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為了穩定民心、鞏固統治想了不少辦法。
其中搜羅南方有影響和有才學的文人士大夫來北方做官就是一著妙招。
趙孟作為趙宋皇族、文人領袖、藝術精英被強徵。
——嗯,嚴格說來,算是半推半就吧。
反正表面上忽必烈很重視他,對於趙孟的意見也聽得進去,還一度想讓他參與中書省政事——那可是元朝行政中樞啊!
這事兒因為元朝貴族們不服被壓下來了,但趙孟很感動,頗有種「得遇明主」的感覺。
於是,趙孟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畫了很多幅關於馬的畫,以自喻自己這匹千裡馬終於遇到伯樂了。
其中,現存藝術成就最高的要數《人騎圖》和《秋郊飲馬圖》。
《人騎圖》
《人騎圖》為紙本設色,縱30釐米;橫52釐米。
它是趙孟43歲時所作,這時候趙孟已經從北京回到吳興,正是全身心投入書畫之道,「追摹古意」的時段。
趙孟從小就喜歡畫馬,6歲時看見唐朝畫馬名家韓幹的3卷真跡,一下子就著迷了。現在經過多年的潛心苦練,又在北方見到了很多唐朝的真跡和摹本,眼界打開了,手法也熟練了,覺得「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於是「刻意學唐,殆欲盡去宋人筆墨」。
其實宋朝人物畫、鞍馬畫沒有趙孟說的這麼不堪,至少李公麟就不比韓幹差。(有關李公麟的介紹請參看《中國畫的白描有多了不起?線條藝術的巔峰,科技無法取代的存在 》一文)
但趙孟要樹立自己的權威,要與「舊宋」做切割,就得這麼說啊!
而且人家還真有本事這麼說。
看看這畫,主要採用了鐵線描及遊絲描勾勒出外形,筆法細膩,勁健細挺。
造型生動自然,確實體現出濃鬱的唐代遺風,但又融入了文人畫的清雅,很好的表現出了作者「作畫貴有古意」的主張。
趙孟本人也對這幅畫很滿意,還在畫上題了一句「此圖自不愧唐人」。
後來想想又怕人不識貨,接著又寫道:「世有識者,許渠具眼。」(世上如果有懂得看的人,就算他獨具慧眼)
就因為多了這句話,後人在鑑賞這幅畫時又多了很多猜測。
有人說畫中的人物象徵著天子,駿馬象徵著臣子,表達了他要輔佐明主的願望。
也有人說這是趙孟Cosplay的自畫像,表現了他「春風得意」的心情。
不管怎麼說,反正咱也不能把趙孟挖出來問了,而且在當時的情形下,問了老趙也不會說。
總之,這是一幅趙孟的得意之作,「一種充滿了古意與完美文人所具備的高雅品味」的藝術精品。
《秋郊飲馬圖》
《秋郊飲馬圖》為絹本設色,縱23.6釐米,橫59釐米。
這幅畫是趙孟59歲時所作。
這時他剛剛在江浙儒學提舉任滿,並重返大都任職,受到元文宗的青睞恩準還鄉,祭祖立碑,是其一生中政治上最為得意的時期。
所以,這幅畫顯得格外閒逸輕鬆。
趙孟在這幅畫上採用了仿唐人的工筆設色畫法:人物線描工細勁健,設色濃鬱,善用對比色突出人物形象(青綠山水與紅衣),駿馬豐滿膘肥,類似韓幹畫的馬。
整幅畫人、馬動靜結合生動,將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唐人鞍馬和宋人鞍馬、「行家畫」的技巧和「文人畫」的韻致溶為一體,是一幅逸妙並具的佳作。
趙孟的朋友郭佑之曾稱讚道:「世人但解比龍眠,那知已出曹韓上。」趙孟聽說後表示:自己雖然還不及曹霸、韓幹兩位唐代畫馬名家,但比起畫了《五馬圖》的李公麟(字龍眠)還是差不多的。
而且趙孟還曾說:「吾好畫馬,蓋得之於天,故頗盡其能事。」意思就是自己喜歡畫馬,這是天賦,畫得好是他努力將天賦發揮到極致的結果。
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面還記載了一篇趙孟畫的馬成了精的故事。
但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畫家還是受限於時代,對於比例和形體掌握得並不準確。按實際情況來說,馬的細腿支撐不起如此肥大的身軀,人如果站立起來也不比馬矮。
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形都畫得不準,那就沒啥好看的了。——這也是中國傳統繪畫比起西方古典油畫更難以讓人接受的原因之一吧。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