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踏莎行》「畫鼓催春」與《減字木蘭花》「登巫山縣樓作」品讀
吳斌
紹聖二年(1095)初,黃庭堅從開封附近的陳留鎮出發前往被貶的黔州(四川彭水)。途徑河南尉氏縣、許昌市,渡過漢水,於二月間到達湖北江陵。而後從江陵乘船沿江逆流而上,經巫山、雲陽、涪陵等地,由於是春季,江水時有上漲,在不少江面窄水流急的地段,還得改走陸路,翻山越嶺,備嘗艱辛。
黃庭堅倒也豁達,一路邊走邊停,儘可能地將貶途當作是遊途,在這一路上還留下了不少詩詞作品。如在巫山縣停留時,登巫山縣城樓,遙想當年宋玉站在楚陽臺之上,吟唱《高唐賦》、《神女賦》時的玉樹臨風,對比自己此時的漫漫貶途,感慨油然而生,即興作《減字木蘭花》「登巫山縣樓作」。原文為:
襄王夢裡,草綠煙深何處是?
宋玉臺頭,暮雨朝雲幾許愁?
飛花漫漫,不管羈人腸欲斷。
春水茫茫,要渡南陵更斷腸。
意思就是說:
我站在巫山縣的城樓上,遠望巫山那煙霧瀰漫的美景,哪裡才是當年襄王夢裡朝雲暮雨的草綠煙深之處?遙想宋玉當年站在這楚陽臺上,與襄王高談闊論時的情景,那是何等的意氣飛揚。如今臺在人空,讓我這後來者平添繁華散盡的無限惆悵。
巫山上那延綿不盡的爛漫山花,它們也不管我這被貶之人愁腸欲斷的鬱悶。春天持續的降雨,江面變得如此寬闊、深遠,它們可知我這被貶之人,需要渡江前往貶所的著急心情?
儘管黃庭堅說自己在苦旅中愁腸欲斷,但從詞作的明快,對春景的刻畫,以及遙想襄王之夢,並饒有興致的填出詞來的這件事本身,就能體會出一代文壇巨匠黃庭堅豁達、開朗、樂觀的心態。
在黔州(彭水),黃庭堅受到了州守及當地鄉紳的尊重與幫扶,特別是川中士子競相前來拜師學習,這給了黃庭堅精神上莫大的安慰。漸漸地適應了蜀地的貶謫生活。在黔州的三年左右時間裡,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其中自然不乏茶文化之作。如《踏莎行·茶》:
畫鼓催春,蠻歌走餉,雨前一焙誰爭長。
低株摘盡到高株,株株別是閩溪樣。
碾破春風,香凝午帳,銀瓶雪滾翻輕浪。
今宵無睡酒醒時,摩圍影在秋江上。
此詞的大意為:
敲響彩繪的大鼓催促春天快快到來,姑娘們唱起蜀地少數民族的山歌,走在給在茶山上勞作的人們送午飯的路上,這一切都是為了在穀雨時節前製作出首批優質的新茶,來比比誰的制茶手藝最好。從生長在低處的茶樹開始採茶,一直採到山的高處。每株茶看起來都與生長在閩北建溪邊御茶園裡的茶株一般的美好。
茶碾碾茶似乎碾破了春風,茶香飄揚凝聚在午夜的紗帳之上,銀瓶裡煎著如此的好茶,茶湯沸騰翻滾猶如銀色的輕浪。今宵酒後接著品茶,此時酒醒而全無睡意,窗外銀色月光之下的烏江,靚麗得猶如秋天的江水一般,壯麗的摩圍山隱約影映在此秋江之上。
從這首茶詞的豁達、開朗、平和、愜意上,已全然感受不到黃庭堅被貶官流放的愁苦、無奈與不平之意了。我們讀到的是少數民族的載歌載舞,春天採茶制茶那熱鬧與歡快的場景,以及黃庭堅在水天一色的背景裡煎茶、品茶的愜意。我寫著寫著,就有點自私起來,希望自己在讀黃庭堅作品,欣賞黃庭堅作品的過程中,也能修煉到一些他那平和、豁達與向上的美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