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施立學(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內蒙古,除了蒙古包,牧民還有一個「流動的家」——勒勒車,車上帶篷,車廂開若船艙,常常是一家人住在裡面。
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因常以牛拉動,亦稱」蒙古式牛車」、「牛牛車」。勒勒車,因牧民吆喝牲口「勒勒」而得名。它是為適應北方草原的自然環境和蒙古族生活習慣而製造的交通工具,現在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及其周邊地區依然可見。
01
勒勒車是怎麼製作的?
勒勒車通常以草原上常見的樺木為原料,車軸、車輪、車瓦、輻條、輪心、車轅、車架,主要用樺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樺木質地堅硬,耐磕碰,車體又輕,著水受潮不易變形,適宜在草原、沙灘上通行。整個勒勒車不用鐵件,結構簡單,便於製造和修理。
勒勒車的構造分為車上腳和車下腳兩部分。車下腳是由車輪、車軸、車頭組成。車輪一般是用一棵樹的樹幹彎圓製成,造車時,將樺木或柞木等烘烤軟和,並使之彎曲成弧狀,六段彎曲的木弧連接在一起,為一個輪子,亦稱「車輞」。車輪的高度為1.5米,每臺車共兩個車輪。車轂是指車輪中心插軸的部分,明清以後,車軸眼裡鑲了車鍵,減少了顛簸,更平穩了。連接車輞和車轂的直條為車輻,車輻一般用榆木和柞木製作,每根長達65釐米左右。車軸心與車輞之間,放射狀排列18根車輻,支撐車輪,有「六瓦十八輻」之稱。車軸兩端有車頭,這些部件,構成了車下腳。車輪直徑最長的有1.5米左右,相當於牛身的高度。
勒勒車結構示意圖(繪圖/劉泉伯)
勒勒車車上腳是由兩根長達4米多的車轅、8~10條車撐、車槽組成。車轅穿過約1.5米的車槽,在兩轅的頂端系上編擰而成的繩狀柳條,套於牛脖子上的橫木上,以供拉行。車體上,有用柳木條彎曲成半圓形的車棚。棚周圍包以羊毛氈,形成篷帳,用以遮陽光、擋雨、防雪、禦寒。
勒勒車車輪
02
勒勒車有什麼特點?
勒勒車是牧民流動的家,車上帶篷,車廂開若船艙,常常是一家人住在裡面。它的特點是車身小,雙輪大。因為牧區冬天雪深過膝,夏季草深,沼澤地多,車輪大的勒勒車輕便靈活,無論是行走在牧草繁茂的草場,積雪深厚的雪野,還是泥濘的沼澤或者崎嶇的坡道,都能夠順利通行。
「黃羊竄一竄,馬跑一身汗。」草原上,蒙古原羚的奔跑速度非常快,最高時速為90千米/時,以75千米/時的時速奔跑可持續1小時之久,而在雪厚草深的冬與夏,因勒勒車適用於各種道路,亦被牧人譽為「草上飛」。這種車除了搬運氈房、物資、生活用水外,戰時還常用作馱運軍隊輜重的戰車。 由于勒勒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修理的便捷性,所以才能一直沿用下來。從古代到近代,勒勒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勒勒車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作為蒙古文明的象徵,勒勒車把蒙古族從遠古載入了今天。它的製作技藝並不複雜,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其傳承衝擊很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勒勒車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摩託車、小汽車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數偏僻地區還有牧民使用外,目前草原上已難以見到勒勒車。掌握勒勒車製作技藝的藝人多數已上了年紀,且後繼乏人,這項傳統技藝亟待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