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傳統的說法是元宵節吃湯圓,但是在我們台州,元宵節吃的可不只是湯圓,各地都有各地的吃法。現在,元宵節,雖然沒有到,但是,吃貨們,我們先來為大夥找找台州地方特色的美食小吃哦!
椒江的習俗是正月十四吃鹹的山粉糊,正月十五吃甜的山粉糊。甜鹹山粉糊,主料都是山粉,即番薯粉。而且配料都豐富多樣,可以隨心所欲。
椒江人偏愛吃甜味的山粉糊,裡面加入了葡萄乾、紅棗、冬瓜糖、荸薺、枸杞、酒釀蛋花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蘋果、梨、紅蘿蔔等新鮮水果和蔬菜。總之,只要是甜的,只要你愛吃,都可以往裡放。
「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蠣調。」台州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臨海、三門、天台一帶過元宵節並不在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四。正月十四那天臨海人要吃糟羹。
關於為什麼在正月十四過元宵,民間傳說不一。而吃糟羹的習俗則比較統一,相傳與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有關。當年戚繼光抗擊倭寇時,軍民糧盡,人們只好用野菜混合米粉煮成糊羹,支援抗倭,後來一直沿為習俗。
通常十四吃糟羹,十五吃甜羹,先鹹後甜,意味著生活越過越甜美。不過臨海人大多喜歡吃糟羹,如果說正月十四晚上的糟羹是「正餐」,那麼十五晚上的甜羹就只能算「飯後甜點」了。
糟羹與山粉糊最大的區別在於,糟羹的主材料是米粉,製作過程也比較複雜。首先準備材料就得花上一番工夫。豬肉、玉米粒、豆腐乾、冬筍、蠶豆、芥菜、香菇、芋頭、油泡,海邊人喜歡吃海鮮,還可以加入牡蠣肉、蝦皮、墨魚乾等,這十幾種材料都得到市場上一一挑選來。很多人家提早好幾天就開始採購了。
煮糟羹時,把這些材料全部切成丁狀,一股腦兒與米粉合成一鍋,邊加米粉邊攪拌。燒沸後就是一鍋香噴噴、粘乎乎的糟羹了。糟羹比山粉糊要黏稠,顏色也更深,味道鮮美無比。
元宵節,仙居人的傳統晚餐是鹹酸粥。這個名字聽上去怪怪的,其實它一點也不酸。鹹酸;取自仙居方言,最早的鹹酸粥,其實是正月裡沒吃完的湯湯羹羹,捨不得丟掉,就放在粥裡煮的大雜燴。吃完這一頓,意味著年的徹底結束。
現在的鹹酸粥可不一樣了,裡頭放的都是好貨。粥裡的材料其實與糟羹有些類似,墨魚乾、豆腐乾、芋頭、蠶豆、玉米粒、芥菜等等,不過豬肉一定得是那種鹹的骨頭才好吃。另外還可以放些紅棗、赤豆調劑口味。鹹墨魚乾和鹹豬肉是不可缺少的兩樣材料,得此兩樣,這鹹酸粥的味道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精心準備好配料後,將它們炒熟與粥一起下鍋,攪拌均勻,慢熬細燉,可以根據喜好掌握粥的稀稠程度。沒等粥煮透,就已經香溢滿屋了。起鍋時,大人小孩一哄而上,吃了一碗還想再吃一碗,欲罷不能。
食餅筒是台州特有的小吃。但凡春節、端午、七月半等節日,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做食餅筒。而溫嶺人的元宵節就是吃食餅筒,三門人也在元宵節的中午吃。食餅筒在三門一帶又叫麥焦。
食餅筒裡包的菜餚非常豐富,少則五六樣菜,多則十幾樣。炒米麵、芋頭、豆面碎、豆芽、海帶、肉片、茭白、雞蛋絲、豆腐乾、胡蘿蔔……營養也超級豐富,不同口味的人可以有不同選擇。溫嶺靠海,還會加入一些海鮮,吃起來就更鮮美了。
雖然台州各地都有不同的吃法,不過元宵節當天還是少不了湯圓的影子。有些人家會在中午吃上一頓湯圓,或者作為輔食。
家裡一般不做湯圓,大多是從市面上買來的速凍湯圓,餡料品種繁多。什麼芝麻湯圓、紅棗湯圓、花生湯圓、蜜餞湯圓……還有很多五顏六色的彩色湯圓。湯圓入口軟綿,糯糯的皮咬開後,湯圓餡濃稠香軟。我們吃的大多都是芝麻餡的,細小的微粒入口即化。也有一些家庭做酒釀湯圓的,這個味道也很棒!
親們,你們元宵節吃什麼呢?
甜羹、鹹羹、酒釀湯圓
不會買菜,配料準備麻煩
不用擔心,有捎貨就夠了
捎貨雲商攜手田家園淨菜
推出8元特價元宵節家庭套餐
滿足家庭3~5人需求
點這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