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店、10元店,相信很多人都逛過這樣的雜貨鋪,裡面堆滿各色百貨,大喇叭循環播放著「樣樣兩元,隨便買隨便看,兩元買不了吃虧,兩元買不了上當……」
隨著中國消費市場的升級,這樣的兩元店、十元店是越來越少,但在美國,卻有一家一美元取得巨大成功,它就是美元樹超市。
美元樹最開始的形態並不是1美元的雜貨店,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美國人K.R.Perry於1953年開的一家賣工藝品的小雜貨店,名字叫Ben Franklin。
這家店不溫不火地一開就是17年,至1970年,K.R.Perry開始轉型,與另兩位合伙人商議後,在購物中心地段創辦了「K&K」玩具店。
借著當時美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K&K迅速發展起來,幾年之類發展到130多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16年後的1986年,K&K再次嘗試轉型,新開了5家門店實行1美元的模式,推出了「only$1」品牌。按照構想,這個新品牌的定位是用以去庫存的商店,所有商品定價1美元,而選址方面花了心思,故意開在K&K玩具店旁邊,方便將現有的客流量引入新門店中。
豈料,原本只是輔助主營業務的only $1品牌發展超乎預期,很快便喧賓奪主,業績趕超了玩具店。於是1993年,管理團隊正式將「Only $1.00」品牌更名為「Dollar Tree」,真正區別於普通的1美元店,就好比我們叫慣了的2元店、10元店只是一個統稱,突然就有了一個品牌名一樣。
1美元的低價,是吸引顧客光顧和消費的一個誘因,但絕對不是核心。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靠售賣低價而劣質的產品,長盛不衰的。所以售賣正品才是美元樹能夠經營半個多世紀,且不斷擴張的核心競爭力。
問題是,雖然人們都在追求「物美價廉」的商品,可美元樹是怎麼在1美元的定價下保證正品又能創造盈利的呢?
成本控制無所不用其極!
對所有零售企業而言,SKU的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低價的美元樹也不例外。
所以他們的第一步是確定SKU,並設計出最合理的商品搭配矩陣,具體可以用老闆的話來形容:「我們正在賣的東西,是你想要但又不是十分必要的。」
也就是說,美元樹專門提供那些能刺激你消費欲望,但可買可不買的商品。比如糖果食品、保健美容用品等「基本消費品」,又如玩具、禮品等「多樣化產品」,還有復活節、萬聖節、聖誕節等重要節日必用的「季節性商品」。
這三類商品零售額,分別能佔到美元樹總營收的50%,45%和5%。
基本消費品,大部分都是剛需的消耗品,由於美元樹只賣1美元的價格(大大低於普通商店),加上廣告宣傳、口碑傳播,能夠讓許多顧客想要買相應產品時想起它,即使不賺錢,但也能為商店帶來流量,營造火爆的效果。
就好比在國內,你想要買指甲剪、菜碗等日用品時,2元一件的價格絕對比商場超市要便宜得多,假如你恰好經過、家裡又缺這樣的用品,你多半會進去看一看。
而後兩類產品,實際上賣點更足、更有趣,無形中承擔了盈利的任務。當你走進店裡只準備買一些小零食或日用品時,看到旁邊貨架上有些新奇的小玩具,你又會想:可以買來送給自家或朋友的小孩,拉近彼此的關係,反正也不貴。於是,不自覺地就買了。
美元樹這套SKU設計在當時可謂先進,有同行研究後評價稱:「和同類型的低價店比起來,美元樹的優勢更為明顯,能為顧客在購買時,提供有趣的尋寶體驗。」
SKU的種類確定了,1美元的定價無法更改後,美元樹自然要開始從源頭上控制成本。
美元樹最先盯上的是進貨成本,並深入流通渠道的上遊,掌控到工廠經常會不定時清倉處理尾貨的信息。這類產品本身就是正規生產的,只不過因為換季或產能過剩導致了多餘,對工廠而言這是筆負擔,要知道國內就有許多廠家因尾貨積壓嚴重、無法回籠資金、做不了滿足新市場需求的產品而倒閉。
因此,美元樹多方調研後,總是能見縫插針與合適的廠家談判,以低價收購廠家的尾貨,成本隨之而降。而這還只是美元樹初期的舉動,等到與此類廠家合作久了,又十分容易帶動其他廠家主動上門談合作,美元樹就此反過來掌握了主動權,議價的空間就更大了,比如兩家生產同樣玩具的廠家,為了贏得美元樹的採購訂單,多多少少會在價格上讓步。
隨著尾貨採購規模和範圍的擴大,許多品牌供應商甚至會專門為美元樹定製低價優質產品。比如寶潔曾為美元樹定製了一款3.5盎司一支的牙膏,就比供應沃爾瑪的產品更優惠。
除此之外,美元樹還在另一塊成本重心——店面裝修方面下了功夫。
他們深知,消費者進1美元店的目的很純粹,就是為了少花錢買實在,並不像買奢侈品為了滿足身份認同需求或虛榮心,因此店鋪裝修只要清爽、有條理簡單即可;
而且,受限於1美元的定價,他們的SKU數量自然無法跟沃爾瑪等傳統零售巨頭相比,因此店面面積也不用追求大,事實上美元樹的店鋪不到沃爾瑪的1/10大,裝修樸實,光線明亮。
值得一提的是,美元樹在人力成本上也做到了精簡,最大的店面裡,也只設5名理貨員……
總而言之,美元樹在任何能夠縮減成本的地方都下了功夫,從而能真正做到薄利多銷,並且幫助廠家去尾貨、去庫存、開闢新的渠道,讓消費者買到稱心如意的低價正品,真正是多贏。
據悉,2017年美元樹營收高達226.64億美元,淨盈利17.14億美元,淨利潤率高達7.56%。這是什麼概念,對比下國內零售業巨頭就知道了:2017年,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營收1023.2億元,盈利27.93億元,盈利率僅2.73%。
借勢沃爾瑪,方便消費者
幾乎美元樹的每一步運營方針,都可以拿沃爾瑪來做對比,即使兩者的最終形態並不相同,但這並不妨礙美元樹利用沃爾瑪的影響力,尤其是選址策略!
歸納美元樹的選址,一句話足矣——只要有沃爾瑪的地方,3公裡以內必有美元樹。
美元樹有9個配送中心,可實現95%的商品通過配送中心送到門店,同時,他們還開發了一個物流系統,可直接對接海外供應商與配送中心;它還建立了一個自動補貨系統,已經實現了大約2700種日常消費品的一鍵自動補貨,顯著地提高了周轉速度。
可以說,在物流方面的投入與建設,是美元樹在國際市場攻城拔寨的重要利器。截止目前,美元樹全球門店已經接近15000家,雖然與沃爾瑪、麥當勞、星巴克有差距,但人家是靠1美元的生意做起來的。
線上內容營銷
相比中國,美國零售業極為突出的一個特徵是會員制度!美國的會員制可不是簡單的會員卡那麼簡單,其套路多了去了。
美元樹就成立了一個Loyalty Club,也就是用戶興趣俱樂部。與國內催著你交錢辦會員卡不同,加入這個俱樂部不需要任何「入會費」,還會為用戶提供有用的商品信息,並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福利。
而且,這個俱樂部非常善於進行內容營銷。他們每月會精選出一些關於食譜、DIY、小甜點、裝飾品等的創意點子,形成攻略教程,以供大家參考。
這些攻略教程首先可讀性很強,用戶喜好看,願意學;其次,美元樹才會植入相應的商品信息,讓感興趣的用戶可以直接購買,形成消費轉化。
美元樹還有另外一個內容營銷基地,也就是美元樹官網上「Share Your DollarTree Story」的模塊。
美元樹安排了專門的人運營,將其細分成7個小組,用戶可以在這裡發布與美元樹的故事,或分析自己的購物體驗,評價商品信息等等,有點像淘寶的「買家評論」,但無疑更高級。
如此一來,新顧客可以通過這個版塊建立對美元樹的初步印象,美元樹也能加深與新老用戶的溝通和情感維繫,強化用戶對企業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