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勒勒車」?為什麼它是牧民「流動的家」?

2021-01-12 知識就是力量

撰文/施立學(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內蒙古,除了蒙古包,牧民還有一個「流動的家」——勒勒車,車上帶篷,車廂開若船艙,常常是一家人住在裡面。

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因常以牛拉動,亦稱」蒙古式牛車」、「牛牛車」。勒勒車,因牧民吆喝牲口「勒勒」而得名。它是為適應北方草原的自然環境和蒙古族生活習慣而製造的交通工具,現在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及其周邊地區依然可見。

01

勒勒車是怎麼製作的?

勒勒車通常以草原上常見的樺木為原料,車軸、車輪、車瓦、輻條、輪心、車轅、車架,主要用樺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樺木質地堅硬,耐磕碰,車體又輕,著水受潮不易變形,適宜在草原、沙灘上通行。整個勒勒車不用鐵件,結構簡單,便於製造和修理。

勒勒車的構造分為車上腳和車下腳兩部分。車下腳是由車輪、車軸、車頭組成。車輪一般是用一棵樹的樹幹彎圓製成,造車時,將樺木或柞木等烘烤軟和,並使之彎曲成弧狀,六段彎曲的木弧連接在一起,為一個輪子,亦稱「車輞」。車輪的高度為1.5米,每臺車共兩個車輪。車轂是指車輪中心插軸的部分,明清以後,車軸眼裡鑲了車鍵,減少了顛簸,更平穩了。連接車輞和車轂的直條為車輻,車輻一般用榆木和柞木製作,每根長達65釐米左右。車軸心與車輞之間,放射狀排列18根車輻,支撐車輪,有「六瓦十八輻」之稱。車軸兩端有車頭,這些部件,構成了車下腳。車輪直徑最長的有1.5米左右,相當於牛身的高度。

勒勒車結構示意圖(繪圖/劉泉伯)

勒勒車車上腳是由兩根長達4米多的車轅、8~10條車撐、車槽組成。車轅穿過約1.5米的車槽,在兩轅的頂端系上編擰而成的繩狀柳條,套於牛脖子上的橫木上,以供拉行。車體上,有用柳木條彎曲成半圓形的車棚。棚周圍包以羊毛氈,形成篷帳,用以遮陽光、擋雨、防雪、禦寒。

勒勒車車輪

02

勒勒車有什麼特點?

勒勒車是牧民流動的家,車上帶篷,車廂開若船艙,常常是一家人住在裡面。它的特點是車身小,雙輪大。因為牧區冬天雪深過膝,夏季草深,沼澤地多,車輪大的勒勒車輕便靈活,無論是行走在牧草繁茂的草場,積雪深厚的雪野,還是泥濘的沼澤或者崎嶇的坡道,都能夠順利通行。

「黃羊竄一竄,馬跑一身汗。」草原上,蒙古原羚的奔跑速度非常快,最高時速為90千米/時,以75千米/時的時速奔跑可持續1小時之久,而在雪厚草深的冬與夏,因勒勒車適用於各種道路,亦被牧人譽為「草上飛」。這種車除了搬運氈房、物資、生活用水外,戰時還常用作馱運軍隊輜重的戰車。 由于勒勒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修理的便捷性,所以才能一直沿用下來。從古代到近代,勒勒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勒勒車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作為蒙古文明的象徵,勒勒車把蒙古族從遠古載入了今天。它的製作技藝並不複雜,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其傳承衝擊很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勒勒車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摩託車、小汽車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數偏僻地區還有牧民使用外,目前草原上已難以見到勒勒車。掌握勒勒車製作技藝的藝人多數已上了年紀,且後繼乏人,這項傳統技藝亟待搶救和保護。

相關焦點

  •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簡介      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因常以牛拉動,故也叫蒙古式牛車。    製作技藝和特點      勒勒車是牧民流動的家,一般車身長4米以上,車上可帶篷。帶上篷,車廂開若船艙,「行則車為室,止則氈為廬」,常常是一家人住在裡面。它的特點是車身小,雙輪大。
  • 聽風|阿爸的勒勒車!
    《阿爸的勒勒車》作詞:顧德龍作曲:李虹演唱:敖都阿爸的勒勒車從草原上走過一路走來一路轍車輪上承載著阿爸的生活一生追尋生命的綠色嗬~~~阿爸的勒勒車風風雨雨不停泊 日岀又日落走出歲月的長河走不岀我的歌阿爸的勒勒車從敖包旁走過一路走來一路波折車轍裡銘刻牧人的生活一生坎坷從不退縮嗬
  • 草原的記憶——蒙古族的勒勒車
    牧民們拉水、拉牛糞、到場搬家、運送燃料及婚喪嫁娶,運輸生活日用品、趕那達慕大會等等多離不開它。古代的生活車。勒勒車為蒙古式牛車,為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於遊牧民族遷徙不定,車子成為其交通必需。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早就有造車用車之習俗。鑿刻在烏拉特中旗幾公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車子的巖畫。據有關學者考證:「其式樣與北魏車型很相似,為雙轅雙輪,車廂上有氈帳,可以乘坐或居住。」
  • 萬象打卡——行走的勒勒車有著怎樣的傳說呢
    勒勒車,顧名思義,其緣於蒙古族的雙輪車。古時候,蒙古族是以遊牧為生,而勒勒車就是牧民流動的房子,衣食起居之所,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運輸工具。勒勒車從前,在蒙古大草原上,成吉思汗東徵西戰,打下了大片江山,他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勒勒車。原來車輪巨大,車蓬簡陋,輪子以各種木材製成,以馬驅之,顛簸異常。
  • 【幸福花開新邊疆】牧民的節日那達慕:展示蒙古族文化的草原盛會
    【幸福花開新邊疆】牧民的節日那達慕:展示蒙古族文化的草原盛會  【解說】8月,水草豐茂,綠草如茵,是內蒙古草原最美的季節,也是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舉辦的時候。8月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草原,「2020·興安盟那達慕」如期而至。當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相聚於此,共同領略著這場草原盛會的魅力。
  • 勒勒車和蒙古交通驛站
    牧民們拉水、拉牛糞、到場搬家、運送燃料及婚喪嫁娶,運輸生活日用品、趕那達慕大會等等多離不開它。首尾串聯,一人可駕馭三、五輛,甚至十餘輛,故有草原列車之稱。解放後逐漸改用軸承膠皮鐵輪。過去,勒勒車是牧民必備的家當,現已被拖拉機、汽車所代替。勒勒車為蒙古式牛車,為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於遊牧民族遷徙不定,車子成為其交通必需。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早就有造車用車之習俗。
  • 「家住興平」童年的勒勒車
    李建華那天遊覽馬嵬驛,擺放在路邊的幾輛勒勒車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這種運輸工具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它曾經承載過我的童年,帶給我很多樂趣。倘若不是在景區碰見,我幾乎要將它遺忘了。它由木輪、車軸、車轅、襯板、護欄和支格子組成,一個車輪上的輻條不多不少,剛好18根。它的爬坡和越野性能良好,不管山川、草原、丘陵,都能夠行走自如。任由冰雪路、石灘路、泥濘路,它都不在話下。
  • 蒙古族勒勒車:車鈴悠悠在天邊
    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因常以牛拉動,故也叫蒙古式牛車。為適應北方草原的自然環境和蒙古族生活習慣,勒勒車輪體一般建造的很是高大,但車身卻極為輕便,便於製造和修理。
  • 勒勒車走過千年:雖風華褪去,但仍然光耀草原
    披著遠古的風塵,留下風雲變幻的車轍,神奇的勒勒車,拉著歲月的風雨,放牧這無邊的山河…… 當著名歌唱家楊洪基演唱的歌曲《神奇的勒勒車》再次響起的時候,我們折服在被譽為「草原之舟」的勒勒車之下。勒勒車從茫茫的草原深處走來,講述著自己的故事緩緩向前。
  • 勒勒車與風中蘆花-光明日報-光明網
    不錯,滿園草木皆已凋零,唯它堅持不倒,守住生命之頑強與堅韌。我凝目而視,思緒聯翩——    猛然,在我的心屏上,清晰地出現了一輛老舊的勒勒車,以及牽動它的那一頭老黃牛。車轅上駕車的那位老額吉,額手而目,若有所思。風中的白髮,飄動如晚秋的蘆花。她,就是我的母親。我覺得,在高高藍天裡,她仍駕著那輛勒勒車,俯視著我,俯視著草原。仿佛,還在去額吉鹽湖拉鹽的路上。
  • 烏蘭牧騎 坐著勒勒車行走在草原
    2016年,烏蘭牧騎創作演出的民族情景歌舞劇《草原上的烏蘭牧騎》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已不記清有多少次,為了滿足群眾觀看演出的願望,烏蘭牧騎不論嚴寒酷暑到草原深處為牧民表演。  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的一封回信讓人們的目光聚焦在這支特殊的文藝工作隊伍上。
  • 勒勒車下了崗
    勒勒車下了崗 發表時間:2012-04-26   來源:中國文明網   勒勒車,   勒勒車,  下了崗,  博物館裡去休養。
  • 【達鄉文物篇】達斡爾族傳統運輸工具——勒勒車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達斡爾族勒勒車(Daor tereg) 亦稱為大輪車或大軲轆車,是達斡爾族人早期交通工具。達斡爾族勒勒車用黑樺木和柞木製作,輪高約1.5米,車輞是黑樺木經燻烤彎曲而成,兩到三根輞圈成一輪,車轂是用約40釐米長、30釐米直徑的黑樺木製成,上面安18—20根輻條。車轅約4米長,套馬、牛拉車,載重千餘斤。圖片中的勒勒車在1999年收藏於哈拉達斡爾族文化展覽館,2013年定為三級文物,現收藏於達斡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
  • 走吧,坐上勒勒車帶你去尋找詩和遠方...
    走吧,坐上勒勒車帶你去尋找詩和遠方......達斡爾族勒勒車用黑樺木和柞木製作,輪高約1.5米,車輞是黑樺木經燻烤彎曲而成,兩到三根輞圈成一輪,車轂是用約40釐米長、30釐米直徑的黑樺木製成,上面安18—20根輻條。車轅約4米長,套馬、牛拉車,載重千餘斤。圖片中的勒勒車在1999年收藏於哈拉達斡爾族文化展覽館,2013年定為三級文物,現收藏於達斡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
  • 承德至北京的高鐵即將開通:草原人民心歡暢——從勒勒車到高鐵
    從勒勒車到高鐵金 池也是隆冬時節,蒙古長調被凍僵,餘音停在半空中,等待春風來解凍。空氣被冷凝固,終於有了自己的形態和色彩,終於可以停下來理一理七色羽毛。在媽媽的叮囑、爸爸的注視下,哥哥套好勒勒車,我坐在鋪好氈子的車廂內,媽媽又給我蓋上一條厚毯子。哥哥囑咐我抱好書包,他手持馬鞭,從馬頭到車尾,上上下下、仔仔細細檢查一遍,一抬屁股坐上駕駛位,棗紅馬下意識地甩了甩尾巴,打了個響鼻,表示它已經做好幫我們趕班車的準備,哥哥一甩鞭子,喊一聲「駕!」一輛與時間賽跑的勒勒車載著我們出發了。
  • 蒙古包的頂為什麼是圓的 遊客睡的和牧民們住的差距很大!
    蒙古包是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用特製的木架搭起,羊毛氈圍裹而成,頂部呈天幕狀圓形,可通風、採光。在草原上,隨處可見這樣一座座蒙古包,獨棟的,常為遊牧人家自己居住,也有成片的,多為旅遊開發供遊客居住的賓館式蒙古包。
  • ...探訪「託力罕」牧民之家旅遊點 看牧民蘇·呼格吉勒圖的致富...
    「託力罕」牧民之家旅遊點外景」創收,蘇·呼格吉勒圖還有第二件致富「法寶」,那就是他親手創辦的「託力罕」牧民之家旅遊點   2014—2015年,西烏珠穆沁旗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整合各類涉牧項目,為「託力罕」牧民之家旅遊點拉通網電、新打機井2
  • 姑娘去西藏牧民家做客,普通牧民的家6000元,4萬元已是豪宅
    去一趟西藏牧區,你能看到最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接觸到最善良的牧民,吃到最正宗的犛牛肉、犛牛酸奶和甜茶。,是夏季過節時,可以全家甚至全村聚集到草地上狂歡,因此,每一戶牧民人家都會置辦一個帳篷。這些黑色的帳篷,是最傳統也最保暖的,它的原材料是犛牛毛,都說犛牛全身是寶,不僅肉可以吃,毛還可以做地毯、衣服,甚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