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聞李太白的金樽中映照著古今之月,三杯清酒下肚,筆墨一揮,就是半個盛唐。有人說,大唐有了李太白,才真的了不起。而李白有了金樽美酒,才更加了不起。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評價李白: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由此可以看出酒後的李白有多麼狂,連天子的號令都不放在眼裡。詩仙李白的詩,大多是沾有酒氣的,其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便是流傳甚廣的,我們都知道這兩聯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卻很少談及《月下獨酌》此組詩的其他三首。
在筆者看來,《月下獨酌·其二》重在議論,在意象上自然是沒有第一首拿捏得好,但也是豪氣滿滿的一首詩,開篇就驚豔了眾人。
唐玄宗天寶三載,當時李白正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面對黑暗現實,他沒有選擇同流合汙,而是選擇堅持做自己,追求光明,他雖沒有沉淪,內心卻十分孤寂,唯有以酒相伴,遂揮筆寫下《月下獨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詩的開篇第一字就指向了天,老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會羅列在天;其次指向了地,這蒼茫大地如果不愛酒,地上就不會有酒泉。既然這天與地都喜歡酒,那「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就無愧於天了。
一開始就指向了天地,讓整首詩的境界一下子變得空靈闊大,將酒與天地相連,可見李白對酒的熱愛,其次說「愛酒不愧天」,也算是為他愛酒找了一個看似恰當的理由。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談天論地之後,愛酒的理由還沒找夠,進而指向了人。他先是聽說人們將清酒比作聖,後來又聽說人們將濁酒比作賢,既然聖賢都喜飲酒,那人們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詩仙通過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從聖賢寫到神仙,最後得出了飲酒不但合乎情理,而且還大有益處。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寫到最後,詩仙寫出了飲酒的最高境界,可以說是神化了飲酒之事,喝三杯酒就能通曉儒家的大道,一鬥酒正合道家的自然,作者只管得到這飲酒的趣味,而這番趣味只有醉酒之人才能體會到,卻不能向清醒之人相傳。
至此,飲酒在詩仙筆下已成為人生一大樂事,其樂無窮,而不沾酒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其中的趣味的。
此詩堪稱一篇「愛酒辯」,看似通篇都在說理,然則這番理太過空大,便顯得有些無釐頭了。說理而不明理,看似在不切實際的說理,實則在抒情,這也恰恰體現了詩仙的豪放飄逸,以及他的情懷。
這一篇對酒的讚歌,其實是詩仙在官場失意時的自我排遣,而他所謂的「酒中之趣」,便是那種難以向人言傳的情懷。
對於這首詩,廣大詩友還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