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德化「牛山牛瓷 石牛神韻」作品展在德化縣陶瓷博物館舉行,共展出189位大師新秀272牛瓷作品,11位國家級大師全部參展。此次活動是德化陶瓷創作中,同一個主題,參與人數最多、作品最多的一次活動。展出作品造型豐富,有傳統雕塑,有當代寫意,有器型作品,也有日用茶器;創作材質多樣,有白瓷,有紫砂,也有柴燒陶藝。
石牛山景區經營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劍雄稱,此次展覽活動,是石牛山景區開園預熱的重頭戲,更是實現旅遊加陶瓷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希望通過這次活動的開展,帶領大家逐步來揭秘大美石牛之旅。」
比比看 哪件瓷藝更牛
記者在現場看到,開拓牛、跨越牛、幸運牛、孺子牛……各式牛瓷雕塑、擺件、茶寵等作品競相綻放。有的作品甚至將石牛山、岱仙瀑布、坂裡省委舊址等石牛山景區相關的景點都融到瓷盤畫作品中。它們造型不一,材質不一,各具特色,各有風採,是陶瓷藝術大師、新秀對瓷藝的獨有思考與創新表達。
邱雙炯大師介紹自己的作品
「今天展出的這些作品,有具象的、抽象的,有現代的、變體的,有簡約的、繁複的,表現手法各種各樣,非常全面,內容非常豐富。」89歲高齡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雙炯說道。圍繞此次「牛山牛瓷」主題,他創作了《老子出關》,邱老稱,這件作品意在表現「牛」的精神,「牛的精神是最有代表性的,他吃的是青草,為人民提供的是服務,它以自己默默無聞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的精氣神。」《老子出關》除了有老子和牛這兩個形象,還有一名童子騎在牛背上,既給作品增加添了趣味,又賦予作品另一個寓意:一代接一代,傳承不息,「也希望德化陶瓷能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邱老如是說。
邱雙炯創作的牛瓷作品備受青睞
將「通花」藝術與牛元素雕塑相結合,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明華作品《牛運雙贏頂上來》的創新之處。陳明華介紹,兩件作品的瓶身代表著牛父和牛母,身上各頂著5隻小牛,統稱"十牛",與石牛山的「石牛」諧音。這「十牛」形態各異,象徵著共同努力、奮鬥、勤勞、勇敢、共贏和攀登、和諧、發展、抱團、頂端的必勝信念和牛氣沖天的美好未來。
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陳為坦設計的多款牛瓷作品更是將材質之美、工藝之精以及設計的創新性展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結合當前年輕群體自拍的喜好,以米其林卡通人物為啟發點設計的自拍牛;手拿捲軸,威風凜凜,牛氣沖天的牛魔王……它們俏皮可愛,新穎獨特,卻又不失工藝技術。這些牛瓷小擺件,花樣百出,盡顯陶瓷雕塑工藝與裝飾技藝的絕妙,既迎合了線上消費群體的審美喜好,也契合了石牛山景區文創產品的特色需求。
意義大 主題獲點讚
「『牛山牛瓷』這個創作和寫意非常接地氣,它將德化白瓷藝術和文化旅遊緊緊地連在一起。」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會長陳建新參觀完作品展後讚嘆道,「這一次的展是非常成功的。」
據主辦方介紹,「牛山牛瓷」具有多層含義:牛山,既代表石牛山,也體現德化的山水很美很好,生態很「牛」;牛瓷,一方面是指以石牛山的「牛」元素為創作主題的牛瓷,另一方面也是表達要把德化的陶瓷做好做「牛」。
市民參觀牛瓷展
主辦方表示,石牛山景區即將開園,希望通過此次「牛山牛瓷 石牛神韻」作品展,呈現牛與山、山與水、土與火、墨與彩,幻化融合的美妙,為石牛山的美麗、活力和魅力增光添彩,既為各界人士品鑑石牛山之美打開視覺窗口,又為八方賓朋打造了富有獨特魅力的陶瓷盛宴,打造「牛山+牛瓷」「牛山+牛畫」德化專屬IP,為石牛山的人氣、牛氣、財氣、運氣拓展了新的註解,推動「陶瓷+旅遊」跨界融合發展,打造「中國白+中國牛」營銷新模式,助推德化陶瓷和文旅行業健康蓬勃發展,創造陶瓷產業發展新業態。
「今天這些作品創作手法多樣,表達意境也有很多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許瑞峰認為,此次展出,不單單是宣傳旅遊,更是傳播德化陶瓷文化的一個很好媒介。(記者林婉清 吳有森)
來源:瓷都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