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資源豐富、類型繁多,世界罕見。按照較早的分類系統,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慄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溼土(草甸、沼澤土)、鹽鹼土、巖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1 紅壤系列
紅壤系列是中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重要土壤資源,自南而北有磚紅壤、燥紅土(稀樹草原土)、赤紅壤(磚紅壤化紅壤)、紅壤和黃壤等類型。紅壤系列的土壤適於發展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果樹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產潛力很大。
2 棕壤系列
棕壤系列為中國東部溼潤地區發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類。棕壤系列土壤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資源。目前,不僅分布有較大面積的天然林可供採伐利用,為中國主要森林業生產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黃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農用價值,多數已墾為農地和果園。
3 褐土系列
褐土系列包括褐土、土婁 土、黑壚土和灰褐土。這類土壤在中性或鹼性環境中進行腐殖質的累積,石灰的淋溶和澱積作用較明顯,殘積一澱積粘化現象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在利用上,除灰褐土是重要的林用地外,其他土壤為中國北方的旱作地,搞好水土保持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
4 黑土系列
黑土系列為中國溫帶森林草原和草原區的地帶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漿土和黑鈣土。以強烈的腐殖質累積過程為特點。黑土系列的土壤以東北地區分布的面積最廣,適於發展農、牧業和林業,特別是黑土、黑鈣土和白漿土是發展農業的重要對象,農業生產潛力巨大。
5 慄鈣土系列
慄鈣土系列包括慄鈣土、棕鈣土和灰鈣土,是中國北方分布範圍極廣的一些草原土壤。這類土壤具有較明顯的腐殖質累積和石灰的淋溶一澱積過程,並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鹽化過程。慄鈣土系列土壤是中國主要的牧業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農業區,需因地制宜實行農牧結合,改良草場和建立人工飼草料基地。
6 漠土系列
漠土系列是中國西北荒漠地區的重要土壤資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龜裂土等,其共同特徵是:具有多孔狀的荒漠結皮層,腐殖質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強,存在較明顯的殘積粘化和鐵質染紅現象以及整個剖面的厚度較薄和石礫含量多(龜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漠土系列在利用上主要受制於細土物質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無。目前,大部分用作牧地,僅有小部分墾為農田。
7 潮土、灌淤土系列
潮土、灌淤土系列是中國重要的農耕土壤資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綠洲土。這類土壤是在長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響下所形成的。在成土過程中,獲得了一系列新的屬性,使土壤有機質累積、土壤質地及層次排列、鹽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變化。
潮土曾稱淺色草甸土,以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和棉花為主,主要分布於黃淮海平原、遼河下遊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等地。
灌淤土是中國半乾旱地區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主要以春播作物為主,生長小麥、玉米、糜谷等,主要分布於銀川、內蒙古河套及遼西平原。
綠洲土是乾旱地區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於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區的綠洲中。
8 草甸、沼澤土系列
草甸土在草甸植被覆蓋下發育而成。廣布於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內蒙古、新疆等地河流兩岸的泛濫平原、湖濱階地上也有分布。沼澤土在長期積水或過溼情況下形成,廣布於中國東北三江平原及川西松潘草地,有深厚的腐殖質層或泥炭層。因土壤長期處於還原狀態,產生了明顯的潛育過程,土壤結持力甚低,大都未充分利用。
9 水稻土系列
水稻土系列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其中長江中、下遊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臺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水稻土是由各種地帶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經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大致可分為淹育、瀦育及潛育等三種類型。水稻土是中國很重要的農業土壤資源,根據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可充分利用。
10 鹽鹼土系列
鹽鹼土系列又可分為鹽土和鹼土。
鹽土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尤以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為多。華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布。鹽土的改良應採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綜合措施;種稻洗鹽也是改良鹽土的有效措施。
鹼土分布面積較小,大都零星分布於鹽土地區,特點是表層含鹽量一般不超過0.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蘇打。鹼土的改良除水利及農業措施外,尚需採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學改良措施。
11 巖性土系列
巖性土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質石灰土、黃綿土(黃土性土)和風沙土。這類土壤性狀仍保持母巖成土母質特性。
紫色土 紫紅色巖層上發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廣,在南方諸省盆地中有零星分布。紫色土礦質養分豐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區中為較肥沃土壤,其農業利用價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機肥料、合理輪作。
石灰(巖)土發育在石灰巖上的巖成土。在中國熱帶和亞熱帶溼潤地區,凡有石灰巖出露之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廣西、貴州和雲南。
石灰(巖)土可分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紅色石灰土。
黃綿土又稱黃土性土壤,廣布於黃河中遊丘陵地區。耕性良好,有機質含量低,礦質養分豐富。
風沙土主要分布在中國北部的半乾旱、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風沙土的特性是成土過程十分微弱。隨沙地的自然固定和土壤形成階段的發展,由流動風沙土到半固定風沙土、固定風沙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增加。
12 高山土系列
高山土壤是指青藏高原和與之類似海拔,高山垂直帶在林線以上或無林高山帶的土壤。土壤有機質腐殖化程度低,礦物分解也很微弱,土層淺薄,粗骨性強,層次分異不明顯。其中包括:黑氈土(亞高山草甸土)、草氈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亞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
黑氈土 分布於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是高原優良牧場,也是小麥等作物的高產土壤。
草氈土 分布於高原面平緩山坡,土體一般較溼潤,密生高山矮草草甸。大都用作夏季牧場。
巴嘎土 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北側的高原寬谷湖盆,植被屬於乾草原類型。植被稀疏,載畜量低。
莎嘎土 分布於羌塘高原東南部,喜馬拉雅山的山前地帶。土壤均較沙質,有風沙危害。
高山漠土 又稱冷漠土。主要分布於西藏羌塘高原。此類土壤甚少利用。
高山寒漠土 脫離冰川影響最晚,成土年齡最短的土壤。植被為殼狀地墊及耐寒冬墊狀點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