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的評價
《陶雅》中寫道:"雍正窯極精之脫胎瓷畫,有四絕焉。質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絕也;薄如卵幕,口噓之欲飛,二絕也;以極精之顯微鏡窺之,花有露光,鮮豔纖麗,蝶有茸毛,且頸項豎起,三絕也;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四絕也。"這便是評價雍正朝琺瑯彩瓷器的。
琺瑯彩的起源
瓷胎畫琺瑯,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國外稱"薔薇彩"。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琺瑯彩繪採用的畫琺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
琺瑯彩傳入國內發展
從康熙的初創,到雍正的極致,畫琺瑯彩用於瓷器上的進步意義及其難度在於由"填彩"工藝進步到中國的"畫意"。"畫"者應體現畫風筆意,渲染,拓抹,皺擦,沒骨,吹釉,漸變等書法繪畫技藝。唐英對畫琺瑯的記載:"畫琺瑯調色方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二,用膠水;三,用清水。蓋油色便於渲染,膠水所調便於拓抹,而清水之色便於堆填也。"琺瑯材料需先燒制出各色玻璃料,業界稱之為"熟料"。經研磨後用作釉上彩繪原料。熟料工藝的色彩效果直觀,方便粉化與配色,適合渲染,拓抹。琺瑯彩工藝就是熟料工藝,這是畫琺瑯工藝特徵之一。純西洋料繪製的器物,則更多見於西洋畫師畫西洋紋飾的御用瓷上。
琺瑯彩的巔峰
同時在釉面上用釉料作畫的嶄新形式是陶瓷釉上彩史上從沒有過的技法,所以受到康,雍,乾三代皇帝的特別青睞,得以極致的發展,成就了中國陶瓷史上又一次巔峰。這就是被西方稱為的"Family Ross"工藝,也是現代琺瑯彩和粉彩名稱的由來。
總結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瑯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瑯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