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十分的快了。再加上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和西方國家有著根本性的不同,所以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電子商務,也就是網絡門店得到大力推動。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在下單之後,網店會迅速的發貨,然後快遞會通過我國極度發達的網絡系統到達我們的手中。而這個過程,一般是三到四天。不過相比於現代這極為快速的物流方式,古代也有同樣快速的物流方式,那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八百裡加急。
在古代,因為時代和技術的限制,八百裡加急不僅是古代價格最昂貴的消息傳遞方式,而且還是最快的消息傳遞方式。那古代的「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和現在的快遞差多少?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這八百裡加急的運行原理。其實和我們現代的物流一樣,為了達到最快的速度,是由多個節點連接起來的。而這八百裡加急的「節點」,在古代被稱之為驛站。
因此這八百裡加急並不是一個騎手帶著消息狂飆八百裡,而是猶如現代的接力跑一樣,一段一段的將這八百裡接起來跑完。而每一段,騎手都在騎著馬衝刺。
在古代,馬匹基本上就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了,因此才會在古代催生出這樣的一種信息傳遞方式。而八百裡加急當然基本上是用於軍事的。一旦邊疆出現什麼事情,運用這種八百裡加急就能迅速的讓邊疆的消息到達皇帝的面前。
不過涉及到軍情,那就需要極快的速度的了。我們都知道在現代,幾分鐘都能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古代雖然慢,但是幾天讓邊疆的消息到首都是必須的。隨著一些古代文獻的研究,我們大致知道了這八百裡加急有多快。一般而言速度視一個朝代的馬匹質量而變化。要是國力強,能養大量的好馬,那八百裡加急能一天跑六百裡到八百裡。不過要是國力弱,養不起好馬,那一天跑三、四百裡也是有的。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當時叛亂發生的時候,信息6天就從邊境傳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面前。而邊境爆發叛亂的地方距離長安,整整有三千裡。
當然,這種八百裡加急再快那也是古代,是靠馬來跑完的。而一般情況下,馬是跑不過現代的車輛的,更何況現代還有高速公路、鐵路和空運等交通方式來運送快遞,那更不是古代能比的了,在正常情況下還是當代的快遞速度更快、更穩定一點。
到了現代,我國網絡購物的發展,完全要得益於我國強大的交通網絡。這些交通網絡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石,沒有他們,我國的經濟根本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