01地球自轉:七個氣壓帶、地轉偏向力

作為宇宙中的一顆星體,地球在引力的作用下,一方面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另一方面也圍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如果從北極點上空俯瞰呈現逆時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則呈現順時針轉動。自轉是地球大氣環流系統最重要的成因,理想狀態下(即假設地表平滑、均勻分布)的地球也因此形成七個氣壓帶,這其中包括一個赤道低壓帶、兩個極地高壓帶、兩個副熱帶高壓帶和兩個副極地低壓帶。

簡單來說,由於極地地區(南極、北極)乾冷的氣候和赤道地區溼熱的氣候,在熱力因素(熱脹冷縮)作用下出現了赤道低壓帶和兩個極地高氣壓帶。不過由於地表存在明顯的弧度,並且地球大氣層的高度有限(大約1000千米以上),因此氣流在氣壓的作用下也僅能延續一段距離。其中赤道低氣壓帶上升的氣流氣溫會隨著高度而降低,並逐漸變重,向南北兩個方向進行擴散,最終達到南北緯30°附近時沉降到地面從而形成高氣壓帶,這便是副極地低氣壓帶。至於副極地低氣壓帶(南北緯60°附近)的形成於此類似,同樣是因為動力成因,只不過氣流循環的方向相反而已。

當然,七個氣壓帶的模型是在地表平滑、假設不自轉的地球上構建的,實際生活中要更加複雜一些。經常乘車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即便車外風和日暄,人們在車裡也會感受到窗外呼嘯而過的風聲。這是因為車廂內的空氣伴隨著車輛同步移動之時,速度必定高於車外空氣,故而氣壓也會弱於車外。如此一來,空氣將會在氣壓的作用下從車外流入車廂之中。同理,在地球自轉的過程中,也會出現相似的情況,這種因自轉出現的慣性力通常被稱作地轉偏向力。正是由於存在地轉偏向力,水流和氣流均偏轉於低緯度一側,故而出現了北半球右轉向和順時針漩渦、南半球左轉向和逆時針漩渦的現象,從在不同氣壓帶之間形成了東風帶、西風帶和低緯信風帶等

02地球公轉:赤道、黃道與五帶劃分

地球不僅在自西向東進行自轉,同時也在慢慢繞著太陽公轉,其運行一圈、回到原位的時間大約是一年。古人從地球上看,以星空為背景觀摩太陽,將太陽划過的路線所處的平面稱之為「黃道面」,它與地球相交的大圓便被稱為黃道。黃道面(地球軌道面)與赤道面(地球自轉面)並不重合,二者呈現23°26′的夾角,據天文學家推算很可能是源於45億年前的一次天體星子對地球的碰撞,那次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球自轉軸傾斜,同時還有可能是月球誕生的直接原因。

由於地球自轉軸的傾斜,導致不同緯度地區陽光照射角度、日照時間和太陽直射地面時長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五帶的差異。這其中赤道地區每年被太陽直射地面兩次,因此被稱之為「熱帶」;南北極地區的太陽高度很低,因此可以觀察到極晝和極夜現象,獲得的太陽熱量極少、氣溫很低,因此被稱之為「寒帶」;介於熱帶與寒帶之間,氣溫也較為適中的中緯度地區則被稱之為「溫帶」。相較於熱帶和寒帶,溫帶不僅氣候宜人,並且往往具有明顯的四季劃分,是農耕、畜牧業的重要地區。

03氣候特徵:六大板塊、洋流與緯度

除了氣壓帶和五帶以外,海陸分布和地形地貌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薩維爾·勒·皮雄提出「板塊構造說」,將全球巖石圈劃分為六大主要板塊和其餘若干小板塊。該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其所主張的六大主要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以及南極洲板塊。這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被海洋完全覆蓋,南極洲板塊雖有陸地卻常年冰雪,所以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以及澳洲大陸也就成為人類僅存的棲息之所了。

影響氣候的基本要素為氣溫和降水,這其中氣溫隨著緯度或海拔的變高而下降、變低而上升,降水則與氣壓、風力和洋流有著密切關聯,同時風力又是洋流的主要動力。在緯度和海拔基本不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洋流和氣壓是影響地球氣候分布最主要的兩個因素。除了風力因素以外,江河水流壓力、地轉偏向力、星體引力、海陸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洋流的走勢。比如北半球洋流就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轉、大陸和大型島嶼的存在會阻隔洋流的環球流動、不同板塊海洋底層的差異影響流動趨勢等。同時,人們依據流動海水的溫度高低也將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比流經海域的水溫高、寒流則反之。暖流與寒流交匯之處,也往往是海洋生態最為多元豐富的水域,通常會形成大型漁場。

就這樣,在氣壓帶、洋流、緯度和海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球上大致形成了12種氣候區域。除了「高原山地氣候」這一海拔成因氣候區以外,其餘11種氣候區域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別,即熱帶、亞熱帶(也屬於溫帶氣候類型)、溫帶和寒帶氣候。其中熱帶氣候包括「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高溫少雨)、「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雨旱兩季)和「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海洋附近、季風影響);亞熱帶氣候包括「亞熱帶季風或溼潤氣候」(亞熱帶大陸東岸)、「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大陸西岸);溫帶氣候包括「溫帶海洋氣候」(西風帶、大陸西岸)、「溫帶大陸氣候」(大陸中部、全年少雨)和「溫帶季風氣候」(西風帶、大陸東岸);寒帶則包括「苔原氣候」(副極地高氣壓帶、暖季短暫)和「冰原氣候」(終年嚴寒、降水稀少)。 

04地理特徵:江河流向、山脈分布與文明誕生

在板塊運動和氣候環境的漫長影響下,地球上各主要大陸之間形成了現在的地理特徵。其中由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之間的碰撞,青藏高原迅速隆起、海拔不斷提升,從而促使整個亞洲形成了「中間高、四周低」的放射狀地貌。

以青藏高原及其鄰近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為中心,亞洲向東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向南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有薩爾溫江、恆河、印度河、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等;向北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雖然沒有向西匯入海洋的河流,卻有阿姆河、錫爾河這樣向西流入內陸湖的重要河流。作為全球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29.4%,並且絕大多數區域處於氣候適宜的溫帶地區,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雖然和亞洲同屬於一個大陸板塊,但由於歐洲文明與亞洲文明之間的差異以及其地緣環境的相對獨立性,人們通常會將其單列為一個獨立的大洲。作為世界上地勢最低的一洲,歐洲的山脈主要集中在南部阿爾比斯山系和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其餘大部分地區皆是較為平坦的平原(西歐平原、東歐平原和波德平原等)和丘陵(中歐丘陵),其主要水系有萊茵河、多瑙河以及伏爾加河。在地中海南岸,與歐洲隔海相望的是非洲大陸,北非曾在羅馬時期長期被納入歐洲文明的輻射範圍之中,當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崛起以後,這一格局被打破。

相較於亞洲和歐洲,非洲的地理分布相對簡單。它大體以撒哈拉沙漠為界線,被分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稱「黑非洲」)。除此之外,東非大裂谷更是自南向北與紅海和西亞峽谷帶相連,衣索比亞高原、尼羅河以及吉力馬札羅山同樣坐落在東非地區。整個「黑非洲」只有尼羅河流域和幾內亞灣周邊雨林地帶存在充足的水源,具備誕生文明的可能。至於南北縱深、東西狹窄的美洲(缺乏足夠遼闊的同一氣候區域)和孤懸海外、荒漠密布的澳洲(缺乏交流聯繫),步入近代之前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人類文明更難以獲得長遠發展。

不過,當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美洲和澳洲的空間和資源獲得了相當程度的開發和利用。這其中,北美作為整個美洲平原地區最為遼闊、東西跨度最大的地區,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世界級強國的孕育之所。而美洲的其餘區域要麼常年冰雪、氣候寒冷,要麼就雨林密布、蟲獸橫行,僅有拉普拉塔平原等少數區域適合耕種和定居繁衍,後來盤踞於此的國家的發展盡頭也大多乏力。這說明從古至今,氣候、地形等地緣因素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始終沒有間斷過。

綜上,由於緯度、海拔差異以及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影響,大陸上不同區域的氣溫和降水差異極大,也因此形成了12種風格迥異的氣候類型。伴隨著這些不同氣候類型的特徵,以及海陸分布、海拔緯度等因素所形成的河流分布狀態,構成了以亞洲、歐洲以及北非為核心的人類文明原始生存環境。在邁向近代工業化文明之後,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北美洲和澳洲的地緣環境同樣對各自區域的人類文明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了解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上,其不同氣候類型、氣壓帶、洋流分布以及山川分布情況,是理解和掌握人類文明歷史發展脈絡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相關焦點

  • 地球上有哪些氣候類型呢?
    地球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每個大洲每個國家都是不同的,為什麼不同呢?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氣候在地球上是非常重要的氣候,它造成的熱帶雨林為地球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生物種類,同樣它為我們人類提供了大量的氧氣。熱帶草原氣候大致位於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的大陸內部和大陸西部,主要分布地區是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當然最重要的是非洲草原。形成原因是因為受赤道低氣壓和信風帶交替控制,所以熱帶草原分旱季和雨季。
  • 溼地:地球之腎——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圖)
    地球上大多數物種都生活在這三大生態系統中,這裡更是大多數地球物種的發源地,而人類文明則發源自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溼地。覆蓋地球表面僅6%「地球之腎」養育全球20%物種「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些優美的詩句描述的正是溼地景色。
  • 人類只是宇宙中的低等文明,高等文明或來過地球,但最後卻離開了
    文/行走天涯人類只是宇宙中的低等文明,高等文明或來過地球,但最後卻離開了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時間了,大約在5000年左右的時間隨著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越來越多了之後,就越發現自己的渺小,更加確定自己不是宇宙中的唯一文明,甚至但高等文明進行只是宇宙中最低等的一種文明而以。可能是這方面的原因,高的文明哪怕發現到了低等文明的存在,但是因為有著很多階級的區分,他們根本就不願意了解人類,也不願意跟人類取得交流,以至於人類花費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時間都不一定能夠找得到他們!
  • 人類在一億年後,還會繼續在地球上生存嗎?四種結局能接受嗎?
    太陽作為太陽系的核心,整個太陽系都依靠著太陽發出的能量運行,包括地球在內,地球之所以出現生命其中主要原因是太陽釋放的能量撒在了地球上,適宜的環境成為了孕育生命的主要條件,不過太陽並沒我們想像中那麼完美,每隔一段時間會頻繁活動一次,甚至還有科學家大約在2030年的時候,太陽會進入一個短暫的休眠期。這讓人不禁猜測,10年後人類的命運是怎樣?
  • 遠古地圖發現重大秘密,人類文明或起源於南極
    關於人類的起源,如今比較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人類最早誕生於非洲。那麼,人類文明的起源又來自哪裡呢?雖然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但是,愛因斯坦同樣對於人類文明的起源有著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愛因斯坦認為,人類最早的文明起源,是誕生於冰雪覆蓋的南極洲。
  • 人類是地球上最早的文明嗎?研究發現,地球上曾出現過3代文明
    數年以來人類一直都在找尋外星生命,但是至今為止也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是已知的。而自地球誕生以來,出現過數以萬計的物種,但在這數以萬計的物種中只有人類產生了高階智慧,並成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人類的高階智慧讓人類並不滿足 「酒足飯飽」,人類豐富的想像力不僅使得高樓大廈建得以建成,更是實現了長久以來「上天入地」的夢想——建造了飛機、潛艇等,不僅如此人類還成功完成了星際探索的夢想。雖然在短時間內人類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人類並不是地球上唯一一個高階文明。
  • 中美地峽的中部地區,為什麼東西兩側沿海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中美地峽的面積僅比我國四川省的面積大一些,而且由於東西兩側都臨海,使得中美地峽各地區距離海洋都很近,不過,奇怪的是為什麼中美地峽中部地區的東西兩側沿海,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地峽東部沿海地區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而地峽西部沿海地區卻分布著「熱帶草原氣候」,這是為什麼呢?
  • 人類有可能是外星人嗎?人類是怎麼出現在地球上的?
    目前按照人類最快的宇宙飛船,想要移民比鄰星系至少需要400多年時間,而憑藉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我們無法做到能夠攜帶400多年的食物和淡水,以及人類必備的各種生活資料移民比鄰星。再者,並不是所有的外星人都能演化出文明。原因很簡單,在宇宙中,文明的出現是一件概率極其低的事情。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卻是熱帶草原氣候?
    我們根據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徵,歸納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包含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苔原氣候、極地冰原氣候和高山氣候等類型。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不是熱帶雨林氣候?
    我們根據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徵,歸納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包含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苔原氣候、極地冰原氣候和高山氣候等類型。
  • 氣候創造歷史?——萬字長文解讀人類文明興衰
    原標題:氣候創造歷史?——萬字長文解讀人類文明興衰 要聞 氣候創造歷史?——萬字長文解讀人類文明興衰2018年10月14日 10:15:28 本文來自環球地理志撲克投資家。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氣候變遷與歷史軌跡有關。那麼,氣候變遷如何改變人類歷史? 1 氣候決定文明 地球自誕生以來,歷經多次氣候冷暖交替。全球變冷時(冰期),地球處於冰河時代。
  • 埃及為何能孕育出如此耀眼的文明?
    北緯30度線,作為地球的「臍帶」,沿途瑰麗的風景和璀璨的文明,是地球生命的律動,讓人無比的敬畏和嚮往。目光從西至東在北緯30度線上掃過,埃及,帶著幾千年的文明史,在這條神奇的緯線上熠熠生輝。提起埃及,腦海裡最先浮想的是文明古國、古金字塔、法老王、木乃伊、電影《埃及豔后》..
  • 闢謠:地球是人類的「監獄」,人類是犯錯的外星人被發配到地球?
    02 地心引力讓人無法脫離地球?地心引力是由地球自轉形成的,從地心引力的形成看,與人類確實沒有關係而且也不是人類能夠左右的。而且地心引力雖然一定程度上確實限制了人飛起來,但是,對於食物都在陸地上人來說,飛著生活除了可以裝一下之外,對生存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如果說地心引力讓人無法脫離地球是個錯的話,前提就是人必須要進化出在外太空能夠生存的能力,否則,即使讓你飛上天,你也無法存活。並且上面我們也說過了我們的各種太空飛行器可以自由地離開地球。
  • 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地球上有出現過高級文明嗎?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專家們論證後,認為地球的存在可以追溯至46億年前。而我們人類的文明則大概是在幾百萬年前才逐漸形成的,後經過漫長的進化才崛起,才出現了人類的文明。人類文明進化的幾百萬年時間,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確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對於有46億年生命的地球來說,連個零頭都算不上。由於地球存在的時間久遠,誰又能知道地球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發生了什麼?因此,在人類出現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地球上還可能有沒有其他文明存在,這也是地球上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
  • 人類在地球上能存在多久?2.5億年後超級大陸形成人類或將消失
    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地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但本質上卻是地球環境的惡化,很多動物不能迅速適應迅速惡化的地球環境而滅絕了。但是我們發現無論這些滅絕事件有多麼慘烈。地球上的總有一些物種能夠挺過來,並且迅速改變自己來適應新的環境。這樣的物種就能夠躲過大滅絕,繼續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 無意中的一次意外發現,地球在遠古時期可能已孕育了高級文明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已經誕生達46億年,而人類的出現只有幾百萬年的時間,那麼地球誕生以來是否只出現過人類這一個智慧文明呢?科學家對此也是非常懷疑的。地球遠古時期到底是怎麼樣的?通過不斷的考古發現,確實發現了幾十萬年前,幾十億前的一些文明痕跡,這些痕跡表明著地球遠古時期可能已經孕育了高級文明,只是不知道後來這些文明都哪去了?前不久在非洲的一個礦場,一名工人無意中在地底發現了一塊神秘的物質,這塊物質外觀上很像現代高科技的產品,但後來通過同位素鑑定發現它已經有20億年的歷史了。
  • 為什麼地球會產生像人類這樣的文明呢?
    ,得天獨厚的地球環境,再加上一些巧合才能創造出如此複雜的地球生命,人類才能有著如此輝煌的成就。,那就是恆星的數量比地球上沙子的數量加在一起還要多,恆星的數量如此之多,它們的質量、大小、壽命演化階段也會有所不同,不是每一顆恆星的周圍都能孕育像地球人類這樣的文明。
  • 【專題突破】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氣候判別(高中地理),務必...
    全球變暖就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一、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  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洋流和人類活動等。  1.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及同一地區的季節變化主要是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隨時間變化的結果。  地表太陽輻射分布規律是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 地球上最好的氣候之一;冬季溫暖溼潤,夏季乾燥少雨的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氣候又稱作副熱帶夏幹氣候,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是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希臘女)(希臘女祭司)(地中海氣候帶孕育出了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希臘文明)其顯著特點是:冬季溫暖溼潤
  • 曾孕育過四代文明,沉沒原因令人深思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尋找「同伴」,無論是在浩瀚宇宙中探索可能存在「外星人」的星球,還是鑽探地球試圖發現與人類共同生活在藍色星球上的「高等文明」,都透露出人類並不相信地球上乃至宇宙中僅有自身一種文明。而科學家於深海海底發現的一處被淹沒的大陸,或能夠進一步佐證地球上曾經有過未知文明,並且地理版圖也並非人類所劃分的「七大洲四大洋」。科學家在這片被掩埋於紐西蘭之下的區域發現了眾多疑似文明遺蹟,以及可追溯至白堊紀階段的化石。根據探索的信息,他們推測此刻沉在海中的區域或是曾經的大陸,並將其稱為「大西洲」,試圖將該大陸加入「七大洲」成為「第八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