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沙沃
圖:來源網絡
站在高處俯視,戈壁荒漠一望無際的幾萬畝沙土地,就是蕎麥的故鄉。每年深秋,這片土地便呈現一塊塊幾百甚至上千畝的雪白,疑似白雲飄落,幻如仙女鋪素,那是盛開的蕎麥花。
故鄉河西走廊的荒漠戈壁,曾經風沙肆虐,經過幾十年的植樹造林,改變了居住環境。良好的生態,呈現給人們的是風景如畫,塞上江南的景象。春天綠珍珠,夏天花如海,秋天玉滿堂,冬天白玉盤。地處高寒地帶,與內蒙古毗鄰,農作物多種多樣,不像江南地區作物單調。一眼望不到邊有幾萬畝,雪白的蕎麥花,湛藍的胡麻花,依山依坡層層沿梯而上,層巒疊嶂,隨山脊舒展,漫萬丘起伏,一隴挨著一隴,一片連著一片,一坡挨著一坡,一山連著一山,花花綠綠看過來。間或,還有土豆花開的爛漫,各色點綴在黃土高原上,白綠相間,縱橫交錯,高低起伏,描幕成一副色澤驚豔,仟佰連環的丹青圖畫卷。
當百花凋謝葉飄零時,唯有蕎麥花開白如雪。蕎麥花對高溫比較敏感,一般要避開高溫。深秋時節,其它植物的花不僅凋謝,而且葉子也慢慢地落下,唯獨蕎麥花在盛開。蕎麥花有白色和粉色的。在蕎麥的盛花期,一片幾十畝地的蕎麥,遠遠看去,似花海。蕎麥花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凋而不零,枯而不落。授粉結實之後,大量的花依舊留在枝端,待脫粒時,農人不僅收穫蕎麥籽粒,還能收穫乾枯的蕎麥花。
家鄉是一個貧困的地方,靠天吃飯,十年九旱,就是下點雨,也多是雷陣雨天氣,多有冰雹落下。對於蕎麥,農民一般是不會種它的,因為蕎麥是一種低產作物,畝產三四百斤。大都是遇到乾旱、冰雹災害,穀子、玉米、高粱一些作物枯死,這時,如果再去補種這些作物,已晚了節氣。不違農時,就是種植蕎麥。農諺中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種蕎麥之說。蕎麥生長期比較短,播種下去,幾天就發芽,很快就開花,且花期比較長。一般情況下,三個月就能成熟。為此,不少農民把蕎麥當作重要的「救濟」作物。在災荒之年,每當看到盛開的蕎麥花,心情少了一些沉重,多了一些喜悅和希望。
蕎麥的葉是綠的,莖是紅的,花是白的,而結出的籽粒,卻是黑的,那種黑是一種讓人不太愉悅的顏色。但在碾軋之後,去除了這層黑色的皮,可食用的那部分,依舊是白色,和蕎麥花一個顏色。蕎麥是故鄉人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物,蕎麥別名烏麥,起源於中國,種植歷史悠久,分布極廣,主要有甜蕎、苦蕎、翅蕎、和米蕎幾個品種。蕎麥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生長發育快。也是上天的眷顧,才讓這蕎麥在貧瘠土壤而生,晚秋始花,涼風而熟,使得這獨居塞北,純潔如玉,爛漫無暇的蕎麥,陌上千年盛開,陌下流水人家。
每年入秋下雨後,家鄉人開始播種蕎麥,過了大約三天左右,蕎麥開始發芽,小芽嫩嫩的,像調皮的小孩捉迷藏露出的小腦袋。因為基肥充足,蕎麥苗長得嫩嫩的,水靈靈的。褐紅色的主莖上分出許多枝杈,枝上一片片卵狀的葉子,流碧滴翠。不久枝葉間開出了一簇簇細碎的、粉紅的花兒,迎著風微笑。這些小精靈,那麼可愛,那麼純潔,那麼美麗。
蕎麥矮珠,多穗多花,花序總狀或傘房狀,頂生或腋生,花序梗一側具小突起;苞片卵形,綠色,邊緣膜質,每苞內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長,無關節,花被5深裂。花成白色,紅蕊,麥粒如心型,青果頂花生長,花敗不落,唯有顆顆麥粒似心,如滴滴淚落。故而,蕎麥是思念的果,蕎麥是一種適宜在高寒氣候生長的植物。蕎麥花開在土地上,輕靈的花瓣一簇簇,像繚繞在山坡間的白雲。微風拂過,它們便柔柔地蠕動,小心地擠在一起,發出輕顫的沙沙聲,像是在耳語。
美麗的蕎麥花吸引了蜜蜂來採蜜。它們先在枝頭上飛旋,嚶嚶嗡嗡吟唱,然後駐足花蕊,收攏雙翅,低頭吮吸花蜜。一朵花的蜜汁吸完了,又飛向另一朵花。吸足了花蜜,蜜蜂便展翅飛向蜂巢。我們小孩子喜歡在蕎麥田埂上割豬草,在蕎麥田旁的水溝裡摸小魚,在蕎麥田附近的梨樹園內捉蟋蟀,在蕎麥地裡捉蝴蝶。
夏秋之交,綠色一統天下的局面,很快就被蕎麥花打破了,山坡上一大片一大片的蕎麥花開放了。 蕎麥花開了,沙土地上最美的時節到了。在家鄉有句自誇的諺語:春天不待,秋天不走。意即沙土地的春天黃沙滾滾,讓人們多留一會都難,而時至秋天,滿目青翠,五穀飄香,到此地的人,攆都攆不走了。而這留人之秋,自蕎麥開花時起。
如果撇開沙土地植被特徵,單獨觀察開花的蕎麥,人們會認為它過於素樸而降低了觀感價值。因為它只是一片一片一望無際的純白,確實過於單調。但若置身於沙土地上,在深綠或已略略泛黃的色調中,閃跳出來一大塊一大塊的雪白,以其沒有邊際的壯闊衝擊視覺神經,剎那間,精神被清洗,靈魂被蕩滌,世界瞬間「刷屏」而轉換成「純淨」。其眼見的美,完全可以在前面綴一個「壯」字。
何況,蕎麥花還有香氣。如若單以香氣的品質而論,蕎麥花自然「榜上無名」。它的香過於濃,過於烈,還由於摻雜了甜而顯得過於膩,有人乾脆把它的香誤讀為臭。其實,這些認知,都不是蕎麥花的本意。它的出發點,應該由宋代詩人王禹偁的詩來解讀,方才明了:蕎麥花開白雪香。把蕎麥花「誤讀」為雪,讓這「雪」散發出花香,自然,這種「香」就顯得彌足珍貴了,完全可以稱奇。
「五穀」中的粟、黍、麥、稻,都是風媒花,一陣輕風吹過,偉大的生命之旅就進到了合成階段。蕎麥不同,它是蟲媒花,非得蜜蜂介入不可。記得有生以來第一次品嘗蜂蜜,就是在蕎麥花包圍蜂箱邊上。一個精瘦的養蜂人將黏稠的金黃的液體倒入一個白瓷碗裡,咕咕嘟嘟地傾入半碗水,攪攪,遞過來。見我喝完後仍舊一副渴望的神情,他說,不能再喝了,再喝就會「打桶」。
蕎麥花雖然雪白,但根莖卻是紅色的,熱血在身體內奔騰,在心中燃燒,卻把潔白的花朵舉在頭頂。蕎麥成熟於秋末冬初,割蕎麥那幾天,大地霜白如雪,人走在地裡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響,哈一口冒出騰騰白氣。割蕎麥時天氣很冷,沒割上幾把手指就凍得青疼,連刀把也握不住了。於是人們把鐮刀夾在腋窩下,然後攏起十個凍得麻木的手指放在嘴邊不停地哈著熱氣。就這樣割一陣,哈一陣熱氣,直到冬陽慢騰騰地高懸在頭頂。天氣才稍微暖和一點,割蕎的速度才由慢變快起來。
蕎面是故鄉的傳統食材,是粗糧也是細糧,在以前並不是一種特別好吃的麵食,但是由於其有多種做法,又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現在已經和成為麵食三絕之一。蕎麥經過加工製成蕎麥麵,可以加工成麵條,壓圪坨,碗坨等,可以熱吃,也可以涼吃。因其是無糖食品,因而也是糖尿病患者的美味佳餚。
主料除蕎麥麵粉外,還有食用鹼和食鹽。將它們按一
定的比例和勻,在大瓷盆裡揉成麵團兒。麵團兒要揉得恰到好處,最好是揉到麵團攤開來,四周的邊兒都有往裡蜷的感覺,再蒙上籠布擱放起來讓面醒一下,籠布一定要蓋嚴實,否則麵坯兒表面容易皴,做出來的麵條就不好看又不好吃了。醒好的面在案板上再次和勻揉筋道,接著把麵團按需要分成拳頭大小的劑子,每個劑子約有一碗麵的分量,放在面盆裡備用。做俗稱軋,它的工具被稱為床子,是一個直徑15釐米左右底端像篩子一樣的圓柱形的鐵管,放入劑子後,用帶著長長的力臂的木頭墩子在上面使勁壓,劑子透過底部的篩子網眼被壓擠成細長條就是了。下入鍋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
民間有諺語說,油蕎面,醋豆面。其意思是說蕎面愛腥葷它澆以豬肉臊子最好。蕎面煎餅;將蕎面加水攪拌成半稠的糊狀,加食鹽,花椒,蔥花等佐料,攪均,以勺盛之旋轉到入座於火上有油光滑的熱鍋中,接著將鍋轉動,使其中麵糊流動成較為均勻的圓,火烤一會兒,火候要溫和待其上面凝固變色,下面烤成金黃色,趁熱蘸醋,辣椒,鹹菜等吃之,輕,虛,香,軟,極為可口。
蕎麥味甘,微酸;性寒,健脾消積,下氣寬腸,解毒療瘡,主腸胃積滯,痢疾,等功效還能增強血管的彈性。蕎麥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可以增強血管的彈性,韌性和緻密性,又有保護血管的作用,降血脂能促進細胞的增長,降低血脂和膽固醇,軟化血管,保護視力,預防心腦血管出血,調節血脂擴漲冠狀動脈並增加流量等。蕎麥中豐富的鹽酸,能增強解毒能力,促進新陳代謝。蕎麥中的鉻,更是一種理想的降糖物質,能增強胰島素的活性,加速糖代謝促進脂肪和蛋白質的合成,還有仰制血塊的形成,具有抗血栓的作用。蕎麥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祛痰和降血糖的作用。種子為健胃消化藥,能治虛汗。炒燥研末,外用於收斂止汗,消炎。蕎麥還經常用來泡茶,蕎麥茶特別香甜,經常喝了還想喝。蕎麥分為甜蕎跟苦蕎,能降血壓、血糖、血脂,改善微循環等,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
蕎麥皮還經常做成枕頭,蕎麥枕頭有一股淡淡的香味。用蕎麥皮做的枕頭有保健作用,蕎麥皮枕頭使人睡得舒適,能平衡睡姿。不僅對頭部有極好的塑形和支撐功能,而且其溫涼的溫度老幼皆宜。尤其小孩睡這樣的枕頭是最好的,蕎麥皮枕頭對人體有活血等的作用。
蕎麥是一種非常易種的植物,不講究生存條件,給一點土壤就能生長,也不用打理除草。記得小時候家裡也會種一點蕎麥,每到秋天便開滿了粉嫩嫩的蕎麥花,頓時山上都是香噴噴的一片。蕎麥,生長在苦寒之地,由於她的卑微平凡而難登大雅之堂。蕎麥花不富貴,不豔麗,更不嬌嫩,平平淡淡,簡簡單單,不為花開的漂亮而開花,它的開花,只為了更好的結出醜陋的黑色果實,磨出白的粉,做出黑的粑。這黑粑,卻是強身健體的上佳食品。蕎麥的品性,像極了農村那些在大山深處的鄉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