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印度河文明的興衰

2020-12-12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李可可(武漢大學教授) 

  印度河是流經中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國的南亞大河。印度河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是南亞次大陸唯一的原生文明,其鼎盛期約始於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左右走向衰落,公元前1750年前後消失。印度河文明的主要範圍在巴基斯坦境內旁遮普地區的五河平原,是比較發達的青銅文明,覆蓋地域達130萬平方公裡,遠遠超出同時期的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面積。該文明長期沉睡地下,不為人知,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發現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遺址,印度河文明才逐漸呈現,其輝煌程度令世人嘆為觀止。

  印度河文明的最大特點是城市文明,其中尤以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座城市遺址為傑出代表。兩城相距約700公裡,城市規模都很大,約85萬平方米,城市的布局、建築都極其相似,連火磚的尺寸都一樣。兩城都分為東西兩個區,東區(又稱下區)為市民居住區,大街小巷縱橫,街道最寬有10米左右,街巷兩旁數千座磚房鱗次櫛比;房屋大多為兩層或以上,幾乎每家都有水井、浴室、水衝式廁所和下水道。下水道與街巷下的地下排水系統相連,將汙水排出城外。西區(又稱上區、衛城)建在高達10餘米的人工平臺上,周圍是高10餘米的城牆,城內有大廳、大浴池、糧倉等公共建築。據推算,當時兩城的人口規模都在4萬人左右,這在同一歷史時期的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

摩亨佐·達羅遺址

  印度河文明最令人驚異的是城市裡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堪比現代化大都市,而今天印度眾多的城鎮也只能望之興嘆。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座城市的供水有兩個來源:其一是通過渠道將河流的水引入城內,並興建蓄水池儲水;其二就是開挖水井,如摩亨佐·達羅遺址中一共發現了600多個圓形井遺蹟,井臺和井壁都由磚砌成,這些井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清潔飲用水。城市的排水系統沿每條街巷分布,上與各家各戶的浴室、水衝式廁所的排汙土管或斜槽相接,下與各排水支道和主道相連,四通八達如網絡狀分布,主排水道的走勢按地勢由高至低布置,最後將汙水排入城市下遊的河流。城區內這些排水溝大多為地下水道(上有覆蓋),由磚頭鋪設,建有許多過濾設施以防雜物堵塞;排水道的直角轉彎處都做成弧形,邊緣還經過打磨以防雜物阻塞;有些大型的排汙主道甚至可以容納人在裡面走動。如此完善、精巧和細緻的城市排水系統,在人類早期文明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它們歷經四、五千年保存至今,充分說明印度河文明水利技術的高度發達。

  印度河發達的上古城市文明,是建立在發達的農耕經濟基礎之上。此時的印度河文明已產生了高度發達的農業,耕地使用鋤頭,還使用裝有燧石犁頭的犁或木犁,水牛和犛牛已用作耕畜,主要糧食作物是大麥和小麥,是世界上最早盛行種植棉花的地區。青銅器已經廣泛用於製造生產工具(青銅鎬、青銅鶴嘴鋤等)、家庭用具和武器。印度河流域地處亞熱帶,喜馬拉雅山脈為其阻擋了南下的冷空氣,來自印度洋的季風為其帶來季節性的豐沛降雨,加之氣溫的變化,十分適合麥作農業;然而,這種氣候條件也使得流域內雨季易發洪澇、旱季易發旱災。因此,興修水利,防洪灌溉,是開展農業生產的必要前提。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印度河流域就有了灌溉水渠,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兩岸狹小的地帶就已發展出引洪灌溉;考古發現的引水渠和興建於空地的大型蓄水池,說明當時人們已採用引水灌溉和蓄水灌溉兩種方式開發水利,保障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時至今日,印度河仍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這裡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灌溉渠網。水對於印度河文明的影響非常深刻。在摩亨佐·達羅遺址的衛城中還發現了一個大浴池遺蹟:一排排長長的走廊和眾多的房間包圍著一個巨大的水池,水池長12米、寬7米、深2.5米,塗抹了厚厚的瀝青,表面由燒制的雕花磚砌成,周圍分布著水井和排水溝。學者推測大浴池主要是供宗教用途,表明當時人們對水的一種信仰,或對洗浴的神聖崇拜。這可能是流傳至今印度宗教中聖河洗浴文化的起源。

  如此輝煌的印度河文明,在持續約1000年後突然消失,在後來的印度文明中,竟然找不到任何來自印度河文明的痕跡。學者們試圖探討其中的原因,並提出了不同觀點,有突發自然災害說、內亂說、蠻族入侵說等等。實際上,任何一種古代文明的消亡、中斷,都不可能只有一種原因,而是在複雜的歷史與自然背景條件下諸多因素疊加的結果。考古已經證實,摩亨佐·達羅城被至少5層淤泥填埋,說明這一城市至少5次毀於大洪水及其挾帶的泥沙淤填;而伴隨著城市的一次次重建,城市地下水位也隨之漲高。這一現象的發生,緣於人類過度砍伐森林(用於墾地、大規模燒磚、冶煉青銅等),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印度河河床日益淤高;加之氣候本身的變化,如氣溫上升使印度河上遊喜馬拉雅山冰川更多的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使印度河汛期洪水暴漲,導致一次又一次潰堤決口、河流改道、淹毀城市,也就不足為奇了。

  時至今日,印度河文明被塔爾沙漠、印度沙漠所取代,而在沙漠化形成之前,或許有一個氣候劇烈變動的時期:洪旱頻繁,非洪即旱,一步步地摧毀了繁盛的文明,引發社會內部的分化,最終使印度河文明走向衰落。印度後來的宗教(含佛教)哲學講到,世界在大小毀滅(劫)發生前,會經歷火災、水災和風災,這或許是人類早期文明經歷大規模生態災難走向毀滅的記憶。

  印度河文明得益於印度河的哺養,其成長、繁榮的過程也是人類瘋狂掠奪自然、無節制破壞生態環境的過程,一旦自然的生態環境平衡被打破,文明的崩潰也許較之生態平衡的崩潰來得更快、更早。印度河哺養了文明,人類的貪婪瘋狂又毀滅了這一文明。印度河文明為我們帶來太多的驚異與神秘,也為當今科技文明下變本加厲正在破壞地球生態環境的現代人們,提供了太多的啟示與警醒。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07日 14版)

[責任編輯:潘興彪]

相關焦點

  • 我從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印度河平原路過
    而這裡的大平原告訴我,巴基斯坦除了山還有與我們一路同行的印度河衝擊而成的大平原。廣袤的平原上,又正值小麥收穫季節,金燦燦的待收麥子和已豐收後田裡的麥秸垛,讓我看到了這個熟悉的景象,很像我們天府之國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其實,這個印度河衝積平原可比成都平原大得多了。印度河平原是世界上最大衝積平原之一。面積26.6萬平方公裡。
  • 閱讀丨古代亞非文明之印度河文明
    人類歷史的長河從不會停止它奔騰的腳步有的文明湮滅,有的文明興起今天我們要了解的印度河文明就是一場曾綻放在歷史天空的煙花及其絢爛,又無聲消滅這個神秘的文明剛有文明古國這個提法的時候,印度文明指的是以雅利安徵服為起點的恆河文明,大致相當於商朝前期,夏末時期。印度河文明比恆河文明早得多,但是發現的很晚,現在往往籠統的把他們歸到一起,都叫古印度文明,其實兩者是兩回事。
  • 《南亞古代民族與文明通史》達羅毗荼人與印度河流域文明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是難以置信的,因為在其它古代文明中,磚塊只用於王宮及神殿的建築。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就連現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現代都市也未必能動達到。二樓衝洗式廁所的水可經由牆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還有經高樓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從各家流出的汙水在屋外蓄水槽內沉澱汙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縱橫交錯,遍布整個城市。
  • 正覺的道路:第二課〈印度河文明與泛濫農耕〉文明歸宿究竟是什麼
    許多的古代文明基本上照著這個簡單劇本演出,其中包括印度河文明,其文明的興盛繁榮可以從古代印度城市遺蹟看出,該時代的生活品質甚至超過一部份現代印度人,但是繼延續一千年的繁盛之後,印度河文明就從世界上永遠消失了。這篇報告簡單地整理了印度河文明與植物利用的關係,意圖了解植物作為糧食與原料,對印度河文明的影響。
  • 《世界歷史》08 古代印度河文明之謎(含解說詞)
    印度河文明排水系統的完備,給人以特別的印象,這一偉大業績使印度河文明有別於世界其它古代文明。考慮到現在世界上許多農村尚無這樣的設備,5000年前人們的這種成就實在令人驚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尚會鵬)「印度河文明和吠陀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文明。我們現在提到印度文明。很多人把它作為印度河文明,實際上印度文明是指吠陀文明,而不是印度河文明,這兩個文明之間有什麼關係,目前還是個謎。為什麼呢?因為印度河文字還沒有解讀,所以人們只能做出些推測,說這兩個文明之間有聯繫,到底是什麼聯繫?目前還不清楚。」
  • 印度河文明是古代世界文明史上最迷人、最神秘的文明,不接受反駁
    古代世界中最迷人、同時又是最神秘的文化之一,就是印度河文明,她的家就位於印度河沿岸,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河文明或稱哈拉帕文化,興盛於公元前2500年至1700年。在其鼎盛時期它包容了一千多座城鎮,覆蓋了相當於整個西歐的面積,其年代早於亞述和巴比倫文明,比中國的夏朝要早幾百年。
  • 古老悠久印度河文明:為何讓印度人不願意承認?
    自豪感破滅——印度河文明橫空出世帶來的糾結不幸的是,印度的自豪感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一位來自英國的年輕的歷史學家馬歇爾的出現,打碎了印度人的高貴夢。1902年,馬歇爾被印度總督任命為印度考古總監,他採用了當時先進的考古方法,對印度的遺蹟進行了發掘,根據他的考古發現,印度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有一個更加古老的文明,這個文明不是前面說的雅利安人創造的文明,而是一個皮膚黝黑的民族創造的,而他們認為的高貴的雅利安人可能只是一個入侵者。
  • 世界歷史丨08 古代印度河文明之謎(含解說詞)
    印度河文明排水系統的完備,給人以特別的印象,這一偉大業績使印度河文明有別於世界其它古代文明。考慮到現在世界上許多農村尚無這樣的設備,5000年前人們的這種成就實在令人驚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尚會鵬)「印度河文明和吠陀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文明。我們現在提到印度文明。很多人把它作為印度河文明,實際上印度文明是指吠陀文明,而不是印度河文明,這兩個文明之間有什麼關係,目前還是個謎。為什麼呢?因為印度河文字還沒有解讀,所以人們只能做出些推測,說這兩個文明之間有聯繫,到底是什麼聯繫?目前還不清楚。」
  • 什麼是印度河文明,裡面的古遺址說明了什麼,人類是怎麼滅絕的
    什麼是印度河文明,裡面的古遺址說明了什麼,人類是怎麼滅絕的嗨,大家好,我是曉蕊。你可曾聽說過印度河文明,那麼這條文明又是如何被引起注意的呢?大家都知道,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在18世紀之前,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條身在沙漠、人跡罕見的河流,還曾有過可以與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過去,而且與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無前例的。
  • 富足而安逸的古印度河文明為啥被滿是浮屍的恆河文明所取代?
    按說古代的事情應該發到古戰區,但是人家歷史上似乎沒有戰爭這個概念,水倒是不少,而且經常被灌水。大家經常提的文明古國印度,指的是古印度文明。有這個說法的時候,古印度河文明沒有被發現呢。古印度河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其實是兩回事,而且兩者既不在一個地方,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傳承關係。二者之間的差距,大概有鹹豆腐腦和甜豆花那麼大。
  • 印度河文明之謎 第四講原文
    印度河區域才是雅利安文明的搖籃4.      一、符號崇拜還原印度河文明歷史我們總結一下,上次講到印度河文明的宗教體系,首先,我們看到,有神牛崇拜,有菩提樹崇拜,也就是宇宙樹的崇拜,然後有om的崇拜,有萬字崇拜。
  • 三星堆文明來自印度河哈拉帕2
    上篇文章,分析了三星堆的青銅器和西亞文明以及良渚文明的關係,實際上從發掘的器物來看,除了有西亞特色的青銅器外,還有黃金權杖等一列西來文明的器物。足以進一步證明三星堆文明最終的源頭來自於西亞。另一方面,根據推理,是印度河哈拉帕文明把文字帶進了華夏。在這之前,華夏是沒有文字的。古人記載殷人有書有冊,也就是說古蜀國是第一個具備文字書寫系統的文明。現在所看到的河南地區殷商文明出現系統性文字的時間要比古蜀國晚大概300年左右,殷商文明反而是三星堆文明的直系傳承或者是文明衍射(有一支貴族先過去)。
  • 印度河,為什麼不在印度境內?
    我們知道在南亞有兩個勢不兩立的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雖不完全佔據——但也各有一條大河,印度河和恆河。然而,印度河卻不在印度境內,這是為什麼呢?恰恰相反,不是印度河得名於印度,而是印度這個國家——得名於印度河。印度河,其名稱出自梵文Sindhu的拉丁語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
  • 巴基斯坦的母親河,偏偏叫印度河
    提到印度河,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它是印度共和國的河流,事實上,這條河流只有一小部分位於印度共和國境內,大部分位於巴基斯坦境內,甚至影響到巴基斯坦的經濟基礎,它是巴基斯坦離不開的母親河。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60%以上的國土屬於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全長3180千米,流域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
  • 印度洋和印度河屬於誰?
    而印度河全境幾乎都在巴基斯坦境內,所以屬於巴基斯坦境內的主要河流幾乎與印度無關。作為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印度河一直因印度大陸這個地理名稱確定;但是英屬印度印巴分治後,印度河劃到了新生的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後期古雅利安人入侵才導致文明從印度河轉移到恆河流域。
  • 印度河到底屬於誰?歷年來印巴為河水爭端不斷
    很多人知道古印度的文明發源於印度河,被看成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印度河其實並不在今天的印度,而印度一直自稱古文明的繼承者,而發源地卻不在印度,這一點印度自己也知道,而印度河其實主要的部分在巴基斯坦。
  • 中國人曾是印度河的主人!
    中國一詞來自印度,絲綢的產區也在印度及東南亞,那裡是古代中國人的轄區,也是黃河文明的母源。西方傳教士艾儒略在明朝編輯創作了《職方外記》,其中講述了一個找不到名字的「百爾西亞國」(從事跡看,它屬於亞述王國)。
  • 探索印度河的奧秘,開啟不一樣的巴基斯坦的旅行
    探索印度河的奧秘,開啟不一樣的巴基斯坦的旅行。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裡。
  • 為什麼「印度河」在巴基斯坦境內,卻被稱為印度河呢?
    導語:為什麼「印度河」在巴基斯坦境內,卻被稱為印度河呢?如果現在大家再去翻閱自己的中學歷史課本的話,一定會在課本裡看到「哈拉巴文化」這五個字,那麼對於這五個字是什麼含義呢?其實這就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對於它的遺址是在印度河流域。
  • 世界文明史:印度河和恆河是分界線,是進入恆河平原,必經之路
    其中,水系最發達的當屬北部的印度河和中北部的恆河。從北向南,印度半島的地形可以分成三部分,依次是喜馬拉雅山區、印度河一恆河平原和南部的德幹高原。其中,印度河一恆河平原又有北部平原之稱。古印度文明就是在這裡產生和繁榮起來的。印度河一恆河平原由三條河流衝積而成,它們分別是印度河、恆河以及布拉馬普特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