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中,我們有唐詩宋詞元曲的說法,詩的發展在唐朝達到了頂峰。在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他們寫下的詩歌流傳至今,經久不衰。今天我們要來說一下杜甫,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百姓的疾苦和社會的矛盾,他流傳下來的詩有一千五百多首,許多都是傳頌千古的名篇,如著名的「三吏三別」。杜甫詩中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給後來的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中晚唐的詩人受他的影響,還有社會矛盾重重的宋代文人,王安石就非常讚賞杜甫,而黃庭堅開創的江西詩派,更是以杜甫為宗。
黃庭堅和杜甫的經歷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杜甫見證了唐朝的開元盛世,又經歷了安史之亂,對戰亂時期的百姓生活深有體會;而黃庭堅生活的北宋,也面臨著內憂外患,邊境也是戰亂不斷。因此在他們的詩中,就出現了許多諷諫君王或者揭露社會黑暗現實的諷喻詩,還有表現邊境戰爭生活,以及想要建功立業邊塞詩等等。
今天我們要欣賞黃庭堅的一首詩,那是他用杜甫詩韻腳而作的一首詩《戲題巫山縣用杜子美韻》:
巴俗深留客,吳儂但憶歸。直知難共語,不是故相違。東縣聞銅臭,江陵換裌衣。丁寧巫峽雨,慎莫暗朝暉。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黃庭堅遇赦出川東歸,途徑巫山縣。杜甫當年經過巫山縣,寫有了一首《巫山縣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別兼諸公攜酒樂相送率題小詩留於屋壁》:
臥病巴東久,今年強作歸。故人猶遠謫,茲日信多違。接宴身兼杖,聽歌淚滿衣。諸公不相棄,擁別借光輝。
黃庭堅用這首詩的韻腳,寫出自己八年遷謫,今日得歸,而朝局反覆,前途尚難預料的複雜心情。
巴地有好客的風俗,他們多次挽留我,但我自己還是想趕快回去。因為語言不通,所以要走,並不是我故意要和你們分離。過了巫山縣,就進入了使用銅錢的區域,到江陵時也該換上袷衣了。我要跟巫峽的雨說一聲,不要遮蔽了早晨的陽光。
「巴俗深留客,吳儂但憶歸」,「巴俗」指巴地風俗,「巴」在今四川東部。「吳儂」指吳人,這裡指黃庭堅自己。這臉兩句表達的是黃庭堅急切想要回歸的心情。巴人好客,深情挽留,但還是難以阻擋黃庭堅想要回歸的心。「直知難共語,不是故相違」,這兩句說的是自己離去的原因,說是因為語言不通,難以交談。這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不過最主要的還是歸心似箭。
「東縣聞銅臭,江陵換裌(jia)衣」,東縣、和江陵是兩個新的地方,過了巫山縣就是東縣了。在宋代,巴蜀用的是鐵錢,到了東縣用的就是銅錢了,所以黃庭堅用「銅臭」來說明自己已經進入中心區域了。「裌衣」就是袷衣,指有理有面的雙層衣服。「江陵」指的是江陵府。這一句說到了江陵,就該換上新衣服了。當時宋徽宗即位,召回黃庭堅,黃庭堅用「東縣」、「江陵」這兩個新地方暗喻朝廷新的氣象。
最後「丁寧巫峽雨,慎莫暗朝暉」,「丁寧」就是叮嚀的意思。「暗朝暉『指雲遮天空,光輝被蔽。這兩句用擬人的手法,黃庭堅叮嚀囑咐巫峽的雲雨,不要遮擋住早晨的陽光。這裡是在寄意宋徽宗,希望他能除舊布新,致使朝政清明。這裡其實可以看出黃庭堅內心是有疑惑的,從王安石變法開始,新黨舊黨就一直爭鬥不斷,從宋神宗到宋哲宗,從沒有停止過,如今宋徽宗即位,是否能改變現狀也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