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快到了,家家戶戶都為元宵節做準備,很多人都認為元宵節就是吃湯圓,可在台州卻不是主要的,他們更熱愛哪些鮮美的菜餚比如山粉糊、糟羹、鹹酸粥、食餅筒等等,那麼大家知道元宵節吃什麼菜呢?元宵節要吃什麼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元宵節各地吃什麼吧。
在台州元宵節可不是單單的吃元宵,他們還吃很多鮮美的菜餚,下面大家就一起來看看吧。
鹹甜皆宜的山粉糊
椒江的習俗是正月十四吃鹹的山粉糊,正月十五吃甜的山粉糊。甜鹹山粉糊,主料都是山粉,即番薯粉。而且配料都豐富多樣,可以隨心所欲。
椒江人偏愛吃甜味的山粉糊,裡面加入了葡萄乾、紅棗、冬瓜糖、荸薺、枸杞、酒釀蛋花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蘋果、梨、紅蘿蔔等新鮮水果和蔬菜。總之,只要是甜的,只要你愛吃,都可以往裡放。
甜山粉糊的做法比較簡單,只要把葡萄乾等材料全部切丁放入,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紅糖和白糖,用水煮開,再將用冷開水融化後的山粉倒入沸水中,用筷子不停地在鍋裡畫圓,直到山粉起泡泡就可以了。在出鍋的山粉糊上撒上一層芝麻粉或花生粉,滑溜溜、香噴噴,那滋味真是百吃不厭。
以前的山粉糊沒有這些雜七雜八的材料,只是純粹用山粉攪拌的一碗糊糊。即使這樣,也有不少市民對小時候的山粉糊記憶深刻。現在條件好了,人們也對山粉糊進行了「創新」,加入各式各樣的食材後,味道更加濃厚醇香了。
元宵節晚上的山粉糊通常會做很大份,一家老小吃完後還會剩下很多。餘下的山粉糊就被放在盆裡,待到冷卻後倒出放在籃裡晾著。過一段時間後,將其切成片狀,用油煎起來吃,口頰留香,似焦未焦的味道也讓人陶醉。
香噴噴、粘乎乎的糟羹
「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蠣調。」台州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臨海、三門、天台一帶過元宵節並不在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四。正月十四那天臨海人要吃糟羹。
為什麼在正月十四過元宵,這一點有很多說法,但是吃糟羹的習俗則比較統一,相傳與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有關。當年戚繼光抗擊倭寇時,軍民糧盡,人們只好用野菜混合米粉煮成糊羹,支援抗倭,後來一直沿為習俗。
通常十四吃糟羹,十五吃甜羹,先鹹後甜,意味著生活越過越甜美。不過臨海人大多喜歡吃糟羹,如果說正月十四晚上的糟羹是「正餐」,那麼十五晚上的甜羹就只能算「飯後甜點」了。
糟羹與山粉糊最大的區別在於,糟羹的主材料是米粉,製作過程也比較複雜。首先準備材料就得花上一番工夫。豬肉、玉米粒、豆腐乾、冬筍、蠶豆、芥菜、香菇、芋頭、油泡,海邊人喜歡吃海鮮,還可以加入牡蠣肉、蝦皮、墨魚乾等,這十幾種材料都得到市場上一一挑選來。很多人家提早好幾天就開始採購了。
煮糟羹時,把這些材料全部切成丁狀,一股腦兒與米粉合成一鍋,邊加米粉邊攪拌。燒沸後就是一鍋香噴噴、粘乎乎的糟羹了。
糟羹比山粉糊要黏稠,顏色也更深,味道鮮美無比。一想到,就能讓人流口水。現在在許多大酒店的餐桌上,也能見到糟羹的身影,並且大受市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