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17日是中科院第11屆公眾科學日,全國科技活動周開幕,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為了讓更多公眾有機會走近天文,位於佘山之巔的上海天文博物館(上海天文臺佘山科普教育基地)於16-18日(周六、日、一)免費開放,並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使用望遠鏡觀看太陽黑子的機會,還準備了兩場主題新穎的天文沙龍活動。據統計,近萬名遊客參觀了上海天文博物館,200多名遊客全程參與了沙龍活動。
1. 參觀天文博物館
上海天文博物館
上海天文博物館,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作為上海天文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在中科院公眾科學日這兩天以及後續的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向公眾免費開放。
「16日和17日兩天參觀天文博物館的遊客總數近萬人,進門的人流幾乎沒斷過。」天文博物館的檢票人員說。
天文博物館的志願者說,「大家對天文博物館的鎮館之寶——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很感興趣。為了讓大家有更好的參觀體驗,我們一方面維持現場秩序,一方面給遊客進行講解。」
活動現場
博物館中有關上海天文臺發展史、天文望遠鏡發展史、美麗星空的展覽,以及珍藏的天文儀器,是遊客們關注的重點。「當然,站在佘山之巔一覽松江,與博物館合影,是很多遊客經常做的。」博物館講解員補充道。
2.天文博物館現場架設望遠鏡遊客看太陽黑子
活動現場
為了讓更多遊客有使用望遠鏡「看天」的體驗,又因為局限於白天這一條件,天文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天文博物館日晷廣場架設起一架口徑12釐米的望遠鏡,讓遊客們可以依次欣賞太陽黑子,並在現場科普了太陽黑子的故事。
3.天之文教室上演天之文沙龍
在參觀人數最多的周末兩天裡,上海天文博物館天之文教室在每天下午1點鐘舉辦天之文沙龍各一場,近200名愛好者全程參與了沙龍,並進行了熱烈的互動。
資深天文愛好者坐鎮沙龍講述追日這些年
今年唯一一場日全食於3月20日上演,最佳觀測點並不在中國,而是在遙遠的歐洲北極圈內的兩個小島。距離擋不住「追日」愛好者的熱情,而且這種熱情並不是短暫的,而是扎在心裡的永恆。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啟明星天文愛好者聯盟會長郭綱便是這樣一位「追日」天文愛好者,也是一位「追日」達人。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他與天文的故事講述了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情以及他的夢想。天文博物館特別邀請郭綱16日光臨天文博物館天之文教室,為遊客講述一個愛好者與天文之間的故事——《夸父去哪兒?爸爸的追日筆記》。五次追日,其中兩次是全家出動追日,作為資深天文愛好者、熱情而富有感召力的「靠譜隊長」,郭爸爸經歷了2008年新疆日全食的新鮮與震撼,2009年家門口的些許遺憾與新生命的憧憬,2012年全家三口澳洲追日的驚喜與滿足,2013年非洲乘小飛機去觀測地跌宕起伏的追逐,2015年完美的北極全家追日。「我夢想著,等到我老了,還能和我們家的多多一起去追日。」郭綱說。
再讀《星際穿越》 我們在哪裡
2014年12月6日,上海天文博物館與上海電影博物館聯合主辦了《星際穿越中的天文學》主題沙龍,觀眾反響非常熱烈,2015年科技周期間,天之文沙龍經典重現,再次邀請到上海天文臺左文文博士擔綱嘉賓,更深入解讀《星際穿越》。
活動現場
「考慮到這次參加沙龍的觀眾大部分不熟悉天文,而且有很多小朋友,我就調節了講座內容,儘可能地用通俗的語言,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來講述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左文文博士說,「空間上,我們位於幾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個星系——銀河系中的三千多億顆恆星中的一顆——太陽的八大行星中的一顆行星——地球。時間上,如果將宇宙年齡138億年比作一個宇宙年,恐龍是12月25日誕生,12月30日滅絕,才存活了6天;而大猩猩約12月31日晚上8點10分左右才進化成人類,也就是說真正的人類祖先來到世界還不足4小時。」
趁熱打鐵,左文文迅速由星空的浩瀚、人類的探索之艱難切入到科幻電影《星際穿越》探討的蟲洞和黑洞。
為了幫助觀眾理解黑洞,左文文在現場請一位小朋友協助實驗,用她的花環模擬黑洞周圍的吸積盤講述黑洞的觀測證據。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引力對光所造成的彎曲,現場觀眾的錶帶派上了用場。「黑洞真好玩,原來可以這樣判斷它是否存在。」沙龍結束之後一位觀眾對活動組織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