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網
7月19日,金鷹基金向廣東證監局呈報了的一份《關於身份可疑人員幹擾公司運營的情況報告》引發了業內極大關注。
金鷹基金在上述報告中稱,國開泰富基金總經理楊波前往金鷹基金質疑該公司總經理劉志剛「為何對抗股東,且態度蠻橫。」
雖然在上述報告中顯示楊波如此表態,但金鷹基金在隨後的公告中卻表示,「公司全體股東及董事會始終支持公司及管理層合法合規開展各項業務,保障公司合法合規運營」。
金鷹基金第一大股東東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旭集團)也表示,楊波此人與東旭集團方面無關。
「有人在工作時間辦公室因業務溝通時,與總經理發生口角衝突導致報警,金鷹依規向監管機構提交了情況報告。這個文件,後來被人當看熱鬧發到群裡了。」一位東旭集團相關人士當天接受記者求證時介紹稱,「現在當事人已經沒事了,這是個例行的內部文件。」
東旭系內鬥
事件發生後,部分媒體和自媒體解讀稱,楊波的「無事生非」,或是因代表大股東東旭集團與劉志剛代表的金鷹基金管理層產生分歧有關。
但據經濟觀察網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獲悉,金鷹基金現任總經理劉志剛本身便是代表第一大股東東旭集團意志的高管人員。
2017年底,東旭集團通過受讓獲得金鷹基金66.19%股權,成為金鷹基金的實際控制人,此後金鷹基金就迎來了一系列人事調整,其總部也由廣州遷至北京。
現任總經理劉志剛在擔任總經理之前,其職務為東方基金的一名普通的基金經理,同時管理的產品最多時曾達六隻。公開資料顯示,劉志剛此前還曾在工銀瑞信、安信基金等公募機構擔任產品開發負責人。
2018年9月,劉志剛離職並加入金鷹基金擔任副總,後升任總經理。一位知情人士稱,劉志剛之所以能夠從東方基金跳槽至金鷹基金並得到火速提拔,恰與東旭集團的入主有關。
「劉本身資歷有限,如果不是代表東旭集團招來的,僅憑業務能力很難說這麼快做到如此位置,所以他並不存在帶領管理團隊對抗股東的問題。」一位接近東旭集團的知情人士透露,「真正的原因在於東旭集團內部圍繞金鷹基金的相關事項發生分歧。」
記者從另一位接近東旭集團人士處獲悉,上述分歧的發生,或與另一位東旭集團副總裁李佳有關。
「東旭集團當時派了李佳來做董事,她本身在東旭集團做金融和融資這一塊業務的,所以也派駐到金鷹基金來,但後來李佳不再擔任金鷹基金的董事了。」一位接近金鷹基金人士透露,「楊波的這一次出面應該跟李佳有關,但李佳本身能不能代表東旭集團,是一個疑問,而就算代表東旭集團,金鷹基金是不是就要打破作為公募機構的治理結構,也要畫上問號。」
不過在業內看來,楊波目前仍然是國開泰富基金的現任總經理,以此身份到訪金鷹基金並就金鷹的股東博弈發生「衝突」確有不妥。
內部融資糾紛?
此外,東旭集團入主金鷹基金或與其融資布局有關。
「東旭集團當時拿金鷹基金的牌照,本身覺得一張牌照可以和集團發生協同效應,有利於集團的整體融資,但後來發現公募基金做這種融資的價值並不大,和信託、銀行等牌照相比還是太雞肋了。」 另一位接近東旭集團的人士分析表示。
「對於金融機構的關聯方融資來說,目前監管層的監管是非常嚴格的,金鷹基金可以有兩種渠道為東旭集團融資提供便利,一是通過公募產品參與認購東旭集團的相關債券,二是通過基金子公司提供非標、ABS等融資。」上述接近東旭集團人士坦言,「但公募業務對於債券等級的要求很高,而基金子公司淨資本監管後,能騰挪的餘地也非常有限。」
「很多大型企業集團的內部化協同融資本身也存在內部博弈的情形。」上述接近東旭集團人士稱,「有可能金鷹基金在對股東的融資業務上支持不足,進而掀起這場矛盾。」
「如果楊波是要金鷹基金滿足股東的融資意志,那麼劉志剛方面的拒絕沒有毛病,持牌機構應當滿足相應的監管要求,而不能淪為股東方的融資工具。」7月20日,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機構人士評價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