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原則。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成效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更體現在合作共贏這種理念的深入踐行,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人民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我們繼續跟隨記者行走一帶一路,跟隨記者去到雲南南部,看看與越南接壤的河口口岸,看看在那裡,兩國普通百姓之間的交流與融通。
每天早晨,當國歌聲響起,位於雲南與越南接壤的河口口岸,也迎來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
多年來,越南老街省的菜農,都會像這樣把新鮮的蔬菜水果帶到中國境內銷售。去年,隨著河口邊防檢查站快速通關窗口的開設,加上今年海關和商檢正式合併,商品通過檢驗檢疫後,邊民們大約10秒便可快速通關,到這來賣菜的越南菜農也就更多了。
記者:「為什麼跑這麼快啊?」
過境的越南菜農 黃小如:「不快沒地方擺。」
小黃急著要去的地方,是河口的大菜市場,那裡有專門為越南菜農預留的幾十個攤位,誰到得早誰就能佔個好位置。雖然小黃緊趕慢趕,到市場時攤位還是滿了,她只好和沒佔到攤位的其他越南菜農一起,沿街擺起了地攤。
小黃告訴記者,他們把越南的蔬菜拉到中國售賣,回程時再把中國產的電器、玩具等背回越南。自助通關通道的設立,極大地方便了交往日益緊密的中越邊民。而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啟動的中國河口-越南老街跨境合作區,又將紅河兩岸各劃出11平方公裡,為中越企業互利共贏發展提供方便。
在這家剛投產半年多的電子產品加工企業裡,300多名拿到了工作籤證的越南工人已經上崗。
黃小如是在飯店打工時學會的中文,也是來中國打工的那半年,讓她決定要回越南繼續深造,大專畢業後再來中國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黃小如:「因為我們很靠近中國,對我來說,對中國很好奇,我想也想跑來中國看,為什麼中國發展這麼快?」
現在,黃小如在這家工廠裡做文員,來到這裡四個月,從不習慣到很喜歡,她漸漸適應了這裡的集體生活。
黃小如說,和她一起來的越南姐妹們也都非常喜歡這裡。在她的多次遊說之下,她的弟弟也第一次來到中國,成為了她的同事。
黃小如正在努力地學習著中文和技術,她說,在這裡,她可以看到未來。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河口口岸充滿生機,在口岸邊貿、人員交往如火如荼的同時,2014年一條國際運輸大通道,在有著百年歷史的滇越鐵路上建起,並在這幾年迅速發展。
這裡是河口火車北站的貨場 ,由於中越兩國鐵軌寬度不同,來往的貨物必須在這裡進行轉軌換裝才能運往目的地。
河口火車北站 調車長 段宇:「以前車站沒建的時候一般都是靠汽車運輸,運費這些方面都比較高。現在我們國家不是開啟『一帶一路』把火車站建起來,進出口的貨物用我們火車運輸方便、快捷、安全,然後運費也不算太高,低碳環保 我們現在用電不燒油。」
在貨場上,中國的玩具、化肥、鋼材還有溫帶的水果從標準軌火車換裝到通往越南的米軌火車車廂,而來自越南的熱帶水果,木夾板和其它物資也在這裡換裝後,發往全國各地。這樣的場景在這裡幾乎24小時一刻不停。
河口火車北站 調車長 段宇:「這裡建站的時候只有十多個人,發展到現在一百多人,我們剛來的時候像我們調車吧,一個班13個小時,也就是鉤活也就20多鉤左右,那現在一個班可能幹到六十多鉤, 六七十鉤,八十鉤都有,增長了四倍。」
連接員龔星是去年退伍後考到河口北站工作的,這一年的繁忙讓他感到充實,也讓他有了新的目標。
河口火車北站 連接員 龔星:「我現在剛來一年,我們滿兩年以後可以考那個證書,中級工證書,考完兩年以後我就可以競爭上崗到調車長,最直觀就是收入能提高,其實也是對我自己的一個提升,證明一下我自己。國家發展了,我們作為老百姓、職工也跟著有福利呀,生活也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