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聽到過這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它的出處和意義應該不是各個都明白,況且從字面上,我們也不好猜測它的內涵。
實際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詩經·鶴鳴》中的一句話。距離我們已有二千多年的距離了。詩的內容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鶴鳴>篇的最後一句。在上一節的最後,寫的是「他山之石,可以為錯。」《詩經》每節之間間常有聯繫,這兩句話顯然不例外,我們不妨先弄清楚「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是什麼意思。
東漢的經學大師鄭玄釋「他山」為「異國」,「他山之石」指的是異國的賢人。那「錯」字該怎麼理解?實際上,「錯」字是「厝」字的假借,《說文解字》說它是「刻玉的硬質石」。另外《毛傳》也說:「錯,石也,可以琢玉。」,如此一來,我們就明白「錯」是一種刻玉、琢玉用的石頭,而「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的意思就是——異國的賢人可以為我們所用,幫助我們管理國家,剔除毛病。
理解了「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攻」其實就是「治」的意思,是對「玉」做雕琢、打磨等處理,令「玉」看起來更為合理、美觀。
<鶴鳴>一篇通用比興,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背後包含著一種招攬異國賢人為我所用的願望與訴求。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公元前,人們就已賦予玉以崇高的地位,以「玉」來象徵國家,建立在「玉」受到普遍認同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