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是中國古代十大行書書法字帖作品之一,由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紙本墨跡,縱23釐米,橫14.8釐米,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字逸少,生於公元303年,卒於公元361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徙居浙江會稽,東晉時期書法家,被後人稱為「書聖」。
《快雪時晴帖》為《三希堂法帖》之一,共4行28字: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快雪時晴帖》於唐朝初期被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賜給丞相魏徵(公元580年~公元643年)收藏,後傳給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8年)收藏;
《快雪時晴帖》於宋朝初期被蘇舜元(1006年~1054年)和蘇舜欽(1008年~1049年)兩兄弟所收藏,後進入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內府被收藏,蓋有「紹興」聯璽,《快雪時晴帖》還曾進入金章宗完顏璟(1168年8月31日~1208年12月29日)內府被收藏,蓋有「明昌御覽」印,後被南宋末期丞相賈似道(1213年8月25日~1275年10月)所收藏,蓋有「秋壑珍玩」印;
《快雪時晴帖》於元朝時被北燕張氏所收藏,於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年間進入皇宮內府,1318年(延祐5年)時,劉賡(1248年~1328年)、趙孟(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和護都沓兒等奉敕題跋;
《快雪時晴帖》於明朝時先後被朱希孝(?~約1574年)、王穉登(1535年~1612年)、吳廷、劉承禧(1560年~1621年)和吳廷(第二次)等收藏,並被文震亨(1585年~1645年)和梁詩正(1697年~1763年)題跋;
《快雪時晴帖》於清朝時被馮銓(1596年~1672年)收藏,於1679年(康熙18年)進入內府,蓋有清宮鑑藏寶璽,乾隆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以楷書題引首「神乎技矣」4個大字和「天下無雙,古今鮮對」8個小字,他對此作觀賞30餘次,題跋50多個,所寫觀後感累計2萬餘字之多,加上其它所有「跟帖」加起來有80多個,並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合編為《三希堂法帖》;
1949年,《快雪時晴帖》隨國民黨敗退被運至臺灣存放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