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裡,
就在甜品店,
不在甜品店,
就是去甜品店的路上。
這句話用來形容法國人的確是再合適不過了,在法國,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偏僻的小鎮,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有甜品店。
每個女人心中都有兩個巴黎夢,一個在香榭麗舍大街,另一個就在琳琅滿目的甜點櫥窗前。五彩斑斕的甜點世界如果抹去法式的浪漫,可能就只剩下黑白。
When in Paris, visiting a patisserie is like a daily ritual.」 在法國旅行時,前往甜品店似乎成為一個比參觀艾菲爾鐵搭還要重要而頻繁的行程。
比這句話更加深刻的還有一句, "法國人有一種境界,就是把所有瑣碎的事物塗脂抹粉的成為了我們口中的浪漫。"
去法國一定要買馬卡龍,為什麼呢?這個號稱「少女酥胸」口感一般的甜點為什麼會如此出名,不惜讓遊客花大價錢趨之若鶩的購買品嘗?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法國人看來,那不過就是個杏仁夾心餅乾罷了,而「少女酥胸」一說,只是形容馬卡龍的樣子,像極了少女的文胸,如是而已。
雖然上世紀30年代,當Ladurée首次推出馬卡龍的時候,巴黎人也為之瘋狂過。
法國記者Leslie Gogois與知名調查機構TNS Sofres經過兩年的研究,找出了法國人最喜愛的十大甜點,一起來看看吧。
法國甜點TOP1
第1名草莓撻Tarte aux fraises
草莓撻不能說是有特色,但足夠經典。
法國曾經是歐洲的草莓生產大戶,但是到了21世紀,人工費越來越高,草莓這種需要溫柔對待費心費力的水果,被轉移到了人工費較低的國家,如土耳其、埃及。
有人覺得春天的顏色是綠色,但其實春天更多的是濃濃的豔粉色,草莓的顏色。誰會討厭草莓呢?
還沒入口,它就已經對你散發出甜蜜的氣息了,草莓撻,送給嬌豔的你,雖然它有點酸。
第2名拿破崙Mille feuille
拿破崙蛋糕(Un mille-feuille ou millefeuille,或者也可以稱作Napoléon),三層酥皮,兩層奶油,「罪惡」至極,誘惑之至。更要命的是,最上層還裹著糖霜或奶油,還能再添上一勺果醬或鮮果!
拿破崙蛋糕的法語名字mille-feuille,直譯過來是「千張」(哎呀不是我國的豆製品),叫這個是因為它有很多層酥皮。
吃拿破崙的時候,最好偷偷享用。
注意!永遠,絕對不要在陌生人面前吃拿破崙!通常來說,想要好好品嘗法式千層酥,你首先要搗爛它,並把奶油酥皮混合攪拌,再挖一大勺往嘴裡送。
第3名泡芙Profiteroles
法國人對泡芙的分類有很多種,有的泡芙不擠奶油,有的泡芙是長條的,有的泡芙要切開。
其實泡芙,也是來源於義大利的小食,蓬鬆張孔的麵皮中包裹鮮奶油、巧克力乃至冰淇淋。
傳說泡芙是凱薩琳·德·美第奇的廚師發明的,16世紀傳入法國。2005年僅在威斯康辛州博覽會上就銷售了340,000個含冰淇淋的泡芙,盈利超過一百萬美元。
第4名焦糖布丁Crème brlée
焦糖布丁最早也是法國人發明的,Creme在法語裡的意思是奶油,Brulee則是烘烤過的意思。
焦糖布丁最有特色的即是在上桌前,用高溫火槍對著布丁表面噴射一下,表面的糖即刻變成一層棕色脆膜,而內裡依舊是爽滑的布丁。外焦裡嫩、外溫內涼,非常美味。
想像一下敲開剛烤過的脆脆的焦糖,再挖一大勺熱乎乎的嫩嫩的布丁,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第5名提拉米蘇Tiramisu
在義大利文裡提拉米蘇(Tiramisu)的意思是「帶我走,拉我起來」意指吃了此等美味,就會幸福得飄飄然。
提拉米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一種叫做Zuppa del Duca的義大利西北方甜品,但真正的提拉米蘇則是二十世紀60年代在義大利威尼斯的西北方一帶開始出現。
關於它的故事竟然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
一位義大利士兵即將開赴戰場,可是家裡已經什麼也沒有了,愛他的妻子為了給他準備乾糧,把家裡所有能吃的餅乾、麵包全做進了一個糕點裡,意為帶我走,那個糕點就叫提拉米蘇。
每當這個士兵在戰場上吃到提拉米蘇就會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的愛人。在義大利文裡,提拉米蘇有 「 帶我走 」 的含義,帶走的不只是美味,還有愛和幸福。
版本二:
一個叫Fvan(繁)的男生愛上了一個叫Jane(珍)的女生。男生堅信名稱與Tianned相似之處的「提拉米蘇」蛋糕會為他帶來好運。
於是他用了許多個日夜,自己照著提拉米蘇的製作方法,做出了一個非常精緻的蛋糕,並將這個蛋糕命名為「提拉米蘇的愛」。女孩吃到了這個蛋糕,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後嫁給了男孩。
之後這個故事便在鄉鎮上廣為流傳。提拉米蘇蛋糕便成了愛與情的代名詞。
第6名蘋果撻Tarte aux pommes
法式蘋果撻是一種將蘋果倒扣的水果撻,在烤熟水果撻前,在糖和黃油中將蘋果焦糖化。
傳說,這道甜點源自法國中部索洛涅的拉莫特-伯弗隆:史蒂芬妮·塔坦和卡羅琳娜·塔坦在這裡有一間餐館。這間餐館至今仍在,名字還是「塔坦飯店-餐館」,位於車站的對面,很多獵人經常光顧。
在一個狩獵季節開始的星期天,姐妹中的一位,正在為獵人們準備蘋果撻,而她粗心大意地將其燒焦了。於是她決定在上面加塊撻皮並重新放入烤箱。獵人們很喜愛這種水果撻,於是就成了「塔坦姐妹蛋噠」la Tarte Tatin。
馬克西姆餐館的業主,奧弗涅人路易·沃達勒,在這姐妹倆的小飯店中吃飯而第一個發現了這一美食,接著他就將這道甜點引進到了自己的餐館。
法國美食家古農斯基1926年在巴黎介紹了這道名為「塔坦小姐的水果撻」的美食。在法國和其它很多地方,這道甜點是很多餐館裡的經典美食。可以與一個香草冰淇淋球或新鮮奶油一起裝盤上桌。
第7名可麗餅Crêpes
可麗餅也可以稱為法式薄餅。它可以是街頭小吃,抹上Nutella就是一道非常刺激味蕾的小點心。它也可以當作甜點的地盤,在上面放上你想要的蔬菜,甚至是肉類。
可麗餅(Crepes)是源起於法國布列塔尼省,布列塔尼是海島型城市,除了因地利之便出產美味的海鮮外,布列塔尼最具特色的就是風靡海內外的可麗餅囉!
據說可麗餅是布列塔尼居民的救命糧食,因為布列塔尼是個石頭城鎮,幾乎是寸草不生、貧瘠荒蕪。
有一年遇到饑荒島上沒有任何食物,布列塔尼人只好將收藏在地窖的麵粉拿出來,烤成薄薄的煎餅解決了那年的饑荒的困頓,後來這薄薄煎餅成了當地的主食,如今卻成為布列塔尼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
現在的布列塔尼仍保有傳統的習俗和慶典,法國人把2月2日定為"可麗餅日"。
每年的2月2日慶典遊行時,人們在街上、小酒館或餐廳中手拿可麗餅,唱起歌,跳起舞,歡天喜地的慶祝豐收的來臨,仿佛嘉年華儀式般的慶典,使得布列塔尼濃厚的地方性色彩,更添些許神秘的樣貌。
這種極具平民特色的點心,在布列塔尼省古色古香的迪楠小鎮的街道上,你可看到四處林立的可麗餅專賣店,而且,每到中午時分就有一大群人湧進空間狹小的店內,大啖可麗餅濃厚的奶油香味。
第8名熔巖巧克力Fondant au chocolat
熔巖巧克力蛋糕引於奧地利,別名巧克力軟心蛋糕、巖漿巧克力蛋糕。從巧克力芝士蛋糕的方子改良而來,更少糖,更濃的可可香味。
熔巖巧克力蛋糕,屬基本款甜品,卻出身高貴。它由法國頂級甜品大師Michel Bras先生耗時3年創製,第一次是1981年出現在與大師同名的米其林三星餐廳裡。
一款好的熔巖巧克力蛋糕,外層略紮實,用勺子輕輕挖開略外層,熱而略酸的熱巧克力濃漿就緩緩流出。若再配上冰淇淋和蛋黃醬,冷熱交錯,卻入口即化,酸甜的回味也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