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心理學家:幾乎每個孩子都聰明!早期教育別忘創造益智環境

2020-12-24 騰訊網

文|凝媽

是不是有的孩子聰明,有的孩子不聰明,到底怎樣的孩子才算聰明,我們一般是這樣定義一個孩子是否聰明的:

孩子學東西快,很早就會背唐詩、能認字。

孩子反應速度快,問他一個問題,他能迅速回答。

孩子學習成績好,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這些都是從智力上的考量,但是能說孩子背詩晚、認字晚、回答問題慢、學習成績不好就是不聰明嗎?

這可不一定,有的孩子就是發展的早一些,有的孩子就是發展得晚一些,有的孩子在一方面很強,有的孩子在另一方面很強。有時候,聰明真不能量化比較。

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不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

他提出人類智能至少分成九個範疇,包括邏輯、語言、空間、音樂、肢體動作、內省、人際、自然探索、生存智慧。

這一理論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是聰明的,但聰明的範疇和性質呈現出差異。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對孩子抱有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是聰明的,即使有時候我們認為孩子先天不足,也可以通過後天彌補。要知道,先天只佔30%,後天養育佔70%。

在讓孩子更聰明這件事上,家長們也做了很多工作,給孩子提供健康飲食,給孩子做早教,帶孩子多運動,全方位促進大腦發育。但是有一件事卻很容易忽視,那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益智環境。孩子成長環境,同樣影響智能發育。

益智環境包括哪幾方面呢?雲裡霧裡!從這幾方面可以看清楚。

一、溫馨的家庭氛圍

有研究表明,被父母遺棄和冷落的孩子,3歲時平均智商為60.5,處於良好環境的3歲孩子平均智商為91.8。

因為充滿親情的家庭,孩子情緒良好,內分泌正常,促進生長發育。孩子生活在緊張的家庭氣氛中,影響生長激素分泌,抑制發育。

所以,爸爸媽媽要關係和睦,多多陪伴孩子、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到愛,並從父母身上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二、安靜的家居環境

研究顯示,噪聲在55分貝時,寶寶的理解錯誤率為4.3%,而噪聲在60分貝以上時,理解錯誤率則上升到15%。

有時候家裡人很多的時候,聲音嘈雜,不能專注下來做事,影響工作效率。大人尚且如此,孩子聽力敏感,受影響更大。所以,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居家環境。

我們生活在一個喧鬧的環境中,可能還有很多家庭離工廠、車站、馬路很近,不能保持安靜,我們就要對孩子的房間進行隔音處理,讓孩子能安靜地休息和玩耍。

三、充滿色彩的空間

看到研究說,淡藍色、黃綠色以及橙黃色能振奮精神,提高學習注意力。

我們帶孩子去早教班、兒童遊樂場時,會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牆壁、裝飾畫都是彩色,基本是黃色、橙色、綠色、藍色、紅色這些鮮豔的顏色,沒有很單調的裝飾。孩子一到那裡,就會很有新鮮感,感到放鬆。

所以,在家裡也要營造這樣的空間,通過窗簾、牆壁、家具、掛畫等多種形式,讓孩子生活在充滿色彩的空間裡。

四、芳香四溢的環境

科學家認為,與一般環境比較,生活在芳香環境中的寶寶,無論是在視覺、知覺方面,還是在接受與模仿能力方面,都有明顯優勢。

這是因為芳香給人一種良好刺激,使人心情鬆弛、情緒高漲,增強聽覺與嗅覺及思維的靈敏度,促進大腦發育。

有段時間,心情非常不好,家裡就買了一些鮮花,百合、玫瑰、向日葵等等,每天聞著花香,感覺心情舒暢很多。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很多人喜歡養花,從此家裡每天都有鮮花,讓花香滿溢家裡的每個角落。

孩子們也漸漸變得懂事了,開始按照自己的節奏安排日常事務,都有了比較好的進步。

可以在家裡放鮮花,或者經常帶孩子去公園呼吸新鮮空氣,聞各種香味,幫助孩子釋放情緒,對大腦非常有益。

五、自由的成長空間

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孩子就沒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事物;束縛孩子的手腳,孩子就無法用雙手雙腳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大腦在使用中成長,孩子接觸事物越少,大腦的刺激越少,發育就會滯後。反之,刺激越多,大腦迴路就會得到更好地塑造。

孩子小時候非常喜歡搞破壞、扔東西,這讓我們非常煩惱,忍不住批評孩子,結果孩子不敢亂動、不敢亂跑。孩子是安靜了,大腦卻受限制了,我們過後還抱怨孩子不夠聰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動手能力越強,智力發展就越充分。

我們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吧,房間亂了可以再收拾、東西壞了可以再買,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錯過了,可是一輩子都難以彌補的事情。

六、充滿新鮮的環境

大腦需要接受豐富信息的刺激,提高感官靈敏性、促進智力發展進程。

給孩子提供各種玩具,比如積木、小汽車、拼圖、職業玩具等等,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中,認識各種物品,認識顏色、形狀,鍛鍊手眼協調能力。

給孩子提供豐富的圖書,讓孩子認識生活中見不到的更多事物,豐富信息儲備,提高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

帶孩子多接觸外界環境,常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兒童遊樂場,增加孩子視覺和聽覺體驗,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為未來探索和學習打好基礎。

結語

養育一個孩子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用心用力。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是0-5歲,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多付出一些,孩子長大後才能少一些焦躁不安。

我是凝媽,兩個孩子的媽媽,致力於培養陽光積極的孩子,歡迎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家裡這三個地方亂,孩子長大後越聰明,家長別亂勤快
    父母就像這張紙上的畫師,紙上畫得是否精彩,是否動人,主要是看父母的影響和教育。兒童教育專家早已指出:孩子會養成什麼性格,會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主要跟父母的引導有關。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又不希望他們的房間凌亂,所以經常會動手幫他們收拾,訓斥他們要養成各種好習慣。
  • 孩子一生中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建議幫孩子抓住一次,別留遺憾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哈佛大學曾針對大腦發育做過很多研究,最終的結果都指向一個結論:孩子的大腦有很強「可塑性」,蘊含著大量潛能,這些潛能能否被開發出來,取決於孩子早期生活的環境。
  • 哈佛校長: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掌握這3種能力,家長都該看看
    哈佛是全世界最高等的學府之一,從這裡走出去的人都是精英、人才。對於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再也沒有比哈佛校長更有發言權的了。那麼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呢?哈佛校長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讓孩子掌握這3種能力。
  •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高智商的孩子都有這些共同點,並不是遺傳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家孩子從小天賦異稟,機智過人,甚至有些父母不惜花大價錢給孩子報補課班。儘管如此有些父母們依然是我行我素,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價一個孩子的潛力,在這類父母的眼中,成績好的孩子就是聰明的,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愚蠢的。
  • 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在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很希望自己的寶寶更加聰明,所以很多的父母給孩子報早教或特長班。最近,我家樓下新開了一家早教中心,小區裡很多做父母的都給孩子報名了,在這裡她們可以進行美術、數學、音樂等領域課程,為孩子上幼兒園做準備。
  • 哈佛大學教授:家長這樣做,孩子在變笨,其實讓孩子變聰明很簡單
    經常家長聚在一起討論孩子學習,有的爸媽會吐槽說:「孩子每天放學後,我都陪著學,學的也很認真努力,但是成績就是提不高,是不是我的孩子太笨了?」可能他們的對話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這就是很多家長每天看著孩子學習,但是成績依然很差的重要原因。二、 父母沒完沒了地嘮叨,損傷了孩子的大腦父母對孩子進行再教育時,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嘮叨,也被教育專家稱為"軟暴力"。不管孩子們是否懂事,被嘮叨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懂事的孩子少被嘮叨,不聽話的孩子被喋喋不休的嘮叨。
  • 孩子越睡越聰明,法國教育專家:孩子睡眠時間少於這張表會變笨
    想讓孩子變聰明是絕大多數家長的訴求,家長們也會為此做很多的努力,但有一點卻是很多家長都忽略了的,那就是讓孩子是一個好覺。一、0-3歲,刺激大腦發育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對3000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大腦進行過掃描與分析,以此得出了這樣的統計數據:新生兒的大腦平均重量在320克左右,尚不足成年人的1/4;但孩子在三周歲的時候大腦的平均重量卻達到了1260克,幾乎接近成年人的90%
  •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誤解了早教的含義,萊恩帕益智卡片學習機來幫你
    曾經美國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姆就有做過一個實驗,追蹤一千名的兒童從出生到成年的一個心理發展規律,結果表明:如果把一個孩子在17歲的智力看作是100%,那麼孩子4歲前就完成了50%,7歲前就完成了30%,剩下7-17歲完成20%。研究顯示表明孩子在7歲前的教育至關重要。
  • 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聰明的父母都掌握了兩個關鍵詞
    節目中,傅首爾、其他家長以及教育專家,都對這種教育方式表達了不贊同,但徐媽媽卻絲毫聽不進去,反而振振有詞地說:"看到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習,你不心慌嗎?不焦慮嗎?"徐媽媽為自己的鐵腕做法感到自豪,稱孩子最大的願望是"把書店裡的試卷全部買回來做完"。但是,你相信這是孩子的真實願望嗎?
  • 3歲前,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長該怎麼做?每個年齡段學習內容不同
    很多父母在寶寶沒出生之前就進行胎教,出生之後的每個年齡段也進行適合的早教,都想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一個聰明可愛的「小神童」,市場上五花八門的早教方式和早教產品也因此應運而生。然而太多的理論和產品,有的時候還相互矛盾,讓不少的寶媽寶爸深感糾結,不知道到底哪種方式適合自己的孩子?
  • 哈佛研究:出生季節影響孩子智商,在兩個季節出生的孩子更聰明
    不過也有網友說:愛因斯坦3月14日出生、高斯4月30日,麥克斯韋6月13日,最頂尖的大佬都不是冬天出生的,不準。還真是眾說紛紜,哈佛的研究也只是一個概率而已,不是說百分百都如此。細細想來,也有一定道理。為啥秋冬季節出生的孩子智商高?
  • 哈佛大學:孩子智商受出生季節影響,這兩個季節出生的孩子更聰明
    孩子智力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父母從孕育寶寶的那一刻起,就悉心呵護,仔細檢查,無時無刻觀察寶寶智力發育和健康成長。不可否認家長都希望孩子更加聰明可愛。我們都知道孩子智力受遺傳和後天因素影響,父母本身智商高,生出的孩子智商高的概率就大很多。
  • 教育好孩子,就是後半生的幸福:怎樣做個好媽媽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 甚至乞丐或強盜。」這個觀點雖然過分強調了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但也不無道理。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古代的還是現代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的深遠。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些淘氣表現,媽媽別嫌煩偷著樂吧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些淘氣表現,媽媽別嫌煩偷著樂吧 一、喜歡「拆」東西 雖然孩子拆東西的行為,會讓父母很頭疼,但是不得不說 父母如何教育好聰明的「淘氣包」?
  • 哈佛:出生季節決定孩子的智商!如何避開季節影響,養育聰明娃?
    還真是眾說紛紜,哈佛的研究也只是一個概率而已,不是說百分百都如此。細細想來,也有一定道理。 為啥秋冬季節出生的孩子智商高? *能獲得四個季節的食物,營養豐富 孩子冬季出生,就要春天懷孕。春天萬物復甦,孕媽媽要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的食物都非常豐沛,保證吃到應季的新鮮食物,營養非常充足。
  • 他寫了日本早期教育「聖經」,成功提高了日本公民的素質
    然而兒童教育工作者認為,孩子能否成長為天才,並不完全取決於先天的遺傳和稟賦因素,而是與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等因素密切相關,認為早期教育更重要。有一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木村久一(-)被認為是日本幼兒教育的創始人,他一生致力於幼兒教育和智力開發研究,並寫了《早期教育和天才》。因為他對日本的教育做出了貢獻,日本的皇室家族尊敬他,認為木村先生成功提高了日本一代公民的素質。
  • 為啥說「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這些毛病別嫌棄,是聰明表現
    「文/育兒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每一個孩子的降臨,身上都帶著父母對他們的期許,盼望著他們平安健康,盼望著他們成為棟梁之才,可帶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孩子幼兒時期最難帶,尤其是三歲以後的孩子,動不動就會變成把家拆了的「熊孩子」。
  • 從少年班考入哈佛,拿到終身教職,他眼中最好的教育長什麼樣?
    哈佛為了他,改變了學校「不能直接留校任教」的規定,讓31歲的尹希成為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哈佛華人教授。什麼樣的教育讓尹希的人生如此卓越?尹希在一次採訪中說,他最幸運的是上北京八中少年班。
  • 心理學家說,鼓勵孩子在於激勵、共鳴、喚醒、鼓舞!
    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每個人都禁不住誇讚,對於正處於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來說,孩子更需要來自父母的誇讚,但是再好聽的話,說第二遍,效果也會打折扣,說的多了會形成一種欺騙性的固定型思維,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那麼如何正確的鼓勵孩子呢?
  • 培養兒童早期閱讀興趣,選對適合孩子年齡的繪本是關鍵
    小諾從2個多月我們就有意識的開始培養孩子的早期閱讀興趣,到現在3歲半,已經形成了自主閱讀習慣和愛上了閱讀。諾媽認為,培養兒童早期閱讀興趣,需要了解兒童每個階段發展的規律,同時更重要的是,為孩子挑選適合當下年齡階段的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