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聲漸弱,女聲準備,起——」「大家把手伸出來,跟我做一節手指操」……10月13日,走進江蘇南通市崇川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活動室、棋牌室、閱讀室、健身室等公共服務場所熱鬧非凡,處處洋溢著居民小康生活的幸福滋味。
崇川區是南通市主城區,綜合實力居長三角地級市中心城區前列,該區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4005元。「對於城市居民而言,溫飽已不成問題,大家更多關注的是公共服務是否健全方便、社會服務是否豐富多彩,這就對社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南通市委常委、崇川區委書記劉浩介紹,該區正以建設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為目標,進一步創新探索「鄰裡+」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打造區域治理共建共享共治「共同體」,不斷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獲得感。
2013年,崇川區在社區居委會下進一步劃小治理單元,以150-300戶為單位,組建新型自治單元——鄰裡。「每平方公裡3000戶的社區規模太大,不便於精細化治理。」崇川區民政局局長張建國介紹,原崇川區106個社區被劃分為929個鄰裡,每個鄰裡設1名理事長和若干名理事,門對門、面對面服務居民,形成「大事小事議一議,鄰裡有事齊出力」的鄰裡自理「崇川模式」。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崇川居民業餘生活日漸豐富,各街道社區均湧現出歌舞、戲劇、書畫等多種多樣的民間社團。「就一間活動室,各個社團搶著用,每周一次活動都無法保證。」桃塢社區某社團負責人湯海英說,過去,社團間常因活動場地問題鬧得不愉快。
僅靠鄰裡自理,無法「包治百病」。崇川區創新「鄰裡+」模式,進一步下沉各類服務資源和力量,為基層社會治理「強筋健骨」。
桃塢社區「第一書記」張玲玲剛一到任,就集中精力推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改擴建項目。半年後,新中心投入使用,面積從150增至600多平方米,排練室、棋牌室、議事廳、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等空間一應俱全,居民再也不用為活動場所不夠用而煩惱。作為崇川區市場監管局機關支部副書記,張玲玲還充分嫁接「娘家資源」,協助解決轄區居民加裝電梯等基層社會治理難題。
近年來,崇川區共選派近100名年輕幹部赴社區擔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們不僅激發了基層幹事創業的激情活力,更帶去了來自各部門的『專長』,為鄰裡治理注入更為專業的服務力量。」崇川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奚榮華介紹,與此同時,全區4000多名公職人員到居住地鄰裡報到,讓更多社會管理的中堅力量成為鄰裡自治的好幫手,實現「小事不出鄰裡,大事不出社區」。
青龍橋社區殘疾人葡萄園裡,李漢林和工友們在採摘今年最後一茬葡萄。李漢林患有輕度智力障礙,平時沉默寡言,除了在家種地,沒別的工作可做,缺乏收入來源,曾是當地掛了號的貧困戶。幾年前,李漢林在鄰裡理事幫助下進入葡萄園工作。現在,李漢林年收入已突破兩萬元,還成了園裡的種植能手,手把手輔導其他殘疾人種葡萄,幫助更多人實現了「小康夢」。
青龍橋是崇川為數不多的涉農社區。「全村上下種植稻、麥、油菜,農民每畝地收入最多800元,村級經濟幾乎為零。」青龍橋社區黨委書記李明思介紹,2008年,社區成立青龍橋蔬菜專業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統一規劃種植,農民以土地入股,還能進入合作社打工。如今,合作社吸引376名鄰裡居民加入,每年實現利潤超過100萬元。
崇川鄰裡常年活躍著1300多個各類社會服務組織,每年完成各類服務項目4000多個,誕生了聞名全國的新城橋街道巾幗挽霞助老、北濠橋社區「康伴計劃鄰裡行」等服務品牌。專業化鄰裡服務組織將醫療、家政、就業、治安、助困等幫扶送到了家門口,惠及當地居民逾百萬人次。
記者 賁騰 通訊員 石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