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6日 09: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參與互動(
)
本報訊(記者 羅皓菱)剛剛獲得2014年卡夫卡文學獎的中國著名作家閻連科近日又獲得由日本讀者評選的twitter文學獎,這是亞洲作家首次獲得該獎項。此前獲得過該獎項的作家有美國作家、普立茲獎獲得者胡諾特·迪亞斯,法國作家、龔古爾獎獲得者勞倫·比內等。
Twitter文學獎完全由讀者投票評選,閻連科的作品《受活》日文版(日文版翻譯《愉樂》)於2014年年底在日本上市,創造了中國作家作品在日銷售的奇蹟,四個月之內再版三次,此前在日再版過的中國小說僅有賈平凹的《廢都》。據悉,迄今《受活》已經翻譯(或正在翻譯)成18種語言。
閻連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獲獎沒有特別的感受,倒是這本書賣得這麼好非常意外。「日本的各個媒體都在談論這本書,不斷地再版,幾乎所有的報紙都有書評,這遠遠超出我的想像。」
據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教師、詩人田原介紹,「中國文學在日本還是相對邊緣的,《受活》在日本的熱銷是一個奇蹟。」為什麼《受活》能受到日本讀者的追捧,田原分析有幾個方面的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和這部作品的獨特性和經典性有關,閻連科對人性深刻的揭示,他的隱喻的深度,對中國當下現實的思考,以及他的獨特的想像力和結構虛構能力,都對日本人形成一種衝擊力。當然和閻連科去年獲得卡夫卡獎也是有關聯的,關注他的人更多了。另外,和出版社的經營也是有關的,他們以一本經典作品的方式在運作這部小說,定價非常貴,50美金,但是讀者依然趨之若鶩。」
觀點
中國作家應跨越母語寫作
中國文學為何在日本長期處於邊緣,不太被日本讀者接受呢?田原說,中國文學這麼多年一直在說要走出去,中國政府也資助了很多出版項目,但是在海外缺乏影響力,原因很複雜,從文學本身來講,中國作家的寫作太瑣碎,視野不夠開闊,「中國作家不太考慮世界性的主題問題,當然有很多主題不是作家能夠抓住的。一個作家永遠寫自己最激動最熟悉的東西很正常,但是他們很少去思考這些東西在世界上的意義有多大。」
另外,翻譯也是一個問題。「有的中國作家的語言很好,但是僅此而已。小說更重要的是它的結構,無限廣大,無懈可擊的龐大的結構。還有就是內容的經典性,虛構的能力,一個大作家和小作家的區分,越過母語看得一清二楚。中國的小說始終在想像力和結構敘述方面沒有達到世界最好的水平。很多中國作家,在母語中寫得再好,經過翻譯都被遮蔽了,它就是一個二流的小說,虛構能力太差,你抵達不了外國讀者期待的高度。」
田原認為,很多中國作家沒有辦法走向世界的原因在於他們無法越過母語來看自己的作品,「很多人認為語言是不能超越的。但其實,語言上有創造性就可以超越母語。閻連科的語言充滿激情和詩意,創造性非常強,各種組合的修辭,語言是詩化和飽滿的。他的作品非常獨特,有著飛揚的想像力和龐大的結構虛構能力。你很少從他的作品裡看到別的中國作家的影子,非常獨特,這就是創造性。」文/本報記者 羅皓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