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土豆不當糧食 土豆主糧化背後的國家戰略

2020-12-21 人民網北京頻道

原標題:別拿土豆不當糧食 土豆主糧化背後的國家戰略

  在內蒙古商都,來自山東滕州的工人正在希森集團的種薯大田裡收穫。  本報記者 郭建政 攝

  用上優質的脫毒種薯,每畝土豆增收至少一噸。 本報記者 郭建政 攝

  土豆是一種蔬菜還是一種糧食?這是個問題。

  1月6日,農業部透露,到2020年,土豆將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一直以蔬菜形象出現的土豆,居然要跟饅頭米飯一起躍升為「主糧」了,小小的土豆裡面,究竟蘊含著多大的能量?

  本報深度記者 劉帥 

  《今日德州》記者 李榕      

  土豆是蔬菜還是糧食?

  2009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中,對糧食的定義,只提到玉米、小麥和水稻,並未提到被專家認為增產潛力巨大的土豆。土豆在中國糧食戰略中,更多的只是「蔬菜」概念。

  而小小的土豆進入糧食的範疇,還要從5年前的全國兩會說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郭鳳蓮聯合多位代表提交的《確立馬鈴薯主糧地位 促進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安全》的議案中,提出將土豆主糧化。

  負責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對外宣傳的施曉亮告訴齊魯晚報記者,郭鳳蓮曾經到德州樂陵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希森集團進行考察,一生關注「三農」問題的郭鳳蓮認為,土豆對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就在2014年6月,農業部常務副部長餘欣榮在衡水土豆產業發展座談會上,聽取了中國農科院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組做的《馬鈴薯主糧化項目和衡水替代種植試驗總體情況進展》專題匯報。作為企業代表,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在會上進行了發言。

  施曉亮告訴齊魯晚報記者,在這次會議上,農業部與中國農科院提出,要用5到10年基本形成土豆主糧化生產和消費新格局。

  「土豆主糧化」思路由來已久,餘欣榮是最早的提出者和倡議者,中國農科院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組於2013年正式啟動,組織食物營養所、農產品加工所等單位,聯合多家地方研究院所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全面系統推進項目。

  施曉亮告訴齊魯晚報記者,其實土豆已經悄悄走進中國人的生活。2009年,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土豆人均年消費量為50公斤。美、英、德、法、加等國人均年消費56公斤,均遠高於我國的37公斤。

  但37公斤已經是高速增長的一個數字。2000年,這個數字是14公斤,2006年是31公斤。

  更大的潛力

  與農業部多次打交道的希森集團,在2014年初還應農業部與國家糧食總局的需要,撰寫了《把馬鈴薯列入主糧 納入國家糧食儲備的建議》。

  「農業專家分析,受耕地面積、水資源、氣候變化等因素變化影響,小麥、水稻、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繼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但土豆增產潛力遠優於小麥、水稻和玉米等傳統作物,全粉更全、價值更高、更耐儲存。」建議中提到。

  在2014年6月的座談會上,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一致認為,土豆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順應國人營養需求、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有著其他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大力推進土豆的主糧化戰略。

  「其實,主要推動力來自於聯合國將2008年確定為馬鈴薯年,以提高公眾對土豆在戰勝飢餓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認識,促進生產、加工、消費和貿易。」施曉亮介紹,聯合國早已把土豆作為玉米、小麥、水稻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甚至提出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土豆可以拯救人類。

  2011年,南開大學發布我國糧食供需情況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未來中國總人口將保持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約600萬人。按2009年人均糧食佔有量399公斤測算,僅滿足新增人口的糧食需求就需要每年新增24億公斤供給。雖然中國糧食連年增產,糧食進口並沒有減少。 

  農業部很早就認識到土豆對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作用,2006年出臺的《農業部關於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認為,土豆產業發展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土豆已成為我國包括大豆在內的第五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世界的四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生產國。

  「但我國土豆畝產量比較小,平均畝產才960公斤,在世界排名第92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土豆可以達到畝產三四噸甚至五六噸,這種增長潛力是水稻、小麥、玉米沒有的。」希森集團樂陵基地總經理孔海明介紹。

  「土豆抗旱、適應性強,全粉能儲存十五年,習總書記強調自己碗裡要盛著自己的糧食,土豆就能在這上面發揮作用。」施曉亮說。

  主糧化還有很長的路

  1月11日,在希森集團員工餐廳,齊魯晚報記者見到了就餐者手裡的紫色饅頭,由希森集團生產的紫色土豆全粉和小麥粉加工而成。這樣的饅頭,在德州希森大酒店賣到2.5元一個,2014年春節,20多天就賣出了37.9萬元。

  在施曉亮看來,很多人還堅持傳統的飲食觀念,僅僅把土豆當做蔬菜。

  「中國要想推廣土豆主糧化,一定得本土化,一定得製作成饅頭、麵條、煎餅、點心等食品,讓老百姓天天吃土豆是不可能的。」

  「主糧化分別在生產方面和消費方面提出要求,生產就是將『土豆與三大主糧協同發展戰略』,放在與三大主糧同等重要的地位。消費方面,要篩選出土豆主糧化產品加工適宜品種,用全粉生產饅頭、麵條、米飯等主食。」在施曉亮看來,這才是將土豆主糧化的重要一步。

  如今,希森集團已經在北京延慶基地、濟南珍珠泉賓館、德州希森大酒店推廣土豆全粉製作的土豆宴。

  然而,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土豆的營養價值如此豐富。施曉亮認為,「土豆低賤」的根深蒂固的觀念需全面轉變。「0.25公斤的新鮮土豆夠一個人一晝夜消耗所需要的維生素,特別是土豆中含有禾穀類糧食沒有的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土豆還是一個礦物質寶庫,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特別是鎂與鉀的含量高,500克土豆的營養價值大約相當於1750克的蘋果。」

  施曉亮告訴齊魯晚報記者,政府和企業要用十年或者更長時間幫人們認識到這點,「企業發揮的作用可能更大。」

  「三家酒店的土豆宴就是要引導人們將這種觀念轉變過來。」施曉亮說,「現在中國所產土豆的約90%只能當做蔬菜用,頂多加工澱粉,加工全粉的土豆才是主糧。」

  「希森集團在內蒙古等地有30萬畝種薯種植基地,因為機械和人工收割導致很多種薯殘破,我們就加工成全粉。」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農業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主任王鳳忠告訴齊魯晚報記者,「並不是在饅頭中摻入土豆全粉就是主糧化,土豆全粉佔到40%以上才算,這方面我國還有一些路要走。」

  被看中的商機

  「我國土豆畝產不高,與種薯未進行有效脫毒有關。用上優質的脫毒種薯,每畝增收至少1噸。每個土豆都帶『毒』,但不是影響人體健康的毒,而是影響葉片生長的毒——卷葉病毒、花葉病毒、外病毒等,感染後會影響塊莖的產量和質量。」孔海明對齊魯晚報記者說。

  施曉亮認為,讓全國一半的種植面積都能用上優質高產的脫毒種薯,按每畝增產1噸的最低值估算,一年至少能增產4000萬噸,這對於農民增產增收、國家糧食安全都非常有意義。

  在希森集團樂陵基地,掛有「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牌子,這一相當於袁隆平的「國家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心,為何花落希森集團?主要源自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的興趣。

  很早就入選「胡潤排行榜」的梁希森,名字並不那麼出名,此前並未涉足土豆產業。1999年,北京玫瑰園別墅因經營不善被破產拍賣,梁希森收購後成為新主人,此後樓市回暖,這一選擇使梁希森得以入選「胡潤排行榜」。

  就在房產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梁希森將目光轉向土豆育種。2001年,梁希森陪小女兒去肯德基吃飯,不經意地詢問製作薯條的土豆是哪裡生產的,對方一句「進口」的讓梁希森產生一些想法。

  梁希森隨後查詢資料得知,雖然我國土豆產量第一,但單產水平非常低,主要原因就是種子不行。在國外,都是由專門的機構來培育脫毒種薯的,梁希森覺得這是一個商機。

  2005年,梁希森通過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找到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土豆專家孫慧生。

  孫慧生曾參與新中國成立後的多次土豆育種,在山東農科院工作期間,育成適於山東省氣候條件、對日照反應為中性的土豆品種系列:魯馬鈴薯1號、2號、3號、雙豐4號和5號品種,並引種鑑定推廣了魯引1號。其中魯馬鈴薯1號1988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孫慧生加大了梁希森的信心,梁希森後投入數億元,在家鄉山東樂陵建立了第一個現代化土豆育種基地,2008年,又在北京延慶投資建立30萬多平方米的第二個育種基地。

  對於希森集團來說,最大的成就就是拿下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個中心2007年由國家科技部批准在希森集團掛牌成立,是全國唯一一家。

  農業部土豆主糧化的消息,無疑給像希森集團這樣的企業帶來了利好。

相關焦點

  • 馬鈴薯主糧化不是夢 土豆麵條、土豆饅頭已研製成功
    2015年年初,學名「馬鈴薯」的土豆脫離蔬菜界逆襲成為中國主糧,排到稻米、小麥、玉米之後,不少網友調侃「這種轉變一時間不好接受」,「再也不能把土豆不當乾糧」。當然,各種爭議也不絕於耳:是不是主糧不夠吃了,是不是土豆庫存太多了…… 最新的官方回應是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2月3日對媒體透露,土豆做成大產業可以確保糧食安全,但絕對不是因為主糧不夠吃了,才要讓老百姓吃土豆。韓俊還問記者:吃過土豆麵條、土豆饅頭沒有?得知記者沒吃過後,韓俊表示:「我現在每周都吃,很好,營養很好,口感很好。土豆和小麥混合到一起,營養會更好。」
  • 別不把土豆當乾糧:發達國家為什麼把土豆當主糧?
    一提到土豆,每個人都不會陌生,人們最先想到的或許是 「國民第一菜」--醋溜土豆絲,或是薯片、薯條,亦或它又醜又憨的外表。無論人們怎麼看,小小的土豆都將成功實現逆襲,年初我國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以後,它有望從雜糧副食的從屬地位一舉躍升至當仁不讓的主角,即將過上揚眉吐氣翻身作主人的日子。
  • 土豆翻身當主糧 專家稱只有它可以拯救人類
    番茄土豆牛肉湯  土豆翻身當主糧專家稱,只有它可以拯救人類  昨天,來自農業部的消息稱,我國將力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用土豆加工成中國人愛吃的饅頭實習生匡鬱華現代快報記者張瑜  吃貨福音  別拿土豆不當乾糧  土豆將躋身主糧界  昨天,據農業部網站的消息稱,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舉辦了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
  • 中農辦解釋為何提「土豆主糧化」:絕不是主糧不夠吃
    對話   土豆主糧化絕不是因為主糧不夠吃  對話人: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韓俊  為適合國人習慣 提出土豆「主糧化」  北青報:有專家說土豆主糧化是因為儲備出了問題?  韓俊:去年我們的主糧自給率是98.5%,不是主糧出了問題,才搞土豆主糧化。西方很多國家土豆就是主糧。中國的飲食文化,人們必須吃麵條、包子、米粉。土豆主糧化,就是把土豆粉用來做饅頭、麵條、米粉,是為了適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提出這個概念。  為什麼要鼓勵這件事?中國很多地區土地比較貧瘠、乾旱,這些地方往往是貧困地區,像甘肅、內蒙古。
  • 北京兩百餘超市現土豆饅頭 土豆或將成第四大主糧
    近期,一種馬鈴薯饅頭——也稱土豆饅頭,在北京市200多家超市悄然面世並熱賣。據了解,到今年10月,銷售範圍還將擴大到京津冀的500多家超市。  這款看起來顏色略黃、與傳統小麥饅頭並沒有太大差異的饅頭的問世,並非簡單意味著一個食品新產品的出現,其背後是我國千百年來糧食安全格局的重大改變--土豆將可能成為小麥、稻穀、玉米三大主糧品種之後的第四大主糧品種。
  • 土豆本是極好的主食 卻一直被當菜
    土豆是糧還是菜?近日舉辦的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各式各樣的馬鈴薯主食製品讓人大開眼界,馬鈴薯全粉佔比40%的饅頭、麵包,馬鈴薯花生冰凍曲奇、馬鈴薯榛子千層酥、馬鈴薯芝士蛋糕等,都顛覆著人們對「小土豆」的認知。
  • 色澤金黃的土豆泛著淡淡的油光,土豆主糧化到底該怎麼吃呢
    日前,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研討會上表示,未來幾年,推進把土豆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要讓土豆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外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土豆主糧化到底該怎麼吃呢?今天教大家做一道美味的陝北傳統農家飯——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也叫洋芋坷拉、洋芋庫勒,是陝北的一種農家飯。
  • 紅薯還是土豆,誰能成為第四大主糧?
    提要:紅薯和土豆今後哪一個農產品能夠成為主糧? 據了解我國在2015年就已經啟動了土豆主糧化,至少這一概念已經提出。而且目前關於馬鈴薯製作成為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的產品也已近問世,並得到了一定範圍的推廣。也就是說馬鈴薯主糧化還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的,自然也有可能成為國人的主食。
  • 別拿土豆不當乾糧!事實上它渾身都是寶,怎麼做都好吃
    從小生長在東北,我們這裡漫山遍野都是大豆、高粱、玉米和土豆,說到土豆,在我們小時候,那可是救命的糧食,那時候物資匱乏,蔬菜特別少,有時候家裡吃上頓沒下頓的,主要就靠土豆來充飢,即當蔬菜又當糧食。土豆中還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和色氨酸,這是一般糧食所不可比的。土豆還富有鉀、鋅、鐵等微量元素,因此被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土豆是一種「皮拉」的物種,不挑土質、不挑氣候,只要播種,總會收貨!而且不只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回憶,就是新生代零零後,對它也是念念不忘,因為零零後最愛吃的炸薯條也是土豆啊。
  • 中國「土豆大王」梁希森:讓中國土豆產量翻番
    7月4日,在山東濰坊高密市誕生了一項新的糧食單產世界紀錄,土豆畝產9.58噸。「農業一定要走標準化、規模化,走科技的路子。我要讓全國一半的種植面積都能用上優質高產的『希森』種薯。」2001年開始,梁希森投身於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事業,截至2017年,他已經在土豆育種這條路上走了整整16年,砸進去了36億餘元,立志「讓中國土豆產量翻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人民日報》刊發整版文章稱之為中國的「土豆大王」。2013年,梁希森被「美麗鄉村·大農民」聯合推介活動推選為中國第一「大農民」。
  • 土豆做的饅頭,你想不想吃?
    農業部最新消息,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這意味著,以后土豆將成為我國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多數人印象中,「土氣」的土豆忽然變「洋氣」了,昨天引起了揚城眾多市民和網友的熱議。「這鬧得哪一出,洋山芋也能當飯吃,它不是最容易發胖的食品之一嗎?這讓我們胖子情何以堪啊?」體重65公斤的李小姐對此吐嘈。
  • 青島早報:饅頭餅乾麵包 土豆真能當飯吃
    土豆做麵食難過技術關「我們吃的主糧主要是小麥、大米。與馬鈴薯相比,小麥、大米的產量相對較低,而馬鈴薯的畝產量可達5000斤到7000斤。」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孫慶傑說,馬鈴薯是我國主要的糧油作物之一,其總產量、單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
  • 「兩旗」摘帽幕後故事:小土豆與未來的站臺
    近日,全國人大機關舉行定點扶貧工作集體採訪活動,講述了「兩旗」脫貧摘帽的背後故事。受訪者供圖高樹進回憶,2019年春節前,李克強總理到烏蘭察布慰問時指出,土豆主糧化很有前途,要研究支持農民擴大品質好、有優勢的土豆種植,發展成為大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 主糧化,為什麼是馬鈴薯而不是紅薯?
    1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以馬鈴薯主糧化與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深入研討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意義、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推進途徑。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在會上表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馬鈴薯主糧化發展,努力推動形成馬鈴薯與穀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 土豆屬於豆類植物嗎?原來土豆的背後竟是還有這樣的故事!
    不屬於豆類植物,而是茄科糧食兼蔬菜作物。土豆其實正式名稱是叫「馬鈴薯」,是僅次於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主糧作物」。咱們國家也是從2015年,正式將土豆列入主糧作物的!下面就簡單聊一下關於這方面的話題,僅供參考:土豆是一種常見的蔬菜作為蔬菜,估計很多人會經常可以吃到,我其實也喜歡吃的,尤其是酸辣土豆絲和土豆燉雞等美食。土豆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而且口感清脆,對於涼拌、炒食、燉菜、炸等都可以的。記得在《楊光快樂生活》中那位「曹大哥」給楊光送餃子吃,說還有土豆餡的,看來也可以包餃子哦!
  • 炸土豆小吃加盟店小課堂:土豆小吃有哪些?
    土豆,小小的身材,大大的能量。土豆是全球僅次於小麥、稻穀、玉米的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而據農業部消息,我們也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在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都將作為主糧消費。在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增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受耕地資源、種植效益的影響。小玫、稻穀、玉米增產量將變小,增產難度加大。而馬鈴薯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耐寒、耐旱、耐貧瘠,相對來說,種植更容易,屬於「省水、省肥、省藥、省勁」的四省農作物。土豆,富含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有利於控制體重增長,預防高血壓,高膽因醇及糖尿病。
  • 土豆對人體的好處主要有6點,但吃土豆需要注意2件事
    土豆,學名馬鈴薯,別稱洋芋、山藥蛋,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食材。一直以來,土豆都只是作為一盤小菜出現在餐桌上,但隨著土豆主糧化戰略的推進,它已成為成為僅次於水稻、小麥、玉米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別看土豆貌不驚人,其營養價值卻是不容小覷的,歐美一些國家稱它是「地下蘋果」、「第二麵包」,甚至還被稱為「十全十美的營養產物」。那麼,土豆對健康具體有哪些好處呢,一起來看看吧。
  • 馬鈴薯主糧化的關鍵是產業化
    馬鈴薯主糧化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10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郭鳳蓮提出了「確立馬鈴薯主糧地位促進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安全」的提案這也被認為是馬鈴薯主糧化概念的正式出臺。不過,當時大家都覺得這個提案很有意思,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直到2015年1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使得馬鈴薯主糧化的聲音開始廣受關注。
  • 發芽土豆還能吃嗎?學會這幾招,再也不用擔心土豆發芽啦
    烤土豆、土豆餅、土豆炒肉、酸辣土豆絲、土豆燒雞……一說起土豆,就會想到各種可口的土豆菜餚。 土豆可以做出很多觸動味蕾的菜餚,而且它營養豐富,所以我們很多人都喜歡吃,但你知道土豆的真實身份嗎?愛吃的土豆發芽了,你還會吃嗎?今天,就為大家揭秘土豆的奧秘。
  • 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 中國將啟動
    原標題: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 中國將啟動 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   □李開周   我國即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把土豆變成繼稻米、小麥和玉米之後的第四大主糧