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片新標杆!《恐襲波士頓》背後的故事

2020-12-15 1905電影網

主旋律影片新標杆!《恐襲波士頓》背後的故事

時間:2017.11.2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劉方舟 分享到:
《恐襲波士頓》曾經在10個月前在北美率先與觀眾們見面

 

1905電影網訊 根據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改編的電影《恐襲波士頓》於11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這部影片曾經在10個月前在北美率先與觀眾們見面,並在IMDb上獲得了7.4分的成績。

 

《恐襲波士頓》由馬克·沃爾伯格、凱文·貝肯等人主演,聚焦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警方與民眾同心協力緝捕真兇,阻止嫌疑人製造更多恐怖襲擊的故事。


《恐襲波士頓》更像是一部群像戲

 

作為一部好萊塢式的主旋律影片,《恐襲波士頓》更像是一部群像戲,展現的並非只是「恐怖襲擊」瞬間的事情,更多的篇幅用來表現罹難者、救援者和施暴者在此之前的生活軌跡,這些人的命運在2013年4月15日交匯在了一起,隨著炸彈的爆炸發生了改變。這種設定也使得新聞報導中一串串冰冷數字背面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的出現在觀眾面前,角色並沒有預設屬性讓人一眼看穿,人物的行動始終推動事件進行。

 

在情緒渲染上,《恐襲波士頓》擯棄了口號式的宣傳方式,用人物的情感反差和一些小細節打動觀眾。比較明顯的是嫌疑人小察爾納耶夫對待哥哥的孩子充滿溫情,而在躲避警方追捕開車逃逸的時候不惜碾過重傷的哥哥。陪伴死去兒童的警員在救護車帶走遺體的時候面無表情的敬禮都令人難以忘懷。

 

《恐襲波士頓》較好的還原了事件的原委,時隔多年,真實事件背後的一些故事也以另一種形式始終提醒著世人,任何針對平民的暴力襲擊都應受到強烈的譴責和最嚴厲的打擊。


波士頓馬拉松爆炸發生在愛國者日意義不言而喻

 

英文名「Patriots Day」《愛國者日》

 

這部影片的英文名「Patriots Day」《愛國者日》裡面也很有深意,作為美國獨立戰爭紀念日,愛國者日在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一舉行慶祝活動,其中就包括波士頓馬拉松賽。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經在講話中提到「愛國者日是自由的波士頓慶祝其歷史的一天。」不過由於其中含有獨立的寓意愛國者日近年來成為了民眾發洩對美國政府不滿的「特殊日子」。波士頓馬拉松爆炸發生在這一天意義不言而喻。


隨著煙霧騰起,四周人群倒地

 

犯罪嫌疑人以及使用的武器

 

根據公布的資料顯示,犯罪嫌疑人為兄弟倆,一號嫌疑人為塔梅爾蘭·察爾納耶夫,二號嫌疑人是他的弟弟焦哈爾·察爾納耶夫。在與警方交火中,哥哥梅爾蘭身受重傷,弟弟焦哈爾在逃逸過程中不但沒有幫助哥哥,反而開車從他軀體上碾壓,造成其傷重死亡。

 

FBI新聞公報稱,爆炸的兩枚炸彈,一枚被放在一個高壓鍋裡,並藏在背包中。爆炸後的殘片顯示,製造這枚簡易炸彈的兇手在鍋裡放了釘子、鋼珠等材料。視頻截圖顯示,爆炸發生前,一個黃色背包被丟在路邊,靠著人行道柵欄。柵欄的另一邊,則站滿了為運動員歡呼的人群。隨著煙霧騰起,四周人群倒地。另一枚炸彈也被安裝在一個金屬容器內,但不能確定是否也是高壓鍋。

 

死難者的身份

 

事件中有三位平民遇難,其中有一位是來自波士頓大學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中國籍女留學生呂令子。事發前她正與同學在比賽終點附近觀看比賽。另外兩位遇難者是本地8歲兒童理察,他的母親和妹妹則身受重傷,他的父親是比賽選手。還有來自麻薩諸塞州的餐廳經理坎貝爾。


電影中詳細還原了FBI的工作過程

 

FBI對案件的分析和偵破

 

在電影中詳細還原了FBI的工作過程,其中包括在犯罪現場阻止當地警察收殮遺體並對現場遺物進行分析,而這些遺物中往往隱藏著許多破案線索。

 

在結束現場勘探後,FBI立即設置了指揮控制中心,對案件進行分析並指揮抓捕行動。電影中比較接近於事實,FBI在獲得了犯罪現場的影像資料和現場人員的筆錄後從中尋找信息。探員們用對爆炸物進行取證分析,再結合反覆翻看現場視頻的方法鎖定的犯罪嫌疑人,迅速找出嫌犯可能的逃跑路線,並調取沿途各個店鋪的攝像頭順藤摸瓜找到第二名嫌疑人。

 

FBI與當地警察在關於是否公開視頻中嫌疑人的形象展開爭論,最終嫌疑人在看到自己被通緝的消息後準備出逃,並在逃跑過程中殺害一名警察並劫持了一名駕車人質。在全城封鎖、人質機制逃生後案情取得突破,根據車輛GPS追蹤信號最終鎖定嫌疑人的位置。

 

在《恐襲波士頓》之前,好萊塢也多次對反恐問題「發表態度」,從2004年麥可·摩爾的《華氏911》、2006年奧利弗·斯通的《世貿大廈》、2008年凱薩琳·畢格羅的《拆彈部隊》,再到2012年她的另一部作品《獵殺賓·拉登》,好萊塢用自己熟悉的視聽語言手法重新「包裝」反恐事件撫慰民眾受傷的心靈。在這一點上,為正在蓬勃發展的國產主旋律影片起到了很好的借鑑作用,如何用更容易為觀眾接受的方式傳遞中國價值觀,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成為了今後中國主旋律影片創作的重中之重。


文/劉方舟

相關焦點

  • 《恐襲波士頓》:全民緝兇,無處可逃
    《恐襲波士頓》:全民緝兇,無處可逃恐怖與反恐,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因為對「恐怖」而言,它幾乎是不可預測,又往往防不勝防。據說,反恐界有一個說法,只要有一次失手,就是失敗。《恐襲波士頓》是一部聚焦於恐怖分子行動的電影,它聚焦於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的真實案件,企圖以「真實」的手法,還原當年場景,給人以和平生活的啟示。其中,全民出擊,一起緝兇,讓恐怖分子無處可逃的行為,成為了影片的核心思想的表達——摒棄種族偏見,全城團結一心。就像英文片名「Patriots Day」,直接標示著「愛國者日」,流露出的是愛、包容和支持。
  • 《恐襲波士頓》:波士頓市民真實身份參演
    《恐襲波士頓》:波士頓市民真實身份參演本報訊(記者 肖揚)《恐襲波士頓》 將於11月17日上映,取材於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恐怖襲擊真實事件,導演彼得·博格表示拍攝本片不是為了引起仇恨和揭露傷疤,更多的是為了展示波士頓警民在那場事件後團結一致、應對危機的精神。
  • 《恐襲波士頓》:所有的事情都在那一天被改變了
    《恐襲波士頓》劇照 為了紀念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遇難者,波士頓於2019年8月19日完成了紀念碑的建造。 《恐襲波士頓》劇照 本期的佳片《恐襲波士頓》,就是根據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真實事件改編。
  • 恐襲波士頓中國男學生孟丹是誰 片中多位華人身份揭秘
    電影《恐襲波士頓》中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在整個案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與歹徒機智周旋中找到機會逃脫,並且還為警方提供了眾多信息,那麼恐襲波士頓中國男學生孟丹是誰?他有真實原型嗎?     電影《恐襲波士頓》改編自2013年4月15日發生在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活動現場的爆炸案,事件造成了3人死亡,282人受傷,其中,中國女留學生呂令子不幸遇難。
  • 波士頓爆炸案親歷者又遇布魯塞爾恐襲
    沒有人希望經歷哪怕一次恐怖襲擊,但一個19歲的美國年輕人卻先後遭遇了波士頓爆炸案和布魯塞爾恐怖襲擊,兩次都與死神擦肩而過。在22日布魯塞爾機場遭恐怖分子襲擊時,美國摩門教傳教士梅森·韋爾斯就在離炸彈爆炸不遠的地方,他的跟腱被彈片割斷,頭部受傷,身體也被燒傷,被緊急送到醫院接受手術。
  • 美波士頓機場附近一汽車撞向人群致10人傷,已基本排除恐襲
    美波士頓機場附近一汽車撞向人群致10人傷,已基本排除恐襲 央視新聞客戶端7月4日報導,當地時間3號,在美國波士頓市的洛根國際機場附近,一輛汽車撞向人群。目前10名傷者被送往醫院。
  • 比「恐襲」本身更可怕的,是它的隨機性
    影片用兩小時的時間還原了孟買最黑暗的那一夜,那一夜也被稱為印度版的911事件。礙於成本的原因,9處恐襲地點,影片只還原了咖啡館和泰姬陵酒店兩處,——火車站那處不算,只拍了一個洗手間。我在科倫坡下榻的酒店離恐襲原址很近,一至三公裡內就有三家被襲擊過的酒店,因為那裡是政府辦公區,總統官邸就在附近,同時也是科倫坡比較面向有錢人的地區,約等於上海的新天地與陸家嘴的合體。
  • 埃及恐襲背後的中東政治暗流
    埃及恐襲背後的中東政治暗流 原標題:   密謀已久的恐襲活動  此次事件被認為是開羅近年來攻擊規模最大的恐襲行動。埃及內政部稱,初步調查顯示,事故發生時逆行汽車正在「前往某處實行恐怖襲擊的途中」。從地圖上看,事發地點是跨越尼羅河的必經之路,距離開羅解放廣場、美國駐埃及使館、義大利駐埃及使館等地僅幾公裡的距離,以上敏感場所均在此次恐襲的目標範圍。
  • 波士頓馬拉松124年首次取消,面對恐襲爆炸他們也不曾止步
    波士頓馬拉松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本文圖片 人民視覺 資料圖面對著在全美不斷蔓延的新冠疫情,124年未曾取消的波士頓馬拉松,終究逃不過停賽的命運。29日,波士頓市長馬蒂·沃爾什和主辦方波士頓運動協會(BAA)共同宣布,原本已經推遲到9月14日的波士頓馬拉松正式取消。
  • 【布魯塞爾「3·22」恐襲周年】「恐襲事件一年後,布魯塞爾機場很...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在「3·22」恐襲事件一周年之際獨家採訪了海南航空駐布魯塞爾辦事處總經理楊九洲。    「當時的爆炸聲震耳欲聾,事發現場硝煙瀰漫,慘不忍睹。」時隔一年之後,楊九洲對發生在布魯塞爾扎芬特姆機場的恐襲事件仍心有餘悸。據比利時警方證實,事發當天,3名恐怖分子在布魯塞爾機場國際出發大廳區域引爆隨身攜帶的重磅自製炸彈,發動自殺式恐怖襲擊。
  • 在傑克·吉倫哈爾的電影背後,這段波馬爆炸案故事更讓人動容
    2017年底,一部名為《Stronger》(堅強)的電影就以傑夫的故事為藍本,感動了無數人。選擇「笑對人生」的受害者不止傑夫一人,正是他們的堅強信念讓恐怖陰雲籠罩下的波士頓變得更加團結,「Boston Strong」(波士頓堅強)的口號也因此而生,並成為一股精神力量。
  • 網絡電影越來越正,「主旋律」能為市場帶來哪些新風向?
    影片得到了《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點讚認可,這讓大家意識到主旋律故事能夠在網絡電影的載體中講好,大眾對扶貧故事也能夠買單。可以說,《毛驢上樹》在網絡電影的題材創新上開了一個好頭。隨後《大地震》《我的喜馬拉雅》《奪命狙擊》等致敬70周年的獻禮網絡電影的誕生,讓主旋律題材在網絡電影中有了一席之地。
  • 巴黎恐襲案主嫌落網 或與布魯塞爾恐襲有關
    沃茨表示,在斯哈爾貝克(布魯塞爾)和與布魯塞爾恐襲和巴黎恐襲有關的不同地點發現了阿布裡尼的指紋和DNA,他因為涉嫌這些恐襲事件被通緝。法新社4月8日報導稱,比利時司法部門宣布,巴黎恐怖襲擊案主要疑犯之一穆罕默德·阿布裡尼以及另外四人4月8日在布魯塞爾被捕。
  • 蘇有朋攜主旋律影片亮相東京 表示愛情不分國界
    影片《新康定情歌》在國內的呼聲愈漲,而江平導演還攜蘇有朋、居文沛等主創來到了日本東京,開展了影片國外展映的第一站。雖被定位為國產主旋律愛情影片,蘇有朋對該片在日本的放映仍表示出極大信心,因為「愛情不分國界」。
  • 倫敦橋時隔2年再現致命恐襲,相似作案細節背後隱藏著什麼
    倫敦警方已封鎖案發現場周邊路段。/視覺中國恐襲嫌疑人出獄不到1年據《衛報》報導,倫敦警察局助理局長尼爾·巴蘇案發當天發表聲明,被擊斃的恐襲嫌疑人身份已經確認,是現年28歲的烏斯曼·汗(Usman Khan),此人曾參與策劃恐怖主義活動,並計劃在克什米爾建立恐怖主義軍事訓練設施,於2010年因恐怖主義罪行被捕,2012年被判入獄,直至2018年12月釋放。
  • 2019年,中國電影的主旋律年
    《陽光燦爛的日子》當時的國產片很大部分就是國有製片廠創作的主旋律影片,在市場化改革的初期,電影依然承擔了很大的主流宣傳任務,雖然已經在開始講故事了。比如199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主旋律影片《孔繁森》,拿到當年第八名的票房成績。
  • 斯洛伐克上調恐襲警戒級別
    斯洛伐克警察總監蒂博爾·加什帕爾23日宣布,從23日14時起,斯洛伐克將恐襲警戒由一級上調至二級。 加什帕爾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二級警戒表示斯洛伐克遭遇恐襲的可能性很小,但不能完全排除。
  • 法尼斯恐襲:自巴黎和布魯塞爾恐襲以來最嚴重襲擊
    法國《費加羅報》稱,尼斯恐襲發生在恐怖主義威脅高漲的背景之下,尤其在諸如法國等介入敘利亞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行動的國家中。這是自IS製造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襲擊和2016年3月布魯塞爾恐怖襲擊以來,歐洲遭遇的最嚴重恐襲。  報導指出,此次恐怖襲擊事件距離計劃的7月26日緊急狀態結束只剩不到2周時間。
  • 2017年11月最新上映影片片單推薦 國產電影陣隊直面外片競爭
    而在亮眼的成績背後,是國慶黃金周的給力加持,再加之雙節合併效應,使得整體大盤再度被炒熱。而伴隨著十一月的到來,電影市場「廝殺」勢必將進一步白熱化,大批海外大片重磅來襲,既有《東方快車謀殺案》《正義聯盟》等多部期待已久的話題之作上映,也有《刺殺蓋世太保》這樣的口碑之作提升檔期整體質感。除此之外,《狂獸》《嘉年華》《不成問題的問題》等國產佳作也誓在激烈的十一月檔中搶佔一方陣地。
  • 《拆彈專家》曝紅隧危機特輯 1.8億打造震撼恐襲
    《拆彈專家》曝紅隧危機特輯 1.8億打造震撼恐襲 此前發布的預告中已透露影片最重量級的爆炸場面——1噸C-4炸藥炸紅隧,爆炸瞬間路面大面積塌陷,數百輛汽車瞬間炸成碎片亂飛,堪比大規模自然災害。1噸的C-4炸藥、連續開花的巨大爆炸、瞬間炸成渣的上百輛汽車、堪比地震的路面塌陷,《拆彈專家》此前的預告片中,「紅隧爆炸」片段令許多網友驚呼震撼、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