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式傳動系常見布置形式與汽車總體布置方案是相適應的,主要與發動機的位置及汽車的驅動型式有關。
按布置形式可分為:
一、發動機前置後輪驅動(FR)
質量分布均勻的機械式傳動系是目前國內外大多數載貨汽車上普遍採用的一種布置形式,在部分轎車和客車上也採用這種型式。動力經過離合器、變速器、萬向傳動裝置、後驅動橋,最後傳到後驅動車輪,使汽車行駛。
其優點是軸荷分配較合理,能夠獲得足夠的驅動力,發動機散熱條件好,離合器、變速器的操縱機構簡單維修方便。 缺點是需要一根較長的傳動軸,不僅增加了整車質量,還影響了傳動系的效率。
二、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FF)
現在大部分轎車採用的布置形式。這種布置形式將發動機、離合器和變速器都布置在驅動橋的前方,而且三者與主減速器、變速器裝配成一個整體,安裝在車架或車身的底架上,前橋為獨立懸架,省去了變速器與驅動橋之間的萬向傳動裝置。
其優點是整車質心降低,有助於提高乘坐舒適性和高速行駛時的操縱穩定性。缺點是上坡時汽車質量後移,前驅動輪的附著質量減小,爬坡能力相對較差;下 坡制動時則由於汽車質量前移,前輪負荷過重,高速時易發生翻車事故,前輪的輪胎壽命也比較短。
三、發動機後置後輪驅動(RR)
大部分大型客車上採用的布置形式,少量轎車和微型汽車也採用這種形式。這種布置形式的發動機布置在汽車後部,動力經過離合器、變速器、角傳動裝置、萬向傳動裝置、後驅動橋,最後傳到後驅動車輪。
其優點是前軸不易過載,並能更充分地利用車箱面積,可有效地降低車身地板的高度或充分利用汽車中部地板下的空間安置行李,還有利於減輕發動機的高溫和噪聲對駕駛員的影響。缺點是發動機冷卻條件較差,有些故障不易被察覺,遠距傑操縱也使操縱機構較為複雜、維修調整不便。
四、發動機中置後輪驅動(MR)
發動機布置在汽車的中部,後輪驅動,前後軸可實現較為理想的軸荷分配。雙座賽車採用這種形式時以乘坐空間為代價獲取較高的汽車性能。客車採用這種形式時能充分利用車廂的有效面積。雙座賽車和部分大、中型客車採用這種布置。
五、全輪驅動汽車的傳動系(nWD)
為了充分利用所有車輪與地面之間的附著條件,以獲得儘可能大的驅動力,提高通過性,越野汽車一般將全部車輪都作為驅動輪。發動機前置,在變速器後裝有分動器將動力傳遞到全部車輪上。
目前,輕型越野汽車普遍採用4x4驅動形式,中型越野汽車採用4x4或6x6驅動形式,重型越野汽車一般採用6x6或8x 8驅動形式有些轎車為了在提高整車牽引性和通過性的同時,改善汽車的行駛穩定性、制動性和轉向特性,也採用全輪驅動的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