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回顧了自己的創業歷程,分享了自己關於創業的幾點思考,與創業者分享。
作者從2018年9月開始創業,到今年春節前賺到了人生中第一個100萬,在二十餘歲的尾巴終於有了吹牛的資本。當然,這不是什麼創業神話故事,畢竟只有區區100萬而已。但是,正是因為只有100萬元,這一切才更加現實,我的思考才對你更有用。
去年12月的時候我參加一個路演,有一位姑娘作為創始人身份在推介她的在線職業教育項目,翻到最後一頁PPT時,她說目前共有7000+用戶,擬融資500萬元出讓12%的股份。我拍腦袋一算7000+用戶估值4000+萬元,嚇的我合不攏下巴,合計單個註冊價值小1萬?
她揮斥方遒地說著項目未來的無限增長,我小心翼翼地看著自己的PPT,50萬用戶才估值500萬,不知說何才好。
創業不該活在自己的臆想之中。在自己創業之後認識了太多的小夥伴,都是三五個人大家湊了100萬作為啟動資金,花了小一年的時間做了一款APP上線,抱著遠大的理想,四處求主卻融資受阻,最後發不出工資被迫歇業,錢和時間都打了水漂。
先找到買家!買家可以是C端的消費者,可以是B端的商戶,還可以是VC投資者!To VC這名詞真不是開玩笑的,用心點觀察就會知道那些名校在讀或是剛畢業的幾個同學寫了幾頁PPT就會拿到100萬的天使輪,然後他們迅速膨脹再把這天使輪急速揮霍。
有一次聽一位AI定製襯衣的聯合創始人分享,他們3位來自上海交大的大四學生在拿了天使輪後,直接拿了10萬元做了一次線下校內營銷活動,結果轉化為0!10萬元直接落水無聲。
當時我聽了也是備受衝擊,因為我所有的創業本金也就是10萬元,用來招人、付房租、建網站、搭小程序、註冊商標、百度關鍵詞、微信推廣…… 而人家只是做了一次試錯而已。
To VC這條路即使你是名校畢業也不值得推薦,那樣太容易讓人輕浮了,在最早期測試可行性的時候,拿別人的錢來試錯會讓自己麻痺,認為這只是數字遊戲而已,而創業的本質在於拼到最後一顆子彈,所以最開始必須得花自己的錢,這樣才懂得珍惜子彈。
年輕人沒有本金創業怎麼辦,那就應該找輕資產不用本金的項目,先賺到第一桶金再說。
無論to B/to C找到買家的前提在於做好創業前的用戶需求調研,是不是有消費者真的願意為你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付錢。是自己找到一個所謂空白的市場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是找到一個已經存在的市場而優化呢。
如果作為第一次創業的年輕人,我意思就別恍然大悟認為自己發現新大陸了,因為99.99%只是自己的經驗不足而造成的短視,那些湊了100萬做APP的小夥伴大多是覺得自己開闢了新大陸即將改變世界成就夢想,只有失敗了才會感嘆:這想法真他媽秀逗!
務實一點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借鑑別人的基礎上做一些微創新,先有現金流才會感受到創業的樂趣。
這是我創業一年半最深刻的領悟!有些人會較真解決信息不對稱也是價值增量,當然這是沒錯的,因為仔細想想那些最強大的平臺,美團、滴滴、淘寶等等本質上都是解決了消費者與商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但是,作為第一次創業的年輕人,真的就別幻想平臺夢了,那是神話,那是奇蹟。換句話說,比你泡到林志玲的概率還要低,明白嗎!?
單純解決信息不對稱的產品有一個命門:脆弱。自己僅僅是連結上下遊或左右手的中間人,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導致自己極其被動,並且由於所交付的產品本質並不是由自己提供,那麼存在著高度同質化以及缺乏品牌認同。
若不能因為所建立的品牌而產生價格主導權,那本質上這個價格只是社會動態平衡的結果,永遠不可能是超額利潤。
在我看來,任何不能因為品牌而產生溢價的產品服務都只是在為社會打工而已。
找到一個極細分領域,所有的力量都放在這一個點上,用單點的壓強去撕破已有的秩序。
從細分領域入手這是所有的創業分享都會提到的一點,更美妙的是在於如果這個細分品類還具有無限成長的可能性,這個細分領域的增速要大於整個行業的增速。
就比如滑雪器材設備,作為極限運動的一個分支足夠小眾,可到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之後呢?這就是成長性所帶來的美妙紅利。
在細分領域裡先發優勢是無與倫比的,特別是帶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品,比如大疆之於無人機、GoPro之於運動相機,這也就是所有人都提到的「佔領心智」的定位理論。
可千萬別被這「先發」所唬住了,這所謂的「先發」只是第一個廣泛觸達到消費者的概念,絕不是第一個做出這項產品的公司,就像大疆也絕不會是第一個做出無人機的公司。所以只要你起得還算早,「佔領心智」比拼的只是營銷能力,而那個起的最早的,他給你驗證了需求的可行,將嫁衣穿在了你的身上。
對於新興事物當然存在著第一品牌的先發優勢,而同時就像營銷圈的王者雕爺去年10月提到的「任何消費品都有重新再做一次的機會」,我們別忘了新世代消費心理變化所帶來的新機會,小罐精品速溶咖啡的三頓半、68元一根雪糕的鐘薛高、不甘心桂格燕麥的王飽飽,以及正在研究&即將發力袋泡茶的我!哈哈哈!
「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身邊都是比我聰明的人」這是所有大佬都會驕傲說出的一句話。可是別被這句話唬住了,正確地看待這句話正確的含義,「三人行必有我師」,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比我厲害比我聰明的地方,這句話更重要的是,找到聰明人在他所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CEO不可能是最蠢的那個人,CEO一定是那個最聰明的人,他會認識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看到人才眼睛發光想找他入夥,他的慧眼可以識別出哪些人在哪些領域有自己的建樹,隨之在自己的創業拼圖上完成一塊接一塊。創始人&CEO最重要的是具有個人魅力,他創業的激情必須能夠感染所有人。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找到合適的姑娘結婚更難,還是找到一起拼命的合伙人更難?
你一定也有這樣的經歷:和一個朋友在一次聚會上認識,彼此聊了創業夢想,或是其他對音樂的喜歡對某位作家的熱愛,徹夜聊不停相見恨晚。這樣的激情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不過,幾天後,幾周後,發現他好像老是遲到,發現他好像總是拖延,發現他好像激情不再。
這樣的情況太常見了,只是第一次見面的互相欣賞並不能說明互相之間的匹配,這也是投資人經常問合伙人如何相識以及相識多久的原因。
找合伙人還有個血的教訓,不要因為他有錢就拉他做合伙人!如果只是看中了他的錢,應該說服他做投資人而不是合伙人。合伙人是共同打拼的戰友,未來的夢想規劃,前進的速度步伐都需要高度一致。錢,在早期合伙人之間不是好東西。錢,具有最根源性的力量撕破一切秩序。
前10位員工有多重要?是否7點到點回家,是否有辦公室政治,是否可以按時完成任務,是否領導具有威信……這一切的一切都起源於這前10位同事!
公司文化的傳承性起源於員工行為的下線,新進的員工都會以早期員工的行為基準線為參考,繼而規範自己的行為。比如9點05分陸陸續續辦公室才來人,新員工也一定會遲到。比如午飯時間員工討論辦公室裡的八卦並且眉飛色舞,新員工也一定會參與到八卦其中。更重要的是,那些抱有志向的想大幹一番的新員工,見到這樣的情況也會離你而去。鬆散的環境留不住人才。
怎樣找到最牛逼的員工?看三樣東西:
面試的時候作為面試官的創始人需要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在闡述自己創業想法的時候,目不轉睛地盯著面試者的眼睛,看他是否足夠堅定,是否有所畏懼,他是不是有勇氣同樣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他多久眨一次眼睛。這些是面試時最有效果的識別方法。
管理模式主要根據3點:
每個不同行業勢必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網際網路講創新,製造業講流程秩序,餐飲服務講態度熱情。不同發展階段自然也有不同的管理方法,草莽階段管理甚至都不重要,發展業務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成長階段是創始人猛補管理的時間節點,業務的高速增長以及管理的不到位會導致轟然崩塌。而在成熟階段自然規範化的管理成為公司治理的先決條件。
同時創始人的個性也是築造公司文化的本質基礎,熱情張揚如馬雲,實幹內斂如馬化騰,這些都是一家公司的文化基礎。有許多網絡測試可以以選擇題測試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領導力方式,比如有Charismatic Leadership、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Transactional Leadership、Servant Leadership……了解到自己的領袖力方式後可以更有的放矢地做一些改變以及優化。
執行效率在創業最早期是一切,也是創業者最應該注重的地方。以「小時」為時間計量單位是提高效率的最直接方法。大公司需要一周落實的事情我們需要在一天內做出原型,通過高頻地打磨以指數級的時間差獲得優勢。所以時間單位絕不是以「天」計算,而是以「小時」為單位。
比如10小時可以完成的工作,在以「天」為計時方式的人口中則是2天完成,以「周」為計時方式的人口中則是1周,以「月」為計時方式的人口中就變成半個月。而實際上10小時完全可以在一天內坦蕩地完成,在第二天的10小時已經開始根據反饋進行優化了。這樣急速的迭代就會形成指數級的差別。
辭退員工是最難的事。當時用夢想用未來招進的小夥伴,現在要親手辭退,太難了。辭退員工有無數種理由,可以是員工態度不佳,工作能力不符,業務發展不及預期……
我曾辭退過一位員工,她當場在我面前哭了。即使我有再充分的辭退理由,在那一刻我也是感到深深的愧疚,自責是自己在面試時沒有清楚地看清她的優勢,忽略了她的劣勢,從而導致與崗位要求不符。然而作為創始人,不能被自己心理的柔軟而侵蝕了公司的利益,在決定了辭退後,不存在後退迂腐的選擇,必須當即立下地無情執行。
作為一個團隊的領袖,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努力和結果並不是直接掛鈎的。之前我有一位實習生每天都願意幹到最後一班地鐵再回家,可他一天的產出只不過是另一位實習生1小時便可完成的內容,這本質上就是個人能力與崗位要求不符,即使他再努力,也必須得辭退。
我因為實在不捨得如此拼命的小夥伴,他留在我身邊近1個月,結果是教他的時間比我自己工作的時間更多,嚴重影響了我自己的工作進度。
裁員永遠是殘酷的,絕不存在優雅的裁員。然而一時的殘酷實際上是為了保證雙方的未來發展,沒有任何道理將一位不符合崗位期待的員工留用,這樣也是對他的未來所不負責。心狠一點,便會海闊天空。
任何一位做成功事情的人都會在一定時間內充滿自信,並且這股自信會帶領他所向披靡。
自信來自於正向反饋,對於創業者而言最大的魅力在於有抉擇權,自己的所思所想最終決定在某個特定的關鍵點發力,若是這次發力得到了成效,會帶來即刻的正向反饋,創業者會認為正是因為自己的英明決策所以帶來了這次成功的結果。這是世上最爽的事情,自信也是由此而生。
我們都記得在高中解開數學題時的那種爽快感,在創業的過程中就是依賴於這些爽快感去築造自己的城池。然而,創業與數學題最大的區別在於,數學題是已知有解,而創業是未知是否有解,這也是創業大多以失敗為結局的原因。
在漫長的創業過程中,失敗才是真正的主旋律,就好比是實驗室內實驗一般,那千百次的失敗就是為了等待那最後一次的成功。而這無數次的失敗,無限地消耗創始人的時間、精力與金錢,更重要的是,失敗讓你變得失去自信,開始自我懷疑,甚至不相信自己是否會成功。
梁寧說「戰爭的結束在於一方意志力的終結」,作為創業者,我討厭這種被動的等待,我想要把所有的主動權握在自己的手裡,所以我說:
戰爭的勝利只在於你擁有無限龐大的自信!
只要你有足夠強大的自信,2年內賺到100萬是一定可行的!如果你有無限龐大的自信,10年內賺到1個億絕不是天方夜譚!
作者:Joe Shi 微信:joeshi2091(添加請備註:公司+崗位+姓名)
本文由 @Joe Shi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