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3月1日失竊,當時博物館方面公布15件文物遭竊,包括銅胎掐絲琺瑯麒麟、藏傳佛教禮器金曼扎、泰國國王王冠複製品等。但10天過去,法方始終沒有公開遭竊細節或案情進展。倒是泰國官方與法方接觸,再經由泰國媒體披露,失竊文物多達20件,另外,竊賊共有兩人,作案時間僅六七分鐘。
兩男子戴頭套作案
據泰國媒體報導,失竊文物不是最初博物館公布的15件,而是多達20件,包括泰國國王拉瑪四世贈送拿破崙三世的6件珍品。另外,竊賊共有兩人,配合作案,作案過程僅6分多鐘。
泰國文化部長威拉•羅博差那拉說,失竊的6件泰國文物除王冠複製品外,還有一把日式佩劍、一個罐子和一個託盤。
威拉說,他看見了監控視頻,視頻顯示有兩名戴頭套男子共同作案。
此次失竊的圓明園舊藏景泰藍麒麟和金曼扎
手法粗暴用椅子砸碎陳列櫃玻璃
泰國媒體報導,1日清晨6時,兩名竊賊破窗進入中國館,顯然對自己想要的文物位置十分清楚,用椅子砸碎陳列櫃玻璃,取走文物。為掩蓋痕跡,他們還用消防滅火器朝作案點噴射泡沫。警報響起,但當值夜保安趕到中國館時,竊賊已逃之夭夭。
泰國駐法國大使阿披差說,楓丹白露宮方面正求助於多方破案,包括國際刑警組織,防止文物流出法國。
楓丹白露宮至今沒有對媒體公開案情進展,甚至至今都不清楚遭竊文物中到底有多少件是中國文物。
中國館為何成為盜賊目標?
作為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和館長,馬未都曾親往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這次中國館失竊,在他看來,是「人的事兒」。
「現代博物館技術防護手段先進,實時監控技術完善,理論上說,破解這些技術的可能性很小,」馬未都說,「據說竊賊同時觸動所有火災警報設備,也是為了製造一種慌亂。」
從收藏家的視角,馬未都說,這次楓丹白露宮失竊有一些線索值得分析。
楓丹白露中國館失竊
楓丹白露宮,這座據說由朱自清譯名的法國歷代君王狩獵行宮,佔地面積達0.87平方公裡,比故宮還大。馬未都說,在如此之大的範圍內,各國珍寶藏館分散各處,加上安保人員不足,參觀人數有限,使得竊賊有機可乘。
從中國館的情況看,馬未都說,中國館原為國王臥室,面積不大,平時也不開放,閉館多年。這一點,也可能使中國館的安保配備不如對外開放參觀的一些展館。另外,中國文物近些年在國際市場上受關注程度高,也可能是盜賊對中國館下手的原因之一。
理性看待海外文物追索
對於國人而言,這些100多年前流失海外的文物二次流失,讓人心情難以平靜。它們的命運會走向何方,或是就此銷聲匿跡,暫時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答案。
自清朝末年,流到海外的中國文物數不勝數。中國文物學會估算,自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入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統計,流落中國境外的中國文物達164萬件,分散在全球47家博物館,而流落海外民間的文物數量恐為館藏文物的十倍之多。
但理性地說,如今最有可能被納入追索範圍,或者說存在追索後回歸可能性的,僅限於那些被外國人非法獲取、佔有的藏品。馬未都認為,如今,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經濟體量的提升讓中國文物價值凸顯,同時也讓流失文物的追討、追索、捐贈、交換有了新的契機。並不是所有流失文物都存在追索的可能性。一些流失文物被進獻,一些文物被捐贈,一些文物在輾轉過程中存在「善意取得」的環節,它們在傳世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性質轉變,也給追索帶來千差萬別的法律背景。馬未都認為,楓丹白露宮裡中國文物大多由侵略者進獻,因此,其「劫掠所得」的性質基本沒有發生改變。
流失文物的追索存在很多障礙和困難。馬未都認為,在追索、追討流失文物時需要理智,需要遵循已經建立的制度,需要考慮各國不同的法律。追討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理性看待,也需要調整心態。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全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有些問題相信會自然解決。
(觀察者網綜合新京報、文匯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