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西北部的北冰洋上,有個叫新地島的島嶼,它巴倫支海和喀拉海之間,屬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新地島由南北兩大島組成,南北兩大島之間是馬託奇金海峽,寬僅1.6~2.4千米。南端的庫素瓦地島隔喀拉海峽與瓦伊加奇島及大陸相望。總面積8.26萬平方千米。新地島是烏拉爾山系向北延伸部分,大部為山地,最高點海拔1590米,由火成的和沉積的物質組成,包括石灰巖和黏板巖。
這裡氣候嚴寒,冬季平均溫度為-16~-22℃,夏季2~7℃,多霧和強風。面積的1/4有冰蓋,北島的大部分和南島的一部分為極地荒漠帶。島中未覆冰的地帶大多為以沼地為主的苔原,其間的谷地則有灌木生長。島上有旅鼠、北極狐、海豹、海象等動物,偶爾可見到北極熊。新地島最遲在中古時代便為人所知,但18、19世紀時才被開墾。人口有2700多人。
這裡地廣人稀,資源貧瘠,但對前蘇聯和俄羅斯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地區。因為新地島核試驗場是前蘇聯重要的核武器試驗場之一,蘇聯解體後歸屬俄羅斯。新地島地理位置比較特殊,花崗巖地質結構,是理想的大當量地下核試驗場地。自1963年《部分禁試條約》籤訂後,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蘇聯平均每年在這裡進行兩次百萬噸以上的地下核試驗,前蘇聯在那裡進行了224次核子試爆。到1991年,在新地島試驗場共進行過130次核試驗,88次為大氣層核試驗,39次為地下核試驗,3次為水下核試驗。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關閉後,新地島則成為蘇聯惟一的核試驗場。1990年,蘇聯在新地島進行了一次核試驗,遭到北歐國家的強烈反對,迫於國際的壓力,蘇聯遂於1991年宣布暫停核試驗。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暫停核試驗。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的那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5000萬噸TNT量級的「赫魯雪夫炸彈」試驗。當天一大早,直徑為2.5米、長約12米、重達26噸的「核彈之王」,即被稱為「大伊萬」的氫彈被裝進了一架圖-95戰略轟炸機。當飛機從距離試驗場1000公裡外的摩爾曼斯克奧列尼機場起飛後,上午11時32分,「大伊萬」在試驗場上空爆炸。圖-95以最快的速度離開了投彈地點,並在氫彈爆炸前飛出了250公裡。爆炸後發出的耀眼紅光直刺駕駛艙。所幸的是,機組人員已事先戴上了墨鏡。飛機繼續逃逸,可是衝擊波來勢更快。它將飛機一會兒拋上,一會兒拋下。身後形成了一個新地島居民誰也未曾見過的令人失魂落魄的蘑菇雲,迅速膨脹並盤旋上升,直入大氣層。
試驗場負責人庫德裡亞採夫描述,爆炸給我們的感覺比100萬個太陽還要亮。儘管爆炸中心離試驗場指揮所和飛機已經有250公裡,但大家的眼睛還是感到一種強烈刺激的灼熱。爆炸發生時,轟炸機與艦艇、地面的無線電聯繫全部中斷,一小時後才恢復,電磁擾動三次傳遍全球。在爆炸的中心地帶,厚3米、方圓15-20公裡的冰層被升華,修築在爆炸地進行試驗的工事消失得無影無蹤,坦克的炮塔被毀,其他物體也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模樣。那些被用來做實驗的動物,已根本找不到影子了。在距離爆炸點500公裡範圍內的動物大多全身脫毛,然後痛苦地死去。真是慘不忍睹,駭人聽聞。
據理論計算,該核彈如果投放在莫斯科上空,會造成以莫斯科為中心半徑500公裡內的所有城市毀滅;如果投放在紐約,從紐約到費城相距700公裡半徑內的所有城市都將不復存在;如果投放在美國東海岸,則會造成高達1000米的超級海嘯。這是人類歷史上動物死亡最多、最慘烈的一次核爆炸——這顆「赫魯雪夫H-bomb」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再來第二次。5000萬噸TNT當量,永遠屬於蘇聯人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