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創造歷史?——萬字長文解讀人類文明興衰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氣候創造歷史?——萬字長文解讀人類文明興衰

要聞 氣候創造歷史?——萬字長文解讀人類文明興衰2018年10月14日 10:15:28

本文來自環球地理志撲克投資家。

導言: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是我們觀察歷史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角度,但氣候到底如何影響甚至創造歷史?關於這個話題有過不少研究,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直觀展示氣候與人類歷史的關係。

1816年的歐洲大陸,八月霜凍、全年無夏

遭遇氣候異常降溫事件

歐洲降溫示意圖@Wikipedia

農作物大面積減產歉收,導致大量家畜死亡。馬匹,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也不例外。面對這一困境,德國大發明家卡爾·德萊斯公爵,竭力尋求馬匹以外的交通替代方式,於是發明了「雙輪跑動機」。

並於1818年取得專利權

這就是現代自行車的雛形

從此改變了人類交通史

200年以來自行車演化簡圖@Wikipedia

注釋:「雙輪跑動機」德文:Laufmaschine,英文:running machine。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氣候變遷與歷史軌跡有關。那麼,氣候變遷如何改變人類歷史?

1

氣候決定文明

地球自誕生以來,歷經多次氣候冷暖交替。全球變冷時(冰期),地球處於冰河時代。

北半球冰期冰川分布(黑色)示意圖

全球變暖時(間冰期),全球萬物復甦。

間冰期冰川分布(黑色)示意圖

氣候變化制約著生命演化,影響著人類前進的腳步 。

258萬年前,人類先祖學會加工石器,進化的腳步踏入舊石器時代。

地球同步進入第四紀,氣候以冰期-間冰期交替,地質學家稱之為旋迴。旋迴的周期以萬年計。

注釋:冰期是指全球持續低溫、大陸冰蓋大幅度向赤道延伸的時期;間冰期是指兩次冰期之間,全球溫度較高、大陸冰蓋大幅度消融退縮的時期。冰期和間冰期又有不同時間尺度,大冰期的時間尺度為億年級、冰期與間冰期的時間尺度是十萬年級、小冰期時間尺度為千年級。目前地球處於第四紀大冰期,50萬年來出現了5次冰期,每次冰期平均持續7萬多年,而每次間冰期平均持續2萬多年。目前處於1.1萬年前開始的間冰期。

7萬年前,地球進入末次冰川期,一直持續到1.2萬年前。

末次冰期想像圖

11700年前,地球開始走出冰川時代,氣候發生全球變暖趨勢。猛獁象開始出走東北,消失於西伯利亞。

隨著氣候好轉,萬物蓬勃生長。

原始先民,離開了原來居住的洞穴,逐漸在平原上定居下來,人口開始漸漸增多。

依靠野外採集食物的生存方式,不能滿足部落族群生存需要。

於是,催生了原始農業的出現,中國北方先民開始種植粟和黍;南方先民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中東先民在兩河流域種植小麥。從此,人類由狩獵採集步入農耕文化。

農作物的原始產區示意圖

10000-8300年前,全球顯著升溫。人類生存環境迅速好轉,古代先民發展制陶技術。

更有利於儲存生活用品,漸漸擺脫大自然諸多束縛。

8200年前,隨著氣溫上升,北半球巨量冰川融化。尤其是加拿大的勞倫冰原的大融化(Laurentide Ice Sheet)。

加拿大的勞倫冰原復原圖

崩塌冰融水注入北大西洋,大量冰水混合物奔向北冰洋。誘發洋流紊亂,導致全球發生乾冷事件,地學史稱「8200aBP事件」。

寒潮襲擊北美東岸@NASA

8200-4200年前,乾冷事件過後。全球氣候進入大暖期,亞洲夏季風平穩增加,東亞氣溫普遍高於現今。中原地區,大象奔走於密林,揚子鱷隱藏於河邊,魚蝦成群生活在河湖中,其中有這樣一種鯉魚尤為繁多。古代先民大量捕撈食用,大量魚骨堆棄在一起,隨著遺址掩埋而保存至今,它就是龍州鯉。

龍州鯉@百度

注釋: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8000年前)出土龍州鯉的咽齒,推測當時賈湖遺址所在地的氣候可能比現今長江流域更加溫暖,因為現在的龍州鯉分布的冬季最低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邊陲的龍州-上思一帶。

屬於中國特有物種,現今分布在廣西西江上遊。推測中原地區的氣候,相當於現今的廣西一帶。地球科學數據顯示,華北平原氣候,年均氣溫較之今天高出2~3°C。冬季最低氣溫高於0°C,降水較之今天多出1/3。

中原地區大象奔走

氣候溫潤造就大批良田,先民陸續創造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河南省文化遺址分布圖@李開封等/2015

注釋:裴李崗文化距今8500-7000年前、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龍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前。

這一時期,非洲撒哈拉沙漠,還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

又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7000-5700年前,全球氣候,處於大暖期的鼎盛階段。溫暖溼潤的氣候,決定了原始社會的長足發展,我國北方地區步入仰韶文化時期,造就了原始文化發展的繁榮階段。用一組數字能更好闡述這一特徵,新石器時代遺址7000多處,仰韶文化遺址有5000多處,僅中原地區就有3000多處。

仰韶文化分布區@Wikipedia

5700-5000年前,全球氣候出現波動異常。以5400年前為界,前300年亞洲季風減弱、降水減少。後400年,降水小幅度逐漸增加,隨後又劇烈減少。導致我國北方仰韶文化衰落,地學史稱「5400aBP事件」。

北方乾冷期氣候影像圖@ESA/20070228

同一時期,非洲撒哈拉地區,湖泊萎縮、開始出現沙漠化。

當地人開始遷往尼羅河流域。

埃及早王朝時期示意圖@ESA

5000-4200年前,全球氣候開始轉好。氣溫升高、降水增加;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中國東部衛星影像@NASA/20160613

黃河在華北平原四處遊蕩,黃帝部落生活東部平原區,面臨著洪水的劫難生存環境變得惡化。

黃河河道遷徙示意圖

黃帝率領部落開始遷往高地,從東部平原向西部高原進發,從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挺進。為部落尋求更好的生存空間,與居住黃土高原的炎帝部落展開了一次殊死之戰,史稱「阪泉之戰」,實現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

蚩尤所率東夷族部落,長期生活在濱海地帶。遭遇洪澇災害和海平面上升雙重誘因擠壓部落生存空間。蚩尤率領部落開始西進,與炎黃部族大戰於逐鹿,蚩尤為此喪命、部族被融合,史稱「逐鹿之戰」。

4200-4000年前(公元前2200年-2000年),全球經歷了200年乾旱期,亦稱為「4200 aBP事件」。

澳大利亞沙漠@Daily Overview

導致全球範圍文明的衰落。

與歷史進程@董廣輝等/2017

撒哈拉淡水湖完全乾涸。

非洲衛星影像合成圖@NASA

古埃及的古王國終結。

埃及大金字塔@Daily Overview

兩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國消亡。

阿卡德帝國示意圖@Wikipedia

印度河哈拉帕文明向下遊方向遷移。

中國,直接影響就是「南澇北旱」。

南方河口衝積物擴散衛星影像@ESA

南方地區,洪水滔天淹沒大片良田,南方古代先民流離失所。

江蘇常州長蕩湖中八卦造型@Daily Overview

江浙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在通向文明門檻之前發生衰落。

良渚文化的衰落-4000年前@吳立等/2012

北方地區,開始出現乾旱,黃河衝積扇下遊,山東龍山文化亦開始衰落。

黃河衝積扇分布示意圖

這一時期,河南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屬於溫潤的的亞熱帶氣候。原本河湖遍地、樹木叢生,經受長達200年乾旱事件,湖水萎縮、湖岸裸露造就大片良田,適合中原先民開墾耕作。

環嵩山文化遺址分布圖@魯鵬等/2013

曾經泛濫成災的黃河,河水流量開始減少,大禹又治理十三載,消除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大禹時期黃河故道(黃色)

最終開啟華夏第一王朝。

夏朝疆域@追學網

2

氣候創造歷史

1.第一次小氣候暖期

3800-3200年前(公元前1800年-1200年),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的弗蘭格爾島,僅存500-1000隻長毛猛獁象,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滅絕。

注釋:猛獁象的適宜生存在寒帶。直到約10000年前,絕大多數猛獁象消失殆盡,僅500-1000隻長毛猛獁象在北冰洋的弗蘭格爾島上存活下來,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滅絕。

夏商之際,大象仍奔走在中原大地,梅樹和竹子生長中原地區。商王武丁時代(公元前1365年-1324年?),甲骨文記載打獵捕獲大象。

氣候溫潤適宜,利於農業發展。糧食產量增加,極大促進加工業發展,青銅冶煉技術到達了頂峰。

商代司母戊鼎

2.第一次小氣候冷期

3200-2700年前(公元前1200年-700年),寒冷氣候導致作物減產。民不聊生、人心不古,易於發生社會動蕩和戰亂。

張家口結冰的湖泊@Atlantic

中國,在這一波氣候變冷的過程中,隨即發生一系列動亂事件。公元前1046年,「河竭而商亡」,周族部落在武王帶領下滅商。

商朝疆域@追學網

注釋:《國語·周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河竭而商亡」指黃河枯竭而商朝滅亡。究其原因,氣候長期乾冷導致黃河枯竭。

公元前842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人民發動「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出鎬京(西安)。公元前771年,「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邊遊牧民族迫於生存,長期頻繁南下侵擾周朝,西夷犬戎部落攻陷鎬京。

周朝及鄰邦範圍圖@追學網

西方,長期處於「希臘黑暗時代」。地中海東部的青銅文明衰落,宮殿和城市都被毀、丟棄。居民定居點變的更小、更少;意味著經歷了饑荒和人口減少。

希臘衛星影像圖@ESA

3. 第二次小氣候暖期

2700-2000年前(公元前700年-公元元年),《左傳》記載,魯國(山東地區)冬季冰房採集不到冰,且生長有梅樹和竹子。

注釋:梅樹和竹子一般生長在亞熱帶地區,如我國江南地區,《左傳》物候記載表明山東地區類似於現今江南的氣候特徵。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東西方文明在同一時期「共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是上古時期的輝煌時代。

春秋形勢圖@玖巧仔

西方,步入希臘-羅馬時代。

注釋:希臘城邦(紅色)和腓尼基城邦(黃色)-公元前350年

「無數風流競折腰」,公元前551年,當孔子出生時,釋迦牟尼已是14歲少年

公元前479年。待孔子老去後,10年之後(公元前469年),思想家蘇格拉底來到古希臘。11年之後(公元前468年),墨子出生在山東滕州。52年之後(公元前427年),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降臨。95年之後(公元前384年),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誕生。107年之後(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於山東鄒縣。110年之後(公元前369年),莊子誕生於河南商丘。132年之後(公元前347年),縱橫家蘇秦橫空出世。公元前322年當亞里斯多德老去時,歐幾裡德已經8歲了。22年之後(公元前300年),歐幾裡德創作了《幾何原本》。35年之後(公元前287年),歐幾裡德的徒孫阿基米德出生於西西里島。38年之後(公元前284年),李斯出生於河南省上蔡縣。42年之後(公元前280年),韓非子誕生於河南省新鄭。

簡而言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比孟子大12歲,比莊子大15歲。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比李斯大3歲,比韓非子大7歲。

孔子畫像-明仇英繪/1494~1552

這段氣候溫潤期,造就人類智慧集中大爆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戰國形勢圖/公元前350年@玖巧仔

據史學資料統計數據,自秦漢以來的2000年內,31個盛世、大治和中興。21個發生在溫暖時段,3個發生在由冷轉暖時段,2個發生在由暖轉冷時段而在15次王朝更替中,11次出現在冷期時段。

秦漢以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葛全勝等/2014

4. 第二次小氣候冷期

2000 -1400年前(公元元年-公元600年),全球氣候再次回到小冰期,寒冷迫使人民向南方尋找陽光,社會動蕩和戰亂再次掃蕩中外。

中國中東部的大雪@NASA/20180110

比如公元225年,曹丕到淮河廣陵(江蘇淮安),組織10萬士兵開展軍事演習。由於氣候寒冷、淮河結冰,軍事演習不得不取消,這是目前已知淮河最早一次結冰。

東漢至宋時期黃河故道圖-黃色範圍為淮安

中國,從公元元年開始,拉開了大亂世的序幕,王莽篡政、兩漢更迭。

王莽末期群雄割據示意圖@玖巧仔

東漢王朝鮮有和平繁榮,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東漢疆域-公元24年@追學網

三國演義三分天下。

三國區劃圖@玖巧仔

五胡亂華十六國,漢族南遷建立東晉政權。

東晉疆域-公元417年@追學網

南北朝混亂割據。

南北朝割據-公元556年@追學網

從此,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格局,江南的經濟發展趕上北方。

西晉永嘉之亂(公元311年)以來漢族南遷@玖巧仔

歐洲,在公元542年-592年,爆發了大瘟疫疾病,死亡近2500萬人。待氣候停止惡化、開始轉好,瘟疫似乎也平息下來。

描繪歐洲鼠疫的畫作

注釋:從南極與格陵蘭的冰芯取樣重建的氣候演化證據表明,超級火山噴發造成的公元535-536年氣候極端事件,導致了持續多年的火山冬天,全球農業生產崩潰、饑饉肆虐,從而導致瘟疫流行性大爆發。最可能的超級火山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拉包爾火山或中美洲薩爾瓦多的伊洛潘戈湖火山。

5. 第三次小氣候暖期

公元600-1280年,隋唐再次統一全國之後,帝國開始變得富庶。

唐朝疆域圖@玖巧仔

文學和藝術隨之復興,開啟了「唐詩宋詞三百首」。

宋疆域圖-公元1111年@玖巧仔

這一時期,氣溫再沒有回升到從前,竹林並未回到中原,大象也遷移到南方。

公元850年-965年,是小氣候期中的寒冷期,期間經歷了黃巢起義。

五代十國小亂世。

五代十國分布圖@玖巧仔

蒙古地區,氣候溫潤帶來降雨,沙漠逐漸變為草原。北方遊牧民族人口膨脹,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橫掃歐亞大陸。

6. 第三次小氣候冷期

公元1280-1820年,全球氣候小冰期,公元1431年,柬埔寨吳哥城被放棄。

公元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明末民變開始。公元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城,明朝滅亡與小冰期饑荒有關。

公元1650 -1700年最冷,洞庭湖結冰三次,太湖、漢江和淮河結冰四次。

明朝萬曆疆域圖@玖巧仔

歐洲,公元1346年-1353年,爆發聞名於世的黑死病。後來波及全球,全世界死亡約7500萬人。

黑死病的蔓延@Wikipedia

7. 第四次小氣候暖期

公元1820年至今,現代氣候最適期。人類經歷三次工業革命,工業化國家初期人口倍增,到了小康階段自發性節育,更多的發展國家人口繼續膨脹,地球正處在一個變暖的周期 。

總體而言,長時間的寒冷,嚴重損害農耕經濟產出,造成糧食供應不足,導致政府稅收減少,進而削弱王朝的權力。相對溫潤的氣候,大力促進農業產量提升,物質供應豐富,政府稅收充實,先哲開始致力於文化藝術,也就是說,氣候變化決定歷史進程。

全球氣候變化,又具有一定的準周期性。以600年暖溼和600年乾冷交替相隔1200年左右循環一次,古代先民的社會文明隨之變遷。

注釋: 地球科學證據和史料記載顯示,雖說現今處於1.1萬年前開始的間冰期,但是近5000年來,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

那麼,究竟什麼原因導致氣候周期交替?

3

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

決定地球氣候變化,主要包括四個因素:太陽輻射作用;地球軌道參數;星系軌道參數;天文及地質事件。

注釋: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因素很多,這裡僅列出以上幾種,簡明扼要敘述,方便大家理解。

1. 太陽輻射作用

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位於內側第三序位。太陽活動的強度,決定了地球氣候變化。

然而,太陽活動的強度,而有一定的周期性。最主要的太陽周期,是長達11年的太陽黑子周期。

太陽黑子活動頻繁,繞太陽黑子邊緣的光球區域,亮度比平均的亮度更高,因此太陽散發出更多的熱量。太陽的輻射強度會更大,進而輻射到地球熱量更高。

太陽粒子與地球磁層的交互作用

簡而言之,太陽黑子越多,太陽輻射增加,太陽變得更亮。到達地球表面較多,地球平均溫度較高,形成的氣候較為溫暖。

太陽活動-日冕@NASA/20150224

注釋:太陽活動是太陽所發出太陽輻射的總量變化。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面上所接受的太陽輻射通量密度,稱為太陽常數。太陽常數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常數,依據太陽黑子的活動變化,他所影響到的是氣候的長期變化,而不是短期的天氣變化。

1893年,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整理格林尼治天文臺的檔案,注意到1645-1715年間,太陽黑子數量極其稀少,是一個太陽活動極小期史稱「蒙德極小期」。這一時期恰是氣候較為寒冷,太陽活動的周期性,決定了地球氣候周期性變化。

太陽黑子、日食與國家空間站@NASA/2017

2. 地球軌道參數

引起日地距離和位置的改變,又分為三個方面。地球軌道偏心率,變化周期為9.6萬年。

黃赤交角,變化周期為4.1萬年。

歲差現象,變化周期為2.6萬年。

歲差現象示意圖@Wikipedia

注釋:歲差現象在天文學中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重力作用導致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軸的方向逐漸漂移,追蹤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25800年的周期掃掠出一個圓錐。

三者,共同作用於地球氣候變化,以10萬年為主周期變化,同時疊加著4萬和2.6萬年,次一級的變化周期,產生時間尺度為萬年級的冰期。

注釋:米蘭科維奇理論即是從全球尺度上研究日射量與地球氣候之間關係的天文理論。該理論認為,北半球高緯夏季太陽輻射變化(地球軌道偏心率、黃赤交角及歲差等三要素變化引起的夏季日射量變化)是驅動第四紀冰期旋迴的主因。這個理論的核心是單一敏感區的觸發驅動機制,即北半球高緯氣候變化信號被放大、傳輸進而影響全球。

比如,黃赤夾角(地軸傾角)變化範圍22.1°-24.5°,變化周期為41000年

當地軸傾角增大時,高緯地區接受太陽輻射增加。赤道地區接受太陽輻射減少,同時,地軸傾角越大,地球冬季和夏季,接受太陽輻射差別越明顯。這些差別共同影響地球氣候變化。

3. 星系軌道參數

太陽系圍繞銀河系,做更大空間的運轉。具更大尺度的周期,導致銀河系等星系恆星,對地球輻射作用產生周期性變化,產生更長周期的氣候變化。比如,時間尺度為億年級的大冰期。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位置@NASA

4. 天文及地質事件

隕石撞擊地球,導致地球磁場倒轉,進而影響氣候變化。

注釋:有學者認為258萬年前,隕石撞擊導致地球磁場由松山反向極性期轉向布容正向期。

火山噴發,可以直接影響全球氣候。公元前1650年-1600年,希臘米諾斯的錫拉島火山爆發。

生成約30-35千米高的噴發柱。

一萬年來最嚴重的火山爆發之一,史稱「米諾斯火山爆發事件」。

米諾斯火山口@NASA

大量噴發物進入平流層,導致全球氣溫降低。河流枯竭、糧食減產。這一事件,很可能是誘發夏朝滅亡,《國語•周語》記載「伊、洛竭而夏亡」。

4

無算之年

1815年4月5-15日,印度尼西亞松巴瓦島,坦博拉火山開啟一系列噴發。

當時造成了10000人喪生,噴發過後的幾個月內,致使82000多人死於飢餓和疾病,火山灰充滿到整個大氣層。

坦博拉火山口@NASA

削弱太陽輻射強度,全球遭遇氣候異常降溫事件。對全球的影響在第二年突顯。1816年,全球氣溫急劇下降,北半球農作物欠收、家畜死亡,導致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中國1816年夏天(嘉慶二十一年),農曆八月「天氣忽然寒如冬」。黑龍江地區農曆七月出現嚴重霜凍。

歐洲,遠在萬裡之外。八月霜凍、全年無夏,直接催生了自行車的發明。1816年亦稱為「無夏之年」。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嚴格限制國家資源承載力水平。

總體來看,氣候變化決定農業經濟水平。農業經濟影響人類溫飽程度,人類溫飽奠定社會穩定狀態。社會穩定製約歷史發展進程。

簡而言之,古今多少事,盡在氣候中。

(編輯:劉懷洋)

相關焦點

  • 人類是神創造的?傳聞中蘇美爾文明的記載,與人類歷史不謀而合!
    傳聞中蘇美爾文明信仰的「神」,是外星文明,人類是他們創造的!在地球上人類文明歷史的起源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神創論,達爾文進化論,外星人創造說等等各種各樣的猜測,不斷充斥著我們,可是究竟人類來自於哪裡,沒有人可以做出更為合理的解釋。
  • 氣候變化和王朝興衰的秘密聯繫
    如今我們生活的世界正經歷著由我們親手造成的大規模氣候變化,而這在人類現存的歷史記錄中,絕無僅有。這同時也是無從否認的事實。科學家們用「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影響」來描述今天的氣候危機。
  • 《文明創造》:日本COC 人類文明發展簡史
    而自從小編轉戰手遊之後更是對這類能夠將一個世界玩弄於鼓掌之間的遊戲設定欲罷不能,而本次小編在眾多日本遊戲找到了這款戰爭策略類手遊《ドミネーションズ-文明創造》(遊戲名在下文暫譯為:文明創造)。手遊《文明創造》是一款以人類文明發展史作為遊戲基礎的戰爭策略類手遊,遊戲的玩法進程大致劃分為:帝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兵力擴充——侵略其它玩家以獲取更多發展資源——繼續進行帝國的各項發展。遊戲進程非常簡單,但是遊戲中的玩法卻可以依靠玩家的想像力來進行拓展和延伸。
  • 氣候與文明|中國篇·綜述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對環境破壞起到了驚人的作用,但我們也不得不提防,此事被居心叵測者過度利用。 在《氣候與文明》系列中,我將以氣候變遷對文明興衰的影響為主要探索方向。
  • 歷史上有哪些神秘消失的古代文明?
    歷史上有哪些神秘消失的古代文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是騰訊旗下的搜尋引擎--搜搜自主研發的互動問答社區。用戶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搜索其他用戶沉澱的精彩內容;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最熱烈的互助氣氛,瀏覽到最精彩的問答內容。
  •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淺析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人類最早的文明大多起源於距今5000-6000年前,比如中國文明、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等,其中有一個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古巴比倫文明。和其他古老的文明一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給人類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歷史經驗和文明遺傳,其對後來其他文明的影響不可磨滅,並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歷史發展進程。
  • 水與印度河文明的興衰
    據推算,當時兩城的人口規模都在4萬人左右,這在同一歷史時期的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  如此輝煌的印度河文明,在持續約1000年後突然消失,在後來的印度文明中,竟然找不到任何來自印度河文明的痕跡。學者們試圖探討其中的原因,並提出了不同觀點,有突發自然災害說、內亂說、蠻族入侵說等等。實際上,任何一種古代文明的消亡、中斷,都不可能只有一種原因,而是在複雜的歷史與自然背景條件下諸多因素疊加的結果。
  • 人類文明是全世界的
    又藉助中華文明之道和陰陽說法,為什麼不認可中華文明呢?理智還是欠缺吧!?(相關文章:物質世界,精神世界陰陽何解?道之為道,佛之為佛如何說?)妙華嚴:人類文明,是全世界的。如果某一個文明成為獨尊,排擠不屑甚至打壓其它文明。不能取長補短的去相互融合,那麼這類文明是狹隘的。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無異是災難性的。因為爭鬥和不能相容是人類各種族之間矛盾的根源。
  • 文明本質的深層解讀與中國智慧
    置身於這樣重大的歷史關口,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文明觀為指導,深刻回應當今世界的文明進步訴求,注重以唯物史觀的實踐觀點去揭示文明形態的本質屬性,以世界歷史的開闊眼光去闡發文明關係的本質要求,以人類進步的價值關懷去把握文明發展的本質承諾,進而深層解讀文明的本質,是當代中國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
  • 外星人已經死於氣候變化 人類會是下一個...
    外星人已經死於氣候變化 人類會是下一個... 氣候變化已經殺死了我們一直在苦苦尋找的外星人?據天體物理學家亞當·弗蘭克稱,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人類是否會遭遇相同的命運,可能已經不再由我們控制。
  • 「Edison-人類起源」進化論,神創論,地外文明外星人創造論
    在生命孕育進化的歷史長河中,一個極其細微的變化都影響深遠。每一個新物種的誕生,都會伴隨著另一個現有物種的滅亡。進化論這套適者生存的理論,放在地球上任何一個物種演變的過程中,似乎都能契合。然而在我們人類身上,卻存在著諸多的不合理之處。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是物種進化的源動力。
  • 陳同濱:從人類文明高度解讀中國遺產
    「我們在講述遺產價值的時候,不僅要說它對中國人有什麼價值和意義,而且可以見證過去人類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有什麼樣的智慧,並落腳到對人類的今天和未來有啟迪意義。」陳同濱說,「申報世界遺產,必須突破自身文化背景的局限,從人類文明的高度去解讀。假如一座中國宮殿,你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這是中國某皇帝登基的地方,所以重要,那一定很難入選。
  • 古瑪雅文明的輝煌是由於得到地外文明的幫助嗎?
    那麼瑪雅文明真的是這麼神秘而特別,完全脫離人類文明的進程嗎?其實我們只要認真的分析一下,就會發現,瑪雅文明同樣只是人類文明的一支,他們在一個歷史時期,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文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文明衰敗了,僅此而已。至於所謂神秘文明,是一些獵奇好事者,以及巫蠱的崇信者們故弄玄虛弄出來唬人的,這些玩意一般都牽強附會,東拉西扯,追根究底卻沒有任何實實在在的根據。
  • 人類文明或源於史前文明的意識轉移
    如果地球上幾億年前就有了文明的足跡,那麼人類就不可能由幾百年前的類人猿進化過來。如果幾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科技手段,那麼幾千年前在叢林裡茹毛飲血過著原始生活的又是誰?而更加詭異的是,審查這些史前文明留下的物品,我們驀然發現當代人類文明與它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人類這幾千年的文明成就,似乎只是在重演史前文明的輝煌。
  • 咖啡和茶,對人類歷史文明的影響
    傳統的歷史告訴我們,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美國抵制英國稅收的一次活動。事實上這是全球連鎖事件中的一個環節,開始於一個單一分子,1700年茶葉只生長在一個地方,中國。如果有那麼一種化學用品,可以改變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基本上可以確定大腦內部已經含有這種化學物質,並且擁有某些類似的功能。大歷史將我們對咖啡因的成立與與人類的起源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地球16億年以前,這顆星球那會兒還是一片海洋,這裡有一種單細胞的生物,它是每種植物每種動物的先祖,也包括了我們人類。
  • 那些生態與文明的故事
    今天,新湖南客戶端就帶您一起來看,歷史上關於生態環境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那些事兒。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彭可心 整合 從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國說起,遍數古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無一不發源於水量豐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態良好的地區。
  •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文明上,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位於北半球,在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從遠古時代起,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創立了素稱發達的古代文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 獨特文明的功勞!人類唯一的自然理性,文明起源就是古希臘?
    若說人類文明的唯一起源是古希臘,我覺得有待商榷,但也並不是說一下子就將它否定,如果更嚴謹一點來講,人類唯一的理性文明起源於古希臘,我認為是可以的。為什麼要在文明之前加一個理性呢?當時的中國更多是發出一系列社會學和工程學的諸子百家,他們對於世界的理解是天道人倫,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合格的文科文明,而當時的印度和西亞地區則更主要的是種族宗教文明,古希臘地區雖然也有神話歷史,也有神的信仰,但是在他們看來,神創造了這個世界,而人則要用自己的知識,也就是哲學和自然科學試圖解釋神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在這一點上古希臘的這一優秀品質,尤其是這個文明的基本特質是其他文明古國
  • 孕育出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淺談地球上多元化氣候類型形成的原因
    作為華夏文明成書最早、流傳最廣的啟蒙讀物,《千字文》開篇僅用短短八個字很好地闡述了大地宇宙的起源、日月星辰的運行的基本規律,同時它也表明了華夏先祖對天地自然、對宇宙、對地球的認知和探索願望。探索地球,人類將能更好的了解自己。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木崢嶸、百花競擇!旖旎的大自然哺育了我們,為人類文明提供了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家園。
  • 從地形看日本的歷史與文明-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本是《日本歷史的謎底》,另一本是《日本文明的謎底》,從地形角度解析日本的歷史之謎。這套書是由日本PHP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文庫本」,據說在日本,這套書頗有人氣,銷售量達30萬冊,也算熱門書了。    我剛拿到這本書時,感覺像是科普讀物,但細看起來又發現裡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