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到來代表冬季真正的開始,立冬以後天氣越來越冷,俗話說「立冬一日,水冷三分」就是這個道理。秋種冬藏,我們眼下最應該注意地是將收穫的農產品好好的儲藏起來(如:紅薯、蘿蔔),防止冬季到來,天氣變冷後農產品凍傷。每年的立冬時間一般在陽曆11月7日、8日這幾天到來,今年的立冬是11月7日,具體時間是7點13分的時候,也就是說,本周六就是立冬了。
在以往,古人用三種氣候特徵代表立冬的到來。一候是水始冰,就是說立冬以後,水開始會結冰了,換句話說,就是立冬以後氣候溫度已經到達零下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二候是地始凍,就是說的也開始上凍了,這個時候就要做好農產品防護,防止農作物、農產品凍傷。三候是雉如大水為蜃,這裡的雉是指野雞,蜃是指大蛤,大蛤的外殼線條與野雞羽毛顏色類似,古人就認為冬季海邊常見的大蛤是野雞化身的,因為立冬以後,就看不到野雞了,其實這是古人的一種錯誤認知,但是立冬以後野雞飛走,大蛤出來倒是真實的自然現象。也就是說立冬以後,氣候溫度進一步降低,那麼農業生產中,我們應該注意什麼,應該怎麼做?
立冬節到,快把麥澆
立冬以後除了溫度降低,大多數地區的降水也明顯減少。真要等到上凍以後再給地澆水,會降低土壤溫度,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所以要趁現在氣候溫度還行,土壤還未上凍,提前做好田地灌溉工作,預防因為又冷又旱,造成田間作物損害。而且,水的比熱相對於土壤要高,即便是天氣驟變,土壤溫度也不會變化太快,減少作物的凍害。當然,南方一些地區,冬季雨水也相對較多,農民朋友要做好田間的排水溝,防止因為冬季雨水多,田間積水,造成農作物發生凍害。
當然,立冬以後天氣如何,農村俗語也有講到"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就是說,立冬以後雨雪的多少,可以根據立冬這一天的風向來判斷,如果是刮北風,立冬後雨雪就會多,如果是刮南風,立冬後雨雪就少。另外,還有「立冬之日半日晴,冬季幹得起灰塵」、「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立冬無見霜,春來凍死秧」。意思基本相近,都是通過立冬這天的天氣狀況,來判斷立冬後以及來年春季的天氣狀況。雖然這些都是是老話了,但是這些都是農民朋友,長期的經驗總結,對於天氣的預判,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的。
冬季雙手不閒,春季吃穿不難
立冬即將到來,一些農業生產活動,在立冬前後進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首先是耕地,因為冬季能夠種植的作物有限,有些農民的地就先閒置一冬,來年春季再進行種上農作物。那麼冬季就這麼讓地閒置著不管嗎?當然不是,俗話說「夏耕滅荒,冬耕滅蟲」,趁著冬季天氣寒冷,將地深耕一遍,可以把躲在地下的害蟲以及蟲卵翻出來,通過寒冷將其消滅。這樣的滅蟲效果要比使用農藥好很多,而且對環境也不會造成汙染。
那麼天冷耕地什麼時候最好呢?俗話說「立冬前犁金,立冬後犁銀,立春後犁鐵」,自然是立冬之前耕地最佳。這也是為什麼說 秋冬多耕地,來年多打糧了。
立冬即將到來,這個時候還是種樹的最好時機,這些果農應該最清楚。從果木市場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時候果木市場有很多果樹苗在售賣。難道植樹節不是在每年3月12日嗎,為什麼現在種樹呢?俗話說「冬前栽樹來年看,來年多長一尺半」原來,現在種上樹,來年開春,樹發芽快,自然也長得快。
除了耕地、種樹,立冬還能種植豌豆、生菜等蔬菜,而且立冬種植的豌豆產量一般都不低。2020年的立冬就要到了,你認為立冬時節農民朋友還應該注意什麼,今年會是寒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