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拿土豆不當糧食 土豆主糧化背後的國家戰略
在內蒙古商都,來自山東滕州的工人正在希森集團的種薯大田裡收穫。 本報記者 郭建政 攝
用上優質的脫毒種薯,每畝土豆增收至少一噸。 本報記者 郭建政 攝
土豆是一種蔬菜還是一種糧食?這是個問題。
1月6日,農業部透露,到2020年,土豆將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一直以蔬菜形象出現的土豆,居然要跟饅頭米飯一起躍升為「主糧」了,小小的土豆裡面,究竟蘊含著多大的能量?
本報深度記者 劉帥
《今日德州》記者 李榕
土豆是蔬菜還是糧食?
2009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中,對糧食的定義,只提到玉米、小麥和水稻,並未提到被專家認為增產潛力巨大的土豆。土豆在中國糧食戰略中,更多的只是「蔬菜」概念。
而小小的土豆進入糧食的範疇,還要從5年前的全國兩會說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郭鳳蓮聯合多位代表提交的《確立馬鈴薯主糧地位 促進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安全》的議案中,提出將土豆主糧化。
負責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對外宣傳的施曉亮告訴齊魯晚報記者,郭鳳蓮曾經到德州樂陵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希森集團進行考察,一生關注「三農」問題的郭鳳蓮認為,土豆對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就在2014年6月,農業部常務副部長餘欣榮在衡水土豆產業發展座談會上,聽取了中國農科院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組做的《馬鈴薯主糧化項目和衡水替代種植試驗總體情況進展》專題匯報。作為企業代表,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在會上進行了發言。
施曉亮告訴齊魯晚報記者,在這次會議上,農業部與中國農科院提出,要用5到10年基本形成土豆主糧化生產和消費新格局。
「土豆主糧化」思路由來已久,餘欣榮是最早的提出者和倡議者,中國農科院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組於2013年正式啟動,組織食物營養所、農產品加工所等單位,聯合多家地方研究院所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全面系統推進項目。
施曉亮告訴齊魯晚報記者,其實土豆已經悄悄走進中國人的生活。2009年,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土豆人均年消費量為50公斤。美、英、德、法、加等國人均年消費56公斤,均遠高於我國的37公斤。
但37公斤已經是高速增長的一個數字。2000年,這個數字是14公斤,2006年是31公斤。
更大的潛力
與農業部多次打交道的希森集團,在2014年初還應農業部與國家糧食總局的需要,撰寫了《把馬鈴薯列入主糧 納入國家糧食儲備的建議》。
「農業專家分析,受耕地面積、水資源、氣候變化等因素變化影響,小麥、水稻、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繼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但土豆增產潛力遠優於小麥、水稻和玉米等傳統作物,全粉更全、價值更高、更耐儲存。」建議中提到。
在2014年6月的座談會上,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一致認為,土豆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順應國人營養需求、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有著其他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大力推進土豆的主糧化戰略。
「其實,主要推動力來自於聯合國將2008年確定為馬鈴薯年,以提高公眾對土豆在戰勝飢餓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認識,促進生產、加工、消費和貿易。」施曉亮介紹,聯合國早已把土豆作為玉米、小麥、水稻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甚至提出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土豆可以拯救人類。
2011年,南開大學發布我國糧食供需情況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未來中國總人口將保持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約600萬人。按2009年人均糧食佔有量399公斤測算,僅滿足新增人口的糧食需求就需要每年新增24億公斤供給。雖然中國糧食連年增產,糧食進口並沒有減少。
農業部很早就認識到土豆對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作用,2006年出臺的《農業部關於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認為,土豆產業發展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土豆已成為我國包括大豆在內的第五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世界的四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生產國。
「但我國土豆畝產量比較小,平均畝產才960公斤,在世界排名第92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土豆可以達到畝產三四噸甚至五六噸,這種增長潛力是水稻、小麥、玉米沒有的。」希森集團樂陵基地總經理孔海明介紹。
「土豆抗旱、適應性強,全粉能儲存十五年,習總書記強調自己碗裡要盛著自己的糧食,土豆就能在這上面發揮作用。」施曉亮說。
主糧化還有很長的路
1月11日,在希森集團員工餐廳,齊魯晚報記者見到了就餐者手裡的紫色饅頭,由希森集團生產的紫色土豆全粉和小麥粉加工而成。這樣的饅頭,在德州希森大酒店賣到2.5元一個,2014年春節,20多天就賣出了37.9萬元。
在施曉亮看來,很多人還堅持傳統的飲食觀念,僅僅把土豆當做蔬菜。
「中國要想推廣土豆主糧化,一定得本土化,一定得製作成饅頭、麵條、煎餅、點心等食品,讓老百姓天天吃土豆是不可能的。」
「主糧化分別在生產方面和消費方面提出要求,生產就是將『土豆與三大主糧協同發展戰略』,放在與三大主糧同等重要的地位。消費方面,要篩選出土豆主糧化產品加工適宜品種,用全粉生產饅頭、麵條、米飯等主食。」在施曉亮看來,這才是將土豆主糧化的重要一步。
如今,希森集團已經在北京延慶基地、濟南珍珠泉賓館、德州希森大酒店推廣土豆全粉製作的土豆宴。
然而,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土豆的營養價值如此豐富。施曉亮認為,「土豆低賤」的根深蒂固的觀念需全面轉變。「0.25公斤的新鮮土豆夠一個人一晝夜消耗所需要的維生素,特別是土豆中含有禾穀類糧食沒有的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土豆還是一個礦物質寶庫,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特別是鎂與鉀的含量高,500克土豆的營養價值大約相當於1750克的蘋果。」
施曉亮告訴齊魯晚報記者,政府和企業要用十年或者更長時間幫人們認識到這點,「企業發揮的作用可能更大。」
「三家酒店的土豆宴就是要引導人們將這種觀念轉變過來。」施曉亮說,「現在中國所產土豆的約90%只能當做蔬菜用,頂多加工澱粉,加工全粉的土豆才是主糧。」
「希森集團在內蒙古等地有30萬畝種薯種植基地,因為機械和人工收割導致很多種薯殘破,我們就加工成全粉。」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農業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主任王鳳忠告訴齊魯晚報記者,「並不是在饅頭中摻入土豆全粉就是主糧化,土豆全粉佔到40%以上才算,這方面我國還有一些路要走。」
被看中的商機
「我國土豆畝產不高,與種薯未進行有效脫毒有關。用上優質的脫毒種薯,每畝增收至少1噸。每個土豆都帶『毒』,但不是影響人體健康的毒,而是影響葉片生長的毒——卷葉病毒、花葉病毒、外病毒等,感染後會影響塊莖的產量和質量。」孔海明對齊魯晚報記者說。
施曉亮認為,讓全國一半的種植面積都能用上優質高產的脫毒種薯,按每畝增產1噸的最低值估算,一年至少能增產4000萬噸,這對於農民增產增收、國家糧食安全都非常有意義。
在希森集團樂陵基地,掛有「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牌子,這一相當於袁隆平的「國家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心,為何花落希森集團?主要源自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的興趣。
很早就入選「胡潤排行榜」的梁希森,名字並不那麼出名,此前並未涉足土豆產業。1999年,北京玫瑰園別墅因經營不善被破產拍賣,梁希森收購後成為新主人,此後樓市回暖,這一選擇使梁希森得以入選「胡潤排行榜」。
就在房產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梁希森將目光轉向土豆育種。2001年,梁希森陪小女兒去肯德基吃飯,不經意地詢問製作薯條的土豆是哪裡生產的,對方一句「進口」的讓梁希森產生一些想法。
梁希森隨後查詢資料得知,雖然我國土豆產量第一,但單產水平非常低,主要原因就是種子不行。在國外,都是由專門的機構來培育脫毒種薯的,梁希森覺得這是一個商機。
2005年,梁希森通過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找到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土豆專家孫慧生。
孫慧生曾參與新中國成立後的多次土豆育種,在山東農科院工作期間,育成適於山東省氣候條件、對日照反應為中性的土豆品種系列:魯馬鈴薯1號、2號、3號、雙豐4號和5號品種,並引種鑑定推廣了魯引1號。其中魯馬鈴薯1號1988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孫慧生加大了梁希森的信心,梁希森後投入數億元,在家鄉山東樂陵建立了第一個現代化土豆育種基地,2008年,又在北京延慶投資建立30萬多平方米的第二個育種基地。
對於希森集團來說,最大的成就就是拿下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個中心2007年由國家科技部批准在希森集團掛牌成立,是全國唯一一家。
農業部土豆主糧化的消息,無疑給像希森集團這樣的企業帶來了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