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看,這最酷炫的民族風,除了雲南,也沒誰了。老規矩,咱上圖!
怎麼樣,有沒有被熱情、美麗的民族風吸引?那小編再告訴你件更熱鬧的事兒——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廣播惠農 愛在鄉村」系列公益活動昨天走進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把文藝、農技、醫療「大禮包」統統送到鄉親們身邊啦。
當「耿馬民族風」遇上「愛在鄉村」,會碰撞出怎樣的感情小火花?趕緊去看看。(注意:文末有驚喜。)
先聽,這樣的歌聲才是最開懷~
這次的「愛在鄉村」活動恰逢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傣歷1378年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愛在鄉村」首先用文藝演出、用歌聲送來對耿馬鄉親們的新年祝福。
看!真是一位美麗的歌唱仙子!
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民族歌舞團的歌唱家楊倩琳。雲南是她的家鄉,她也是哈尼族人。這次,她為耿馬的父老鄉親帶來了歌曲《花腰女》《阿老表》。
愛在鄉村紮根人民
藝術家們用精湛的表演,溫暖著每一個老百姓。她是星光大道獲獎選手、最美女中音、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斯琴琪琪格。她用一首《呼倫貝爾大草原》,讓耿馬的朋友隨著她的歌聲領略大草原的風光;她用一首《草原祝酒歌》,送上真摯的祝福。
在這個好日子裡,我們隆重請出男神登場!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於乃久為耿馬的朋友們帶來歌曲《這個日子真好》《舉杯吧朋友》。
「天籟」飄來,臺下觀眾越聚越多,把文藝演出所在的白馬廣場圍得是「裡三層、外三層」。尤其是小朋友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帥氣、漂亮的叔叔、阿姨唱歌跳舞,有的人高興得手舞足蹈。
除了從北京趕來的大腕們,耿馬當地的演員們也為鄉親們跳起了民族節奏、唱起了民族歡歌。你信不信,有些特色節目,你可能真的是第一次聽說!
馬鹿舞
這是傣族特有的舞蹈,歷史悠久。馬鹿舞傣語原名「戛朵」,「戛」意為玩、耍,「朵」相傳是一種形似馬鹿的長體、長角的神秘野獸。
肯饒麼頌
《肯饒麼頌》是一種充滿傣族特色的古樂。俗話說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很多民族的藝術需要傳承、需要發揚。
青苗調
除了傣族的潑水節,佤族的青苗節也是耿馬群眾歡慶的大節日。它是當地佤族群眾祈盼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的一種古老的祭祀活動。
蝴蝶舞
這是一種民間原生態舞蹈,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民間流傳很廣。
淶階恩賽-女創拳
欣賞了傣族、佤族的舞蹈、歌曲、音樂,咱們來點「厲害」的,看看傣族的武術——傣拳。 傣族武術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已具雛型,唐代已成系列。傣族武術突快突慢,剛柔相濟,要求有兔子的靈敏、鷹的眼力。
他是耿馬縣土生土長的傣族歌手巖更。他的許多歌曲都是自編自唱,優美動聽,以百姓生活為主題,貼近大家的生活,深受傣族人民的喜愛。他為大家演唱了歌曲《搖沙》。
傣族的藝術家表演完,佤族的藝術家該登場了。一首佤族歌曲《龍潭水》,讓臺下的觀眾跟著拍起手來。
看,讓愛捲走所有的塵埃~
昨天的「愛在鄉村」大型公益活動,我們不僅帶來了明星、帶來了精彩節目,還帶來了實用的服務。下午,農技小分隊、醫療小分隊兵分兩路,為大家解答農技、醫療等方面的問題,讓「愛」捲走大家的煩惱和困惑。
「這是什麼害蟲?」「這棵果樹是生病了嗎?」「我該給樹打什麼藥?」 在耿馬華僑管理區林果種植示範園,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王永模副教授被果農們團團圍住,他們不停地問著心裡的疑惑。
這裡目前已發展優質水果3678畝,其中3000畝是柑桔。眼下正是結果期,可是不少果樹得了黃龍病。果農們不忍心砍掉,問問王教授有沒有防治病蟲害的好辦法。王教授帶著果農們把果樹上的木蝨、紅蜘蛛等害蟲細細分辨了一番,給他們提了很多建議。
在地裡講解完之後,王永模副教授還為耿馬的果農準備了一場針對柑桔病蟲害防治的講座。為了這次講座,王老師專門做了近百頁的PPT,並主動把PPT留下,為果農日後防治病蟲害做參照。他還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隨時可以為果農們解答問題。
與此同時,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謝連娣來到耿馬縣人民醫院,為鄉親們義診。
開朗、善良的謝大夫熱心公益,多次和中國鄉村之聲一起到鄉村義診。先查房、再門診,鄉親們都想讓北京來的專家給看看。
既然如此,那就——留下來、留下來?好!
說有驚喜,這就來啦!
歌曲沒聽夠?農技指導還想要?醫療知識太想聽?好!從現在起全都有。因為——
臨滄和普洱也能聽到中國鄉村之聲的聲音啦!
昨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總編輯史敏為臨滄市人民廣播電臺和普洱市人民廣播電臺,授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惠農」工程示範市牌匾。
臨滄和普洱的朋友們,從昨天起就都能通過臨滄臺和普洱臺收聽中國鄉村之聲的精彩節目啦!值得一提的是,普洱市人民廣播電臺早已開始轉播。消息一出,網友們這個羨慕呀——
從此,在祖國的西南邊陲,也能收聽到中國鄉村之聲的聲音。甭管網絡上你們這些友誼的小船翻不翻,反正我們這條友誼的大船絕對不翻!
中國鄉村之聲是全國性對農公益廣播。2012年8月27日開始試播,9月26日正式開播,使用普通話播音,通過中波、農村大喇叭、網際網路、移動終端客戶端以及直播衛星等渠道覆蓋全國。立足公益性,突出服務性,強化實用性,全天24小時播出談話類、信息類、服務類和文娛類的廣播節目。設有《三農中國》《致富青年幫》《舉案說法》《鄉村保健站》《鄉村夜話》等欄目。 目前,中國鄉村之聲通過「廣播惠農」工程,已在山東汶上、遼寧東港、內蒙古呼和浩特、寧夏青銅峽實現調頻落地。 「愛在鄉村」公益活動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所打造的公益品牌活動之一。活動旨在將文化、科技、醫療等服務真正送到廣大基層,真正送到農民身邊。這次「愛在鄉村」走進耿馬,是我們全國大型公益活動自創辦以來的第32場,也是2016年「愛在鄉村」大型公益活動的第二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總編輯史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雲南記者站站長張江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社教節目中心副主任陶煒,雲南普洱市廣播電臺臺長石川,雲南臨滄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高興然,耿馬縣委副書記、縣長宋正垠等參加活動。
中國鄉村之聲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轉載,但請務必註明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鄉村之聲」,並保持轉載內容的單獨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