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2021-02-18 合肥晚報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孩子們唱完了會問:什麼是知了?我怎麼沒見過……


最近在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數千棵白楊樹都被裹上膠紙。居民晚上都打著手電筒捉一種叫做「知了猴」的蟲子。

光滑寬大的膠紙粘住白楊樹一米高的部位,傍晚,「知了猴」出土後本能地往樹上爬去,爬到被膠紙粘住的地方,由於膠紙比較滑,再也爬不上去了,被圍堵的知了猴就這樣聚集在樹體的四周。


據悉,「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

當地居民劉大爺提著一小桶開始從白楊樹林裡逮起知了猴(蟬),一晚他正常能逮五斤到八斤左右,路邊的小商販以每斤35元直接收購,一晚收入一般在200元到三百元不等。


這些收購的知了幼蟲少數供應當地一些飯店,多數販賣到菏澤、運城等地,粗略估算,一位村民一般一個夏季能掙上萬元收入。

在繁華的夜市裡,一些大排擋將清洗乾淨的知了幼蟲用油炸後放上作料,成為餐桌上美味佳餚。


據了解,由於野生「知了猴」不僅風味獨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所以市場需求量這幾年越來越大,價格更是一路飆升。

為保持「知了猴」新鮮,當晚便有不少攤販在村頭道路邊擺攤設點、點燈收購,隨後再迅速轉手給外地客商。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孩子們唱完了會問:什麼是知了?我怎麼沒見過……?

蟬蛹要在地下7年才成長好。到了每年的夏季,就會從地下鑽出來破繭成蟬。

為了防止受到侵害故爬上樹,結果半路被劫!

可憐的小生物,要輪迴七年才長這樣,沒等見著陽光就遭到厄運!

怪不得好些年了覺得知了越來越少了,知了本身就是炎熱夏天不可或缺的,想想以前小時候三兩個小朋友一起上學放學回家的路上總能聽到知了的叫聲!現在才明白小時候的快樂是真的快樂。。。

蟬是鳥類的食物,人們為了滿足食慾和為了錢財從小鳥口裡奪食,會破壞食物鏈,停手吧!

那以後這個知了又越來越少了,不會也成為國家保護動物吧!

相關焦點

  • 重口味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馬鞍山吃貨們敢吃麼?
    據悉,「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蟬蛹美食當地居民劉大爺提著一小桶開始從白楊樹林裡逮起知了猴(蟬),一晚他正常能逮五斤到八斤左右,路邊的小商販以每斤35元直接收購,一晚收入一般在200元到三百元不等。
  • 蟬幼蟲「知了猴」成美食 村民瘋狂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中國網圖片庫 雨盛/攝2015年07月05日,安徽省六安市,村民劉大爺白天用光滑寬大的膠紙粘住白楊樹一米高的部位。最近在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數千棵白楊樹都被裹上膠紙。那裡的晚上出現了一道奇特風景,居住在那裡的居民都打著手電筒,穿梭在白楊樹林中,捉蟲子,這蟲子身價還高,這是什麼蟲子呢,原來是「知了猴」,「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金蟬被稱唐廋肉知了猴養殖技術受推崇
    核心提示: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一個夏季能掙上萬元】當地居民劉大爺提著一小桶開始從白楊樹林裡逮起知了猴(蟬),一晚他正常能逮五斤到八斤左右,
  • 知了猴價格飆升 蟬幼蟲究竟有什麼營養價值
    近日,網上盛傳安徽蟬幼蟲成美食,其價格更是一路飆升,當地村民瘋狂展開捕捉行動,不少人捕捉一晚就能賺上數百元。
  • 隆回驚現「金蟬花」:根是蟬幼蟲體 蟲頭開小黃花
    紅網時刻7月1日訊(通訊員 楊貴新)6月30日,湖南省隆回縣一網友在荷田鄉長鄄竹林發現一種奇特的小花,根是蟬的幼蟲體,花是從單個或是2-3個蟬幼蟲頭部生長出來的,約一寸多長,從頂端分枝開花,花粉為乳黃色。
  • 金華村民抓蜈蚣熱:一條賣近2元 一晚抓百條
    而如今,蜈蚣卻成了金東區農民的創收之寶,一到晚上,就有人頭上頂著電瓶燈,手裡拿著鐵夾,在野外到處抓蜈蚣。天黑後滿田野找蜈蚣一個晚上能抓100多條市民方女士是金東區塘雅鎮人,最近她的親戚朋友們都加入了「搶蜈蚣」大戰。爸爸、媽媽、姨媽、弟弟……偶偶還要拉上她湊個熱鬧。
  • 安徽池州:監督護航禁捕退捕 傾心守護一江碧水
    安徽池州:監督護航禁捕退捕 傾心守護一江碧水2021-01-18 13:2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池州市紀委監委        瀏覽量: 550 次 我要評論 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大決策,是推動長江共抓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滾滾長江天際來,悠悠池州千百載。
  • 散文天地|​難忘童年捕蟬猴 文/廖俊凱
    《嵐山詩話》作品投稿方式:1郵箱 : 392332317@qq.com2微信:392332317(恍若流年)        蟬,又名知了,其幼蟲俗稱蟬猴首先用一撮小麥放在嘴裡反覆咀嚼,待充分嚼碎形成麵筋後把麵筋放在水裡洗掉其中的麥皮和澱粉,只剩下粘粘的麵筋,再取一根細長的竹杆把麵筋粘在竹杆的頂端,一切準備就緒後,喊上幾個小夥伴三五成群結伴成隊來到小河邊的柳樹下,尋著蟬聲一眼就能看到好幾隻知了正整齊有序地一字兒排開緊貼在樹幹上,然後悄悄地乘其不備,把粘有麵筋的竹杆迅速靠近知了的翅膀,隨著吱的一聲,知了就被緊緊地粘在竹杆上了,快速把竹杆放倒,這隻知了就成了我們的囊中之物
  • 兄弟從河南老家抓來一兩百斤知了 杭州哪裡可以賣?
    秋天和冬天,樹枝枯萎後落到地上,來年開春,樹枝裡的知了卵就孵化成了知了若蟲(幼蟲),若蟲孵化後馬上鑽入泥土,生活在樹根周圍,以吸食樹根汁液為生。一般過了兩三年,若蟲才會從土裡爬出。」  若蟲出土的季節就在夏天,出土即意味著若蟲將要成熟。出土以後,若蟲會本能地攀上樹木,躲避天敵。  「爬出地表的知了若蟲很虛弱。它還沒從蟬蛻中脫殼而出,行動遲緩,也不會飛,很容易被抓。
  • 「不要抓蟬幼蟲食用」 日公園告示牌中英日三語警告 引網民熱議
    不少人遇到蛇蟲鼠蟻,都會避之則吉,捕捉幼蟲來吃?不了!不過日本埼玉縣川口市一個公園有關蟻蟲的告示牌,卻意外地在網上引起熱議。告示牌以中英日三語寫著「請不要在公園內抓蟬的幼蟲等生物食用」,令人不禁好奇「怎會有人吃幼蟬」,又指幼蟬在中國似乎是一種食材。
  •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文/小宇愛健身導讀:西行路上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會告誡人們一個道理,其中有一難的妖怪為蟒蛇精,在與孫悟空打鬥中,將孫悟空吞吃到肚子裡,最後被孫悟空的金箍棒破腹而出,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 直播賣多肉,小夥一晚賺上萬,濟南三澗溪村民坐上「致富小火車」
    「一兩年後就能住進新房。」未來可期,當下也很紅火。村裡旅遊項目、生態酒店、安置房等工程項目的建設,讓趙順利開著鏟車從早忙到晚,「家門口能賺到錢,還能為我們村的發展貢獻力量。」近兩年,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村民趙順利一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 「山茶花」蟬·螢火蟲
    我童年的夏天,白天是聽著悠揚的蟬聲,晚上是追逐著螢火蟲度過的。夏天一到,我家的房前屋後和村子裡所有的樹上都有蟬在鳴叫,此起彼伏,聲音悠揚動聽。在我的印象中,蟬愛停留在楊樹上。我的家在水鄉,栽種的楊樹和野生楊樹比較多。
  • 尋蟬花品美食 麻辣網友幸福觸「電」海窩子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6日訊遊竹海、尋蟬花,品美食、逛古鎮,偶遇《幸福小鎮》電視劇組還客串了一盤臨時演員,首次觸電過了一把當明星的癮。7月5日,進入神秘蟬花季的彭州新興海窩子古鎮迎來了策劃已久的麻辣網友體驗日,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讓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加上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讓大家流連忘返。
  • 秦嶺黑河娃娃魚遭偷捕 兩釐米魚苗賣950元(圖)
    據我省有關專家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娃娃魚被列為國家二級珍稀保護動物,娃娃魚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開始浮現,一些人開始鋌而走險,偷捕販運娃娃魚。當時林業、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公安機關,曾多次查獲偷捕販運者,並將收繳的數百公斤娃娃魚運到黑河放生。  居住在黑河上遊的老人回憶說,20年前,在黑河河道裡,隨時可在山澗小溪發現一兩條「散步」的娃娃魚。
  • 藏在竹林裡的4種美食,我猜你只吃過竹筍,你知道還有啥嗎?
    竹子的生長速度要比樹木的生長速度快很多,所以現在更加提倡用竹子製作筷子,減少樹木的消耗,雖然竹子人類不能吃,但竹林裡卻藏著其它4種美食,我猜你只吃過竹筍,你還知道有些什麼嗎?一、竹筍!竹筍大家應該不陌生了,就是竹子的幼芽,竹筍長大以後就是竹子,不過竹筍有很多種類,有甜竹筍,淡竹筍,苦竹筍,春筍,冬筍,其中屬春筍和冬筍的味道最佳!
  • 一晚抓了12個知了猴,以前一晚抓120,知了猴都去哪了?答案深思
    很多人都會去捕捉知了猴,它是金蟬的幼蟲,其實也是一種害蟲,吸允樹根裡的汁液為生,一般在3-7年後才會爬出土壤成為金蟬。在過去,農村人都會去捕捉,一方面可以除害蟲,一方面可以抓捕食用或者販賣。知了在我國有著比較悠久的食用史,公元前12世紀就有食用的記載,它是一種上等食材,不少人都會用於充飢食用。
  • 一條叫「豆丹」的蟲子,被一頓煎炒烹炸成了美食名片
    7月20日晚,一年一度的「中國·灌雲豆丹美食文化節」如期舉行,吸引來八方遊客慕名品神奇豆丹、賞山水灌雲。江蘇省灌雲縣歷史悠久,山水相擁,環境優美,文化底蘊厚重。豆丹原本是豆天蛾的幼蟲,是一種以吃大豆葉子、洋槐樹的葉子為生的農作物害蟲。豆丹是在天然無毒、無公害狀態生長的昆蟲,體形與蠶相似,被譽為「國內少有、蘇北僅有、灌雲特有」的美味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